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轉載自我的老朋友、體育行業資深從業者和觀察者許鬆鬆。)
2025年3月23日,武漢馬拉松的賽道上,衣索比亞選手內格沃以2小時08分51秒衝過終點,重新整理賽會紀錄的同時將10萬美元獎金收入囊中——同時中國籍選手冠軍由何傑獲得,他以2小時10分29秒的成績打破了中國籍男子選手賽會紀錄,並獲得了20,000元人民幣的獎金。網友在評論區討論:”為什麼不只讓中國選手跑?“”國際賽事就需要有頂尖海外選手參加!”
武漢馬拉松男子前三以及對應獎金
2017年穿著4元藍色涼鞋奪冠的阿莫尼用五場賽事獎金在老家蓋起磚房的非洲青年。此刻,中國馬拉松的黃金賽道上,一場關於金錢、尊嚴與生存的博弈正悄然展開。
圖右的阿莫尼一個月之內拿了3個冠軍
黃金賽道:從東非高原到中國街道的財富遷徙
“在中國跑一場,抵得上老家幹十年。”這句流傳於肯亞長跑圈的諺語,道破了非洲選手扎堆中國賽場的真相。根據中國田協資料,2024年全國舉辦路跑賽事749場,日均超2場鳴槍開跑。從北上廣深的國際標牌賽到縣城街頭的小型賽事,42.195公里的賽道成為非洲跑者的“黃金礦脈”。
以2025年為例賽事獎金不斷被提升,武漢馬拉松冠軍獎金達10萬美元,重慶馬拉松冠軍獎金6.5萬美元,對比非洲本土收入——肯亞酒店前臺月薪約500元人民幣,衣索比亞人均年收入僅1000美元——中國賽事的獎金堪稱天文數字。
當然,國內品牌也並不是沒有過針對本土選手的”重獎“2022年上海馬拉松中,某品牌開出“穿著指定裝備奪冠獎100萬”的懸賞,網友評價並不現實。
涼鞋傳奇與產業暗流:馬拉松經紀人的雙面遊戲
在衣索比亞的傳說中,跑者阿莫尼曾穿著4元人民幣的藍色涼鞋橫掃中國賽場,賺足修房錢。如今,這樣的草根神話已升級為精密運作的產業鏈。
肯亞埃爾多雷特市,這座22萬人口的“長跑聖地”,5萬人終日奔跑在黃土飛揚的訓練場上。他們的終極目標是被經紀人選中,登上飛往中國的航班。在這裡,中國面孔會被追著喊“老闆”,而掌握通關密碼的經紀人,則構建起橫跨亞非的“人肉淘金通道”。

兩名非洲女選手在國內的高鐵上
非洲選手需向經紀人支付15%-40%的獎金抽成,並承擔往返機票等費用。例如,阿莫尼實際到手獎金僅佔63%(約3萬元),但即便如此,仍遠超非洲本土收入水平,但專業人士指出:“非洲選手帶來成績飛躍,卻也擠壓了本土青年成長空間。”
賽事狂歡背後的多方博弈
賽事主辦方需要非洲選手的“國際認證”:世界田聯標牌賽事要求特邀外籍選手成績達標,而黑人選手的批次參賽能快速提升賽事評級,吸引贊助商豪擲千金。某馬拉松經紀人透露:“即便支付數萬美元出場費,賽事仍能透過城市旅遊推廣、商業贊助賺回十倍收益。”
國內馬拉松賽事近幾年如火如荼,但是對比肯亞註冊職業跑者超2萬人,其註冊體系高度開放,依託“冠軍之鄉”(如埃爾多雷特)的社群化訓練營,更多依賴天賦篩選和經紀人發掘。而國內國田協註冊職業馬拉松選手僅約200人,青訓體系依賴“體工隊模式”,青少年選拔集中於場地賽(如5000米),成年後轉型馬拉松面臨技術斷層。註冊機制高度集中,資源向省級以上隊伍傾斜,基層缺乏專業教練和選拔通道。這也不難理解非洲選手在國內的狀態如同國內乒乓球運動員可以橫掃非洲一樣。

何傑、彭建華在肯亞訓練
馬拉松的本質:你贏和我贏是同時存在的
肯亞運動員職業壽命長(平均15-20年),35歲以上選手仍可保持巔峰狀態(如基普喬格40歲仍破世界紀錄)。社群化訓練營提供持續支援,退役後轉型教練或經紀人。但中國選手職業壽命短(平均8-10年),體制內選手退役後多從事基層教練,體制外選手面臨商業價值下滑風險。如果不是國內運動品牌這幾年的支援,國內頂級路跑的成績並不可能如此快速提升。
當輿論爭論“是否該設中國選手獎金池”時,普通跑者正用腳步書寫另類答案。北京馬拉松3萬個名額13萬人瘋搶,上海馬拉松中籤率僅13.7%——大眾跑者更在意賽道的儀式感與自我突破的喜悅。 馬拉松的獨特魅力在於其去中心化的競技哲學——當足球、籃球等運動聚焦於勝負與明星時,42.195公里的賽道上,每個跑者都在完成一場與自我的對話。2024年成都馬拉松資料顯示,78%的參賽者將“重新整理個人PB(最好成績)”而非“見證冠軍誕生”列為首要目標。這種“你跑你的,我跑我的”的賽事精神,恰恰要求組織者將更多資源投向大眾跑者的體驗最佳化,而非僅追逐精英選手的競技光環。

志願者在幫大眾跑者做賽後恢復
寫在本文末尾的話:
馬拉松的本質,是42.195公里的人性實驗場:精英選手在此突破人類極限,大眾跑者在此丈量生命韌性。然而,當頭部賽事的中籤率低至3.26%,當一些賽事的積分制度築起“老使用者特權”的高牆,當贊助商名額淪為資本遊戲的籌碼,我們需要警惕。馬拉松的終極價值,恰恰藏在那些與獎牌無關的細節裡:
-
中年跑者咬牙衝刺時眼角閃動的淚光; -
視障選手與伴跑員緊扣的牽引繩; -
村口少年攥著皺巴巴的報名表,第一次踏上城市賽道……
這些瞬間,才是馬拉松超越競技、直抵人心的力量之源。當無錫馬拉松將櫻花賽道鋪成詩行,當蘭州銀行用冠名權反哺黃河生態,我們得以窺見另一種可能:馬拉松不必困於“破紀錄”,未來十年,中國馬拉松需要的不是更多“破三”資料,而是一場價值迴歸運動——讓每個踏上賽道的人,無論快慢,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刻度。
正如基普喬格在柏林賽道上的低語:“人類沒有極限。”但這句話的真正深意,或許在於:真正的極限,從不在終點線的計時器上。

類似的聲音幾乎可以在每次賽後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