正如央視新聞報道稱,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在採訪中表示,“加徵關稅有正面作用”是“欺詐言論”,如今市場擔憂,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有可能會讓尼克松1971年金融震盪再度重演,美元將迎來歷史性挑戰。
被稱為"新美聯儲通訊社"的Nick Timiraos已經在前幾日發表文章中明確提出了這個觀點,美國正試圖親手推翻自己構建的全球貿易秩序,開啟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
他認為,如果這些關稅政策長期實施,影響可能堪比1971年尼克松總統放棄金本位制的決定,後者終結了美國與二戰盟國共同確立的戰後金融架構。
奧緯諮詢(Oliver Wyman)副董事長Huw van Steenis也在週末文章中直指這一歷史相似性。當時尼克松讓美元脫離金本位,實施了10%的進口關稅,並引入了臨時的價格管制。
Steenis認為,“尼克松衝擊”不僅未能達到預期目標,還導致了商業信心的喪失並且帶來了滯脹。尼克松的價格和工資控制措施嚴重失敗,引發了商品短缺,並助長了工資-價格螺旋。這一整個事件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嚴重通脹的關鍵推手。
Steenis表示就像特朗普關稅一樣,尼克松的措施也是為了逼迫各國改變貿易條款,以幫助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時任財政部長約翰·康納利對尼克松的表述,與當前政府的貿易邏輯驚人地相似:
總統先生,我的理念是,所有外國人都想壓榨我們,而我們的工作就是先壓榨他們。
在這種情況下,更多投資者將資產配置轉向黃金和實物資產以保值,企業和儲戶也越來越多地將活動從銀行轉移到債券市場。

美元不穩 投資者轉向黃金和實物資產以保值
隨著美元指數從1月13日盤中高點110.18點跌至100.10點,累計跌幅超過9%,投資者開始重新審視其投資策略。根據Steenis的分析,1970年代"尼克松震驚"後的通脹痛苦促使金融行為和金融監管發生了巨大變化。

投資者將資產配置轉向黃金和實物資產以保值。與此同時,企業和儲戶越來越多地將活動從銀行轉移到債券市場。自那時起,銀行貸款佔經濟總借貸的份額一直在下降。簡而言之,現代金融體系正是在1970年代初期被鍛造出來的。
Steenis認為,如今我們可能正在目睹類似的市場轉變。
一些投資者已開始離開美國,市場正在重新評估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並處於快速的去美元化過程中。以往美元作為避險資產往往受益於市場波動,但目前美股、美債與美元同時遭到拋售,表明投資者正在對美國資產失去信心。

關稅影響:短期政治工具,長期經濟痛苦
Steenis表示,尼克松為期四個月的徵稅或許有助於促進美元升值,但未能達到預期目標,對進口也未產生明顯影響。然而,此舉帶來的經濟衝擊波卻持續了數十年。甚至歐元的誕生也源於此。
Steenis表示,接下來是否會出現數字歐元或更深層次的歐洲資本市場仍尚未可知,但歷史表明這一最新衝擊的後果,可能也將持續多年。

尼克松政府曾對美聯儲施壓
Steenis還指出,在今天的超金融化世界中,債券市場可以比1971年時更快地迫使政治家改變政策。1971年,尼克松的關稅透過史密森尼安協議在四個月後被取消,但今天市場反應可能更加迅速和劇烈。
值得一提的是,尼克松政府當時也對美聯儲施加了巨大壓力,要求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來抵消衝擊。
根據尼克松的演講撰稿人William Safire的記述,政府透過一系列匿名洩密向時任美聯儲主席Arthur Burns施壓,甚至提出擴大美聯儲規模,以便尼克松可以任命支援其政策的新成員。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