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美學子】第3422期
10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馬斯克創辦的中小學
到底教什麼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是一個不安於現狀的創新者,從電動車到火箭發射,他始終在顛覆傳統行業的規則。然而,他對教育的干預同樣引人注目。
他創辦的Astra Nova學校不僅徹底顛覆了傳統學校的模式,更是他探索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天才”的大膽嘗試。


他在2014年創辦了一所名為Ad Astra的學校(拉丁語意為“通向星辰”),後改名為Astra Nova。
這所學校以其顛覆性的教育理念、靈活的教學模式以及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宗旨,成為挑戰傳統學校模式的典範。
創辦緣由
埃隆·馬斯克對傳統教育的不滿始於他的親身經歷。他的五個兒子(雙胞胎和三胞胎)最初在洛杉磯的一所頂級私立學校就讀。
然而,馬斯克發現傳統學校的課程設定過於死板,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他意識到,未來社會需要的是獨立思考、創造力和協作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和應試教育。
因此,他決定為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懷有潛力的學生,建立一所“面向未來的學校”。


2014年,馬斯克親自在他的SpaceX總部內創辦了Ad Astra,最初僅招收他的孩子和幾名SpaceX員工的子女。
隨著理念的逐漸完善,這所學校於2018年向公眾開放,並最終更名為Astra Nova,成為一所兼具實體和線上教育的全球性學校。
顛覆傳統
Astra Nova秉承的教育理念核心在於:“適應未來,解決現實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

– 取消傳統的年級劃分
在Astra Nova,學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年級”概念。學校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進度制定個性化課程。這種非線性學習模式鼓勵學生在特定領域快速深入,同時允許他們在需要的地方花更多時間鞏固基礎。
– 注重專案驅動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學校以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為核心,例如如何設計一個火星基地、如何解決水資源短缺,或者如何最佳化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這些跨學科專案涉及科學、數學、工程、藝術、社會學等多個領域,幫助學生將學科知識與實踐結合。
– 倡導“教問題,而非教答案”
Astra Nova的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而非簡單傳授現成答案。例如,學生可能會被問及“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會給社會帶來哪些風險?”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需要透過研究、辯論和實驗得出自己的結論。
– 遊戲化學習(Gamified Learning)
學校將許多課程設計為“遊戲任務”,學生需要組建團隊,在模擬環境中完成挑戰。這種方法既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又鍛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戰略思考能力。



– 強調協作而非競爭
傳統學校通常以考試分數為導向,而Astra Nova則鼓勵學生合作完成任務,獎勵團隊表現和創新能力,而非個人成績。

跨界精英與導師制的教學
Astra Nova的教師團隊具有顯著的跨界特點。
他們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育工作者,而是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包括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以及創業家。
這些教師將自身豐富的專業背景融入教學內容中,為學生帶來真實的行業視角。
例如:
科學導師:包括曾參與SpaceX火箭設計的工程師,為學生教授火箭動力學和太空探索。
程式設計與AI專家:如谷歌或OpenAI的程式設計師,教授學生如何使用Python編寫AI演算法。
藝術導師:來自電影或遊戲行業的藝術家,指導學生進行數字藝術和設計。
此外,學校還引入了導師制,每位學生都會被分配一位導師,這些導師不僅幫助學生制定學習目標,還為他們提供職業規劃建議。
多元化與全球化的學生團體
– 招生方式
Astra Nova不僅接納洛杉磯本地學生,還透過線上課程面向全球招生。招生標準並不以考試成績為主,而是透過面試、專案作品和興趣評估,篩選出富有好奇心和創造力的學生。
– 學生來源
目前,Astra Nova的學生來自多個國家,包括美國、中國、印度、日本、德國等。學生年齡在8至14歲之間,背景涵蓋科技家庭、藝術家庭以及普通工薪階層。
– 全球課堂
線上課程常邀請全球頂尖科學家與學生互動。2023年的一節課中,NASA的科學家現場指導學生設計月球探測器。
– 互動模擬
透過VR技術,學生可以“穿越”到古代羅馬,觀察歷史事件;或模擬駕駛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汽車。
這種模式大大降低了優質教育的門檻,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家庭。
– 時間安排
傳統學校通常有嚴格的上課時間表,而Astra Nova更為靈活。學生每天只需固定參加幾個小時的集體討論,其餘時間可以自由選擇研究專案。
– 評估方式
沒有傳統的考試製度,學生的表現主要透過專案報告、團隊反饋和導師評價來衡量。
– 學科整合
傳統學校通常將課程分為獨立的學科,而Astra Nova更注重學科之間的融合。例如,在研究火星基地的專案中,學生需要同時運用數學計算、物理設計、生物學知識以及經濟分析能力。

教學案例說明
參考例項 1
沒有教科書的物理課:用火箭模型探索牛頓定律
Astra Nova的課程沒有傳統教科書,教師設計課程以實際問題為導向。例如,物理課上,學生會被問到:“如果你要設計一枚可以返回地球的火箭,你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課堂內容:學生會分成小組,從牛頓三大運動定律開始學習如何計算火箭的推力、重力、空氣阻力等關鍵引數。他們需要製作火箭模型,並透過實驗驗證設計的可行性。
學生參與方式:每個小組負責不同部分,比如燃料選擇、設計氣流動力學外形等。實驗結束後,學生要展示設計過程,並解釋為什麼他們的火箭成功或失敗。
啟發方式:老師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透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比如:“如果你的火箭不能達到預期高度,是燃料的問題還是設計角度的問題?”這種開放式討論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效果檢驗:實驗結果+團隊報告。學生不僅展示火箭升空的結果,還需要用數學和物理原理解釋失敗的原因。
參考例項 2
遊戲化數學課:用“星球殖民”教複雜計算
數學課程在Astra Nova被設計為一個“遊戲任務”。學生進入一個虛擬世界,需要管理一個星球殖民地。問題包括如何計算資源分配、星際旅行的軌道引數以及建築工程的預算。
課程內容:以《文明》(Civilization)風格的模擬遊戲為基礎,學生需要解決實際數學問題,比如如何規劃殖民地的能源消耗公式,如何用最少的資源建造最多的生存設施。
討論參與:遊戲進行過程中,學生可以互相提問,也會和老師討論策略。教師會故意提出矛盾,比如:“如果能源只夠維持50%的人口存活,你會優先選擇哪些建築設施?”這樣讓學生權衡資源的運用。
評價標準:最終任務得分+數學公式的正確性。任務分高的團隊會被表揚,但也需要解釋如何最佳化公式或策略。
參考例項 3
社會學課程:從環保問題入手,討論全球化的利弊
社會學課圍繞全球最緊迫的問題展開,比如氣候變化。某次課程中,學生被分為“發展中國家代表”和“發達國家代表”,模擬一次聯合國會議。
學習內容:學生提前閱讀《氣候變化的政治經濟學》這類文獻。課堂上,他們需要站在自己代表的國家立場,提出政策建議,比如減排計劃或碳稅制度。
師生互動:老師的任務是扮演調解者,同時提出尖銳問題:“你們國家會支援其他國家的經濟犧牲嗎?”學生被迫思考自己政策的全球影響。
學習成果:透過辯論,學生理解了氣候變化並非單一國家的責任,也學會了從不同文化和經濟背景的視角分析問題。
參考例項 4
科幻文學課:以《沙丘》為例探討人類未來
文學課強調將閱讀與批判性思考結合。例如,學生在讀科幻經典《沙丘》(Dune)時,老師會問:“在未來,科技是否應當完全替代自然?”
內容學習:學生不僅閱讀原著,還需要研究書中對生態學的描寫,並與當前地球生態危機對比。
課堂討論:每組學生需要總結書中一個關鍵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比如沙漠化問題的治理。
啟發式問題:老師可能會問:“如果沙漠地球化是一種選擇,你會如何平衡生態影響與人類生存需求?”這激發學生思考人類在未來與自然的關係。

參考例項 5
線上課程:NASA科學家與學生設計月球探測器
Astra Nova的線上課程吸引了全球學生參與。某次課程中,一位NASA科學家透過直播指導學生設計一臺月球探測器。
學生參與:每位學生先提交一份初步設計,然後科學家點評,並提出修改建議。
啟發點:科學家會提出具體問題:“為什麼你選擇這種動力源?有沒有更輕的材料來減輕重量?”學生需要查資料並重新最佳化。
學習成果:最終,學生透過線上投票選擇最佳設計,而優勝者的作品甚至有機會被推薦給NASA的研發團隊。
參考例項 6
招生面試:尋找“好奇心強的未來夢想家”
Astra Nova的招生標準並非看學生成績,而是強調創造力和好奇心。
面試環節包括:
開放式問題:例如“如果你能改變歷史上的一件事,會是什麼?為什麼?”透過這種問題考察學生的思維深度和表達能力。
創造力測試:讓學生在20分鐘內用有限的材料(比如紙和膠帶)設計一個可以承受重量的小型橋樑。
評估方式:學生的答案沒有對錯,但評審會根據其解決問題的方式、思維邏輯和團隊合作能力進行評分。
參考例項 7
校外活動:與科學家一起探索火山地質
Astra Nova經常組織“實地科學探索”活動,比如帶學生前往夏威夷觀察活火山噴發。
學習目標:學生研究火山如何影響地球的生態環境,並模擬預測未來火山活動的模型。
活動內容:學生會採集火山岩樣本,分析其成分,並透過地質軟體建模。
導師啟發:地質學家會向學生提問:“如果這座火山在未來100年內噴發,它會對周邊城市造成什麼影響?如何提前預防?”
參考例項 8
程式設計課程:用AI訓練機器人識別影像
技術課程是Astra Nova的強項,尤其是人工智慧(AI)。學生會學習基礎程式語言Python,並設計一個可以識別物體的AI系統。
學習內容:如何用Python編寫演算法,如何訓練資料模型。
專案任務:學生需要為機器人“教授”如何區分蘋果和橙子。他們需要收集資料、輸入程式碼,並透過多次迭代改進模型。
成果展示:每個小組展示機器人識別結果並分析模型的準確率。
參考例項 9
創業課:從零打造一個環保品牌
創業課程要求學生創立一個虛擬品牌,並制定商業計劃。例如,一個團隊設計了一款可重複使用的智慧水瓶。
教學內容:學習如何進行市場分析、成本預算和品牌宣傳。
專案目標:學生需要設計原型,並在模擬“投資人”面前展示他們的商業計劃。
成果檢驗:投資人會給予評分,優勝團隊會獲得獎學金支援。
參考例項 10
心理學課程:探索人類的決策過程
心理學課以實驗為主。某節課中,學生參與一個關於“群體決策”的實驗。
學習內容:學生了解心理學理論,如“從眾效應”和“決策偏見”。
實驗過程:學生被分為兩組,一組聽到假新聞,一組聽到真新聞。然後,他們需要共同決定如何應對“虛擬災難”。
討論與反思:實驗結束後,老師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決策是否受到資訊誤導。

Astra Nova的存在是一場教育的革命性實驗,教育不必侷限於教室或考試。
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靈魂的塑造和潛力的激發。它的出現提醒我們,教育不應拘泥於傳統,而應為每個學生開啟通向未來的大門。
正如馬斯克所言:“教育應當幫助每個人找到自己熱愛和擅長的領域。”


近期發表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名校之路】過來人的教訓與秘籍
喜歡就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