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於公眾號:閱讀第一(ID:Readfirst)
這個暑假,我被“馬斯克開夏令營了”“‘火星學校’面向全球招生了”“被馬斯克選中的女孩”的內容刷屏了。
社交平臺上,有不少父母曬出offer,還有孩子講述了自己在馬斯克創辦學校的就讀體驗。

甚至出現不少“手把手教你報名”的引流帖子,開始賺錢了。
伊隆·馬斯克咱們大家都熟,我也聽說過他創辦的兩所學校——Ad Astra和待定的“德州理工大學”,只是前者已經是過去式了,後者還沒開起來。那現在大火的Astra Nova學校和夏令營Synthesis又是啥情況呢?

作為家有倆娃、也為孩子教育操碎心的中年老母,我允許自己被資本市場當成韭菜收割,但不允許被割得太慘。所以,本著不求甚解的精神,我在美國這邊搜了一下全網資訊,來扒一扒大熱的火星學校Astra Nova和夏令營Synthesis,發現這裡面水還是有點深。

「火星學校」學校馬校長辦過,但幾年前就關閉了
關注國際教育的家長都知道,馬斯克當年瞧不上精英私校,於是在2014年給幾個娃退了學,聘請達恩(Josh Dahn)在SpaceX公司的老巢洛杉磯辦了一所「馬傢俬塾」——Ad Astra。
這所學校很神秘,教什麼、誰來教、怎麼學、考什麼、如何算達標外界都不知道,我們只能從媒體報道中瞭解,該校將“透過獨特的基於專案的學習體驗,在所有相關學科上超越傳統學校的指標”。
雖然是私人舉辦,但如果只有自家孩子就讀,也很無趣,不利於發展孩子的社交、團隊合作等能力。於是Ad Astra 面向外界招收一些“伴讀”,這些“伴讀”僅限於SpaceX公司內部的員工(約佔學生總數一半)、以及少數洛杉磯地區的家庭。
就這樣,六年過去了,時間來到2020年,馬校長的幾個孩子小學畢業了,剛好這一年他也要把SpaceX從加州洛杉磯搬遷到德州的奧斯汀,所以Ad Astra這所學校就關閉了。
到德州後,原來學校的核心成員達恩又攢了個局,辦了一所線上學校,取名Astra Nova。據福布斯報道,該校之前是有馬斯克投資的。

同年,達恩和一位叫弗蘭克(Chrisman Frank)的人又又攢了個局,創辦了一個盈利性質的線上教育機構Synthesis.

(Synthesis的兩個產品tutor和teams,後文詳細介紹)
從內容上來說, Astra Nova是一所線上學校,面向的招生物件是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生;Synthesis不是學校,而是一種付費的線上教育資源或者平臺,5-14歲的孩子可以在這裡找老師輔導數學、玩一些益智類遊戲、透過解答一些現實中的“難題”鍛鍊自己的思辨能力、以及和世界各地的孩子交流一二。
從與伊隆.馬斯克、火星、SpaceX公司的關係上來說,這兩家教育機構目前都和馬斯克沒關係。(馬斯克後從Astra Nova退出,不參與運營)於是,馬校長“親傳”的學校只有Ad Astra一所,且已在2020年關閉了!
你可以說後兩所“脫胎”於Ad Astra,但說到底馬斯克不是Astra Nova的校長,也不參與運營,自家的娃也沒在這裡讀書(至少媒體沒有報道過)。這些事實在Astra Nova學校的官網上都有說明,它們還自己刊登了報道加以陳述。

文章裡明確說明了Astra Nova或Synthesis與馬斯克基本沒有關係,雖然能從一些教學方法和內容中看到當年馬傢俬塾的影子。

因為語言導致的資訊差以及撈金心理,國內好多教育機構、教育博主把Astra Nova和Synthesis馬斯克捆綁在一起。沒辦法,伊隆.馬斯克在中國家長的教育圈子裡實在太火了!
不過,Astra Nova和Synthesis自己為了盈利也有點蹭流量。雖然創始人致力於澄清事實,但連學校名字都極為相似,學校的確是很懂營銷。

(難得國內的少有的人能說清Astra Nova與馬傢俬塾的關係)
知道了這些背景,對它開放全球招生這件事也就祛魅了。
不過,這所創新學校到底教得如何?我們再來扒一扒孩子們到底在學些啥、靠譜嗎、有必要送孩子參加嗎?

Astra Nova,看上去確實和傳統中學不一樣
先申明一點,我的孩子沒有在這所學校就讀、我也沒有申請這所學校的經驗,所以無法談主觀感受。我只是把Astra Nova官網全部扒了一遍、又看了很多外媒對它的評價,基於一手資訊來寫,力求真實和客觀。
根據Astra Nova的官網資訊,可知以下事實:
-
Astra Nova是一所網上學校,所有課程和活動都在線上進行;
-
所有課程和討論都用英語授課,每班人數一般在6-16人之間;
-
上課時間以美國太平洋時區為主(換算到國內基本上課時間都在半夜)
-
學生年齡在10-15歲,大約是5 -9年級;
-
課程分為全日制(full time)和非全日制(part time)兩種,全日制課程又被稱為“旗艦專案”,教學內容針對7年級到9年級的學生;
-
學校每一學年的教材和課程內容都會更新;
-
學校每年有春季、秋季和冬季三個學期(和美國的中小學一樣),8月底開學、到來年6月初結束;

(2024-2025校歷)
-
學校每年會安排三次在南加州的線下聚會,分別在秋季開學、春季和6月初結課時,歡迎學生家庭一起來參加;
-
費用——很貴(官方親認)每學年一門課的費用是2100美金,非全日制的學生至少要選2門課;全日制的學生不限選課,總包價格33,600美金/年

好訊息:根據家庭收入情況學生可以申請助學金,大約33%的全日制學生和6%的非全日制學生獲得了學費援助;如果家庭年收入低於7.5萬美元,還可以向學校額外申請補助。
以上是在Astra Nova就讀的一些基本事實。除此之外,家長更關心在這裡就讀到底學什麼,和去傳統學校讀有什麼不同?
官網上有課表,從描述來看,確實和傳統學校很不同。除了語言、數學(包括奧數)、物理、程式設計等這些傳統學科,天上、地下、宇宙、海洋、人類以及其他活物,無所不包,課程內容設定更貼近如何將原理運用到現實中、如何解決現實問題。
比如畫素藝術和動畫:

時空之旅(主要按時間順序,從應用生物學,化學和物理概念,去了解地球、地質學)。

手機應用的瞭解、食物的歷史、天文學、辯論與公開演講、契訶夫的戲劇研究、謊言與心理學、脫口秀與情景喜劇、有關大腦的知識、3D列印、人工智慧程式設計等幾十門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選擇,每一屆兩百多名學生,應該沒有一張課表是相同的。
每堂課時長1小時,除了老師線上講解外,班級還會對這一課程設定的“謎題”(Conundrums)進行討論。在油管的Astra Nova上有學校放出的一些謎題。

謎題通常都是討論現實中的問題,比如:
三家公司同時製造了一輛會飛的腳踏車。但有一家公司AstraBike比其他都要成功,無論是設計、工程、製造和營銷團隊都表現出色。但競爭激烈,另外兩家公司都想超越。
AstraBike面臨著一個艱難決定。其資金只夠投入一個內部團隊,如果選擇不明智,它可能會破產。內部團隊分別是:
選項A: 設計團隊。他們想為公司創造一種新產品:飛行滑板。
選項B: 工程團隊。他們想要建造一個更好的產品,飛得更高,走得更快。
選項C: 製造團隊。他們希望以更少的資金更快地生產出AstraBike。
選項D: 營銷團隊。他們想用廣告讓全世界都知道AstraBike。
該怎麼選?學生需要用有力證據來支援自己觀點、使之合理即可。
能看得出,這所學校希望培養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的學生。當然,他們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考試,期終成績主要以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綜合打分。
因為Astra Nova沒有高中,學生讀完中學後要申請其他學校,Astra Nova對全日制學生也提供支援,比如成績單、推薦信、諮詢等。
那麼,申請這樣一所高大上的學校,是不是特別難呢?
恰恰相反,無論是從申請流程、考核內容,Astra Nova是我見過為數不多的、申請非常容易的學校。
首先,學校全年接受申請,每年稽核兩次,截止日期分別是10月15日(1月入學)和4月15日(8月入學)。其次,申請這所學校不需要交申請費。
無論申請全日制還是非全日制課程,申請流程和提交的材料都是一樣的:
從以下列出的謎題(AI、MAGIC、MUSIC、PET、HOTEL或SNEAKER)中選取一個,看完後上傳一段30秒至2分鐘的影片(優先考慮)或音訊檔案,作為孩子解答謎題的回應。

家長們需要提交一頁紙內的信件(不限語言),介紹自己的家庭背景、對學校的期望和希望孩子在Astra Nova尋找到的東西。

第三步:在學校官網頁面填寫申請人的基本資訊,並確保不遲於要求時間提交(網站會明確標註)

完成這三步,申請結束。接下來就是等第二輪面試通知。官網上說,半數申請者能夠進入申請流程的下一輪評審。
第二輪評審都考些啥?這方面我沒有實戰經驗,所以查了查網上有經歷過的人寫的經驗貼,

(小紅書@張丫舞爪)
看上去就像求職面試中的群面分組討論,老師考察的是學生當場的應變、思辨和表達能力,測試的是真實水平。
最後,捎帶說一下“夏令營”Synthesis。
如前所述,Synthesis不是學校、也不是傳統的夏令營,它就是一個線上教育平臺,主打其中兩個教育產品:
-
Synthesis Tutor是由人工智慧導師輔導你的孩子學習數學,面向5-11歲的群體;有三種收費:45美元/月、348美元/年和999美元/年的終身享用。

-
Synthesis Teams是一款社交策略遊戲程式。

裡面有多種不同的遊戲,每週有特定的時間讓孩子們參加多團隊挑戰,其他時間讓孩子們討論策略去如何更好地應對挑戰,面向8-14歲的群體,每月95美金。

(Synthesis Teams)
Synthesis今年確實也辦過一個為期四周的夏令營,6/24-7/21,和上述Synthesis Teams內容類似,也是圍繞遊戲和討論展開的。

(夏令營每日安排)
因為我不玩遊戲,所以對Synthesis Teams的產品不好評論,但Synthesis Tutor實在有些雞肋,輔導數學的材料、機構、教育平臺汗牛充棟,非要加上人工智慧導師這個新晉流量,那我每月花20美元用chatgpt 4.0不香嗎?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參加?
雖然Astra Nova和Synthesis在國內被捧得熱火朝天,但在美國並沒有掀起什麼浪花。翻了很多外網論壇、主流媒體的報道、評論,我發現,對它感興趣的人有,但真不多。

外國的網友們也想從參加過的人那裡套點感受,但討論確實很冷清。要麼就是四年前Astra Nova剛起步時,一些網友釋出的差評老帖。


當然,也有家長認為能學習課本之外的內容、讓孩子多參與討論這很值得。

Astra Nova和Synthesis在美國並沒有在國內那麼火,我想有四個原因:
第一,美國的線上教育已經發展足夠成熟。
無論Astra Nova和Synthesis與火星、馬斯克有過怎樣的羈絆,說到底它們現在就是一個線上教育學校和機構,而線上教育在美國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了,各種付費的、免費的、經典的、新起的、k-12的、職業教育的、不同教育理念的平臺和軟體多如牛毛,Astra Nova和Synthesis也只是滄海一粟。
第二,Astra Nova太新了。
從2020年到現在,Astra Nova創辦也不過三、四年時間,加上它又沒有高中,業界還沒有辦法能用考分、大學錄取率、含藤量、學生的素質評比、家長的口碑這些傳統且可量化的標準去衡量它。
從官網看,它的課程設定確實出彩,但一方面,這些課程在學生申請好高中、好大學時有多少助益,現在還不好評估。另一方面,這些跳脫傳統的課程家長可能自己也知之甚少,不懂如何去評價。
第三,Astra Nova太貴了。
全日制學生每年3.4萬美元的費用,可以比肩傳統私立中學了。但傳統私立中學提供的資源可比Astra Nova豐富得多,體育、樂器、各種俱樂部、比賽、社交……這些都是Astra Nova的短板。家長肯定會考慮價效比。
最後,美國家長對馬斯克身份的理性看待。
伊隆.馬斯克是天才、很厲害的商人、首富、投機分子、生育狂魔……他有很多狂熱的粉絲、也有很多討厭他的人,這都無可厚非,但他不是教育家、不是名師、不是教育界的專業人才。美國是全世界教育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專人做專事,這裡的家長並不盲目崇拜馬斯克在教育界的身份。
至於要不要送孩子“嚐鮮”,這個問題很難有標準答案,但我想願意參加Astra Nova這種教學模式的孩子,除了過硬的英文水平外,起碼要興趣涉獵廣、有好奇心、自學能力強、時間管理能力不錯、以及計劃走體制外的教育路線。
一個最簡單的測試辦法,把油管Astra Nova官網上列出的那些謎題讓孩子試著回答一下,如果他有興趣思考和回覆,且自己願意去官網進一步瞭解學校的學習方式和課程設定,家長不妨出資支援。否則,還是別盲目跟風、浪費銀子啦。
“閱讀第一”,50萬中國精英家庭成長聚集地。由崇尚“終身學習”,愛閱讀愛分享的媽媽Bonnie創辦,專注於英文學習、閱讀以及思維素養。一家不端、不裝、有趣、有料、有觀點的教育新媒體。


關注、點贊、轉發,為更多父母帶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