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走失,電梯直達
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梅斯醫學
作者:Swagpp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感觸,現在的10後乃至20後的小腦袋瓜是真靈光,好像比我們小時候聰明不少。
想當年,相同年紀的我們還在和夥伴互扔泥巴或者對著動畫片哈哈大笑;而現在的小朋友,從小就開始學程式設計,奧數更是難不倒他們,網路熱梗學得比誰都快。
唉,究竟是現在的小孩變聰明瞭?還是我們被時代拋棄了?
事實上,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一代確實比一代聰明!早在20世紀80年代,詹姆斯·弗林教授便提出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智商測試的結果在逐年增加”,即一代的智商比一代高,該現象被命名為“弗林效應(Flynn effect)”。
當然,影響智商的因素很多,說服力可能不強。而JAMA Neurology上刊登的研究則從更機制的層面,再一次證實了“前浪是真真實實地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了”!
本研究對比了三代人之間的大腦差異,發現:與上一代人(1930年)相比,19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大腦顱內容量增加了6.6%,白質體積增加了7.7%,海馬體積增加了5.7%,以及皮質表面積增加了14.9%。
而這種大腦體積增大的趨勢,不僅意味著人類大腦發育有所改善,還與痴呆症發病率降低有著緊密關聯。

doi: 10.1001/jamaneurol.2024.0469
弗雷明漢心臟研究(FHS)始於1948年,受試者的出生年份從1930至1970年不等,隨訪時間超過了75年。
FHS可謂是個“三世同堂”的佇列,包括了三個部分:一是1948年參加研究的原始佇列,共計5209名參與者,入組時平均年齡為44歲;二是原始佇列的後代佇列,開始時間為1971年,涵蓋5124人;最後是2002年入組的第三代佇列,即二代的4095名子女。
研究者使用磁共振成像記錄了參與者的大腦體積情況,並對顱內、皮質灰質、大腦白質、海馬體積、皮質表面積和皮質厚度進行量化。為了保證資料的科學性和完整性,研究者排除了部分沒有完整的MRI、身高和人口統計資料的參與者。
最終佇列樣本涵蓋了3226人,其中1706人(53%)為女性,1520人(47%)為男性。

基礎資訊
調整後的模型顯示,1930年代的出生者的平均顱內體積(ICV)為1234mL,1970年代生的參與者的ICV為1321mL,後者比前者增加了6.6%。即使是調整了身高、性別和年齡,ICV的世代差異依然顯著。
不僅如此,後代的大腦白質、灰質皮層、海馬體積和皮質表面積都是“一代比一代更強”。
具體來說,大腦白質體積增加了7.7%,從1930年代的441.9mL增加到1970年代的476.3mL;大腦灰質皮層的體積增加了2.2%,從1930年代的492.9mL增加到1970年代的504.3mL;海馬體積增加了5.7%,從1930年代的6.51mL增加到了1970年代的6.89mL;大腦皮質表面積增加了14.9%,從1930年代的1933cm2增加到了1970年代的2222cm2。
值得一提的是,皮質厚度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所變薄,從1930年代的均值2.34mm降低到1.85mm,減少了20.9%。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的對比中。與1940年代出生的相比,1950年代出生者的ICV比前者多出1.7%,皮質灰質體積大0.2%,白質體積大0.1%,海馬體積大1.3%,皮質表面積大5%。然而,大腦皮質變薄了17%。


MRI下大腦體積的變化情況
綜上,隨著出生年代的變遷,ICV、皮質白質、海馬體積和皮質表面積存在明顯的世代差異。越年輕的一代有著更大的腦容量,可見後代的大腦發育更好,“大腦儲備”也會可能越大,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隨著時間推移,佇列中痴呆症發病率有所下降”。
為什麼大腦體積會與痴呆症關聯呢?這還要從大腦的發育過程開始解釋。大腦生長始於子宮,在整個兒童期仍會不斷增長,直到成年早期發育完全並達到最大尺寸。在正常發育過程中,ICV與大腦的生長高度相關,即使是衰老或疾病相關的腦容量減少都不會改變ICV。因此,成人ICV是衡量最大腦容量的穩定而有效的指標,被廣泛用作大腦儲備的測量指標,也是預測老年認知功能的預測指標。此外,海馬體積損失,被認為是阿爾茲海默症等退行性疾病的敏感指標。
研究者強調,個體層面這種影響看似不大,但從人口層面上來看,將是巨大的。
還真是應證了那句古話,“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相信隨著大腦的不斷“進化”,也會推動人類文明走向更高峰~
[1]DeCarli C, Maillard P, Pase MP, Beiser AS, Kojis D, Satizabal CL, Himali JJ, Aparicio HJ, Fletcher E, Seshadri S. Trends in Intracranial and Cerebral Volumes of Framingham Heart Study Participants Born 1930 to 1970. JAMA Neurol. 2024 May 1;81(5):471-480. doi: 10.1001/jamaneurol.2024.0469. PMID: 38526486; PMCID: PMC1096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