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饕談吃(續篇):若有佳蟹,何用江山美人何新:美蟹考

何新:美蟹考
1
  又到了吃蟹的季節。
  佳蟹,自古以為乃天下之美食至味也。古人贊蟹有賦雲“美如玉珧之柱,鮮如牡蠣之房,脆比西施之舌,肥勝右軍之脂”。
  晚明放浪文人袁宏道則更說過如斯狂語:“得江山易,得美人難。得美人易,得佳蟹難。苟得佳蟹一簍,佐以陳釀一壺,何用江山,何顧美人乎?”——噫!難怪大明朝日後亡國,蓋主流精英多此類只要美味不顧江山之輩也!
  華夏人食蟹已經有6000餘年的歷史。
  在長江三角洲,考古學者在上海青浦的淞澤文化、浙江餘杭的良渚文化層中發現,華夏先民食用之殘餘物堆積中,有大量的蟹鉗、蟹殼。
  有趣而適成對比的是,西歐、北美人至今不吃淡水蟹。聽說,歐美的一些河流中螃蟹氾濫成災,令當地人不知所措。
2
  何謂螃蟹?
  蟹者,解也。《康熙字典》:“字從解者,以隨潮解甲也。” 螃者,旁也。《說文解字》:“蠏,有二敖、八足、旁行,非蛇鰺之穴無所庇。”《康熙字典》:“今人謂之旁蠏,以其側行故也”。所謂旁行,亦即橫行霸道。
  蟹是一種甲殼類動物,從幼苗成長為成年蟹,大概要經過十幾次的脫殼,於是被寫作蟹(就是解,解脫的意思)。同時,此君目中無人,蟹是左右兩旁橫行而走的,於是而被稱為“螃蟹”。
  日本人佔領北京後,齊白石蟄居簷下,經常畫蟹。所題詞曰:袖手看君行。又曰:看你橫行到幾時!
  螃蟹中有一類稱作大閘蟹。何謂大閘,臆說不一。 我則竊以為,所謂大閘蟹,其本意應就是大甲蟹,大甲就是其甲殼或者螯甲。這個解釋簡單、直白,符合奧卡姆剃刀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的原則。
  《周禮》中有“蟹胥”,是一種蟹醬。(《周禮·天官·庖人注》:“靑州之蟹胥”。)《說文》:“胥,蟹醢也。”《韻會》:“言其肉胥胥解也。”此物可能就是現在江浙人喜吃的糟蟹或者醉蟹。此說明早在二千多年前,蟹已作為美食出現在貴族的筵席上了。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有醃製螃蟹保鮮的“藏蟹法”。唐人陸龜蒙撰寫有《蟹志》,傅肱有《蟹譜》,高似孫有《蟹略》,都是有關食蟹的著作。至於詩文,則歷代文人詠蟹聊蟹之作甚多,如唐李白、皮日休、宋黃庭堅皆有《詠蟹》詩;元李祁有《蟹說》;明王世貞有《題蟹》;李漁有《蟹賦》,《紅樓夢》有《螃蟹詠》,皆讚美螃蟹的美味。
  李白有詩句:“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宋吳江太尉徐自道《遊廬山得蟹》稱:“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
  《世說新語·任誕》記:晉必卓嗜酒,席間說:右手持杯,左手持蟹;浮酒船中,不虛一生矣。
3
  蘇東坡《艾子雜說》記:艾子行於海上,初見蝤蛑,繼見螃蟹及彭越,形皆相似而體愈小,因嘆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但據清人翟灝的《通俗編·禽魚》所引《聖宋掇遺》記:“陶谷奉使吳越,忠懿王宴之。以其嗜蟹,自蝤蛑至蟛蚏,凡羅列十餘種。谷笑曰:‘真所謂一蟹不如一蟹也。’”則艾子所言典出陶谷也。
  由此可知,宋代人已經知道螃蟹種類繁多,大大小小不一,因此而有一蟹不如一蟹之嘆。
  何謂“蝤蛑”?江浙沿海俗稱之曰青蟹。是海蟹之大者。《唐韻》:“蝤蛑,似蟹而大。”此蟹生於淺海中,亦能在灘塗泥地生存,其野生多年者,體型大如盆,乃為中國周邊海域所產海蟹之體型最大者。
今人養殖的蝤蛑
  《續博物志》:“蝤蛑,大有力,能與虎鬥,螯能剪殺人。”
  唐劉恂 《嶺表錄異》:“蝤蝥,乃蟹之巨而異者。蟹螯上有細毛如苔,身有八足。猶蝥則螯無毛,足後兩小足薄而闊,俗謂之撥掉子。與蟹有殊,其大如升。南人皆呼為蟹。”
  《本草拾遺》亦云:“蝤蛑,大者長尺餘,兩螯至強。隨大潮退殼,一退一長。”
  《本草圖經》:“扁而最大,後足闊者為蝤蛑。嶺南人謂之撥棹子,以後腳形如棹也。其大者如升,小者如盞碟,兩螯無毛,所以異於蟹。”
  《閩中海物疏》:“海蟳,蝤蛑也,長尺餘,殼黃色青。金蟳色黃。虎蟳,文有虎斑。”
  蓋此蟹殼堅爪利,野生多年者身大如盆,傳說竟然能夠搏虎,而且虎懼之。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廣動植》:“蝤蛑大者長尺餘,兩螯至強,八月能與虎鬥,虎不如。隨大潮退殼,一退一長。”
  李時珍《本草綱目》:“其扁而最大,後足闊者,名蝤蛑。南人謂之撥棹子,以其後腳如棹也。一名蟳,隨潮退殼,一退一長。其大者如升,小者如盞碟,兩螯如手,所以異於眾蟹也。其力至強,八月能與虎鬥,虎不及也。”
  蝤蛑肉質雪白而味美,特別是其一雙巨螯。蘇東坡有詩句《丁公默送蝤蛑》贊之:“半殼含黃宜點酒,兩螯斫雪勸加飡。”
  但是此物殼堅甲硬,食之頗費力道。良廚常以濃烈醬汁燴炒,否則不易入味。
上海外灘御寶軒烹製的醬燒蝤蛑
  但是通行版《辭海》及《現代漢語詞典》關於蝤蛑的釋義則是完全錯誤的。二書均說:“蝤蛑,即‘梭子蟹’”。又說“梭子蟹,也稱‘蝤蛑’”。此說大謬,於古義不合,誤人子弟也。
  據《爾雅》:蝤蛑別稱還有“莫貈,一名蟷蜋,一名蛑。”蝤者大也。蝤蛑即大蛑。蛑音近蟒,傳說皆與龍為同屬(詳論參見何新《龍:神話與真相》一書)。
明沈周畫蝤蛑圖
4
  梭子蟹以其體態如織梭而得名。
  梭子蟹並非蝤蛑,乃是一種常見海蟹,殼薄肉多,個子不太大,出海即死,絕不能與虎搏鬥。
  梭子蟹,英文名Swimming crab,學名三疣梭子蟹,俗稱梭子蟹、白蟹、海螃蟹、海蟹。各地別名繁多,如蓋魚、童蟹、飛蟹等,為最常見之海蟹。類屬包括門蟹、小門子、三點蟹、童蟹、飛蟹、煙蟀等等。
  梭子蟹在冬季徊遊季節個體最為健壯,一般重半斤左右,最大者或可達一斤。 梭子蟹肉質細嫩、潔白。當產卵期,雌蟹紅膏滿蓋,口味頗佳。
  梭子蟹可鮮食,或蒸、或煎、或炒,是沿海餐桌上的常菜。亦可醃食,將新鮮梭子蟹投入鹽滷中浸泡,數日後即可食用,俗稱“熗蟹”。
  過去,梭子蟹產量高,漁民常挑選膏滿活蟹,將蟹黃剔入碗中,風吹日曬令其凝固,即成“蟹黃餅”,風味鮮美特佳,但產量少,一般人難嘗此味。
  蟹之小者曰蟛蚏,又稱蟛蜞。此類螃蟹體小無肉,螯足無毛,淡紅色,灘塗中穴居。蟛蚏,又作蟛蚎(曰)。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蟛蚎》條:“蟛蚎,小蟹也,生海邊塗中,食土。”
  【漢初有名將彭越(蟛蚏),春秋楚國官號有莫敖(莫貈),皆以螃蟹為名號也。】
  總之,蝤蛑、梭子蟹、蟛蚏代表三種不同的螃蟹,體型以蝤蛑為大,故蘇東坡說“一蟹不如一蟹”。
5
  民國初年,北京名醫施今墨是一位出名的喜愛食蟹的饕客。他把蟹分為六個等級:湖蟹、江蟹、河蟹、溪蟹、溝蟹和海蟹,其中位居一等的是湖蟹,而以海蟹居末流。蓋海蟹雖然體大肉多,但是湖蟹之妙者別有一種特殊的鮮香味道,非海蟹可比也。
  自唐宋以來,中國的湖蟹相傳有三大名蟹:
  一、地處蘇皖兩省的古丹陽大澤的湖蟹——花津蟹;
  二、河北白洋淀的湖蟹——勝芳蟹;
  三、江蘇陽澄湖蟹——大閘蟹。
  前兩種湖蟹現在皆稀見,已鮮為人知。唯獨陽澄湖大閘蟹馳名中外。
  其實,花津蟹是三大名蟹中歷史最悠久的。花津蟹原產於安徽省當塗縣丹陽湖畔之釜山鎮花津湖。從唐朝開始,花津蟹就已非常出名。北宋宣城詩人梅堯臣曾有詩句詠花津蟹:“樽前已奪蟹滋味,當日蓴羹枉對人。”
  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是花津蟹聲譽最盛時期。故清代宮廷也以花津蟹為進貢品,傳說乾隆帝嗜之,曾經封花津蟹為“御蟹”。然而近代以來,由於水域變遷,花津湖逐漸乾涸消亡,傳說中的花津蟹也日漸稀少。
  但是,據民國二十三年《安徽通志稿·物產考》記:“蟹,皖地處處有之,而當塗花津湖小釜山產者,視陽澄湖尤佳。金甲紅毛,重可十二兩(指舊十六兩制)。”
  由此可見,直到民國初年,當塗地區仍有花津蟹出產,而且個頭特大,重者近一斤,口味比陽澄湖蟹還好。
  可惜,今日安徽當塗地區的花津蟹似乎已不存在,只是在南京附近的固城湖還有一種固城湖蟹。古丹陽湖為橫跨皖蘇的大澤巨浸,固城湖古代曾經屬於丹陽湖。所以今日的固城湖蟹,可能為花津蟹的孑餘子孫也。
6
  北方地區古代也有名蟹,即勝芳蟹,原產自河北省白洋淀水域的勝芳鎮。
  白洋淀分為東澱和西澱,勝芳鎮所臨的水域是東澱。這裡水質良好,古代的生態適合湖蟹的生長,所產勝芳蟹曾經馳名遐邇。
  明清時北京食坊所售螃蟹皆為勝芳蟹。清代北京最有名的蟹宴在京城前門地區的“正陽樓”。正陽樓飯莊始建於清道光年間,是舊京的八大名樓之一,主營魯菜。民國年間,正陽樓在京城名噪一時,是當時最紅火的酒樓之一,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等軍政要人經常在正陽樓設宴待客,有時國宴也在此舉行。
  正陽樓的“清蒸勝芳蟹”是其秋令之一道名菜佳餚。據《舊京瑣記》記:“前門之正陽樓,以蟹出名。蟹自勝芳來,先給正陽樓之挑選,始上市。故獨佳。”《舊京秋詞》也記:“北京蟹早,曰‘七尖八團’[按:尖,尖臍,雄蟹。團,團臍,雌蟹。七,七月。八,八月。]。舊京之蟹,以正陽樓所售為美,價數倍,然俗以不上正陽樓為恥”。
  梁實秋談舊京美食書中有談《蟹》一文,言:“在北平吃螃蟹唯一好去處是前門外肉市正陽樓”。
  據說,每年秋天,正陽樓都派專人去白洋淀盛產螃蟹的勝芳鎮選購螃蟹,將螃蟹養在大缸裡,澆雞蛋白催肥。一兩天後,待螃蟹將胃中的雜物吐出,用清水洗淨,拿細麻繩將螃蟹爪和兩個大夾子綁牢,放入籠屜大火蒸熟。
  但是近幾十年,由於白洋淀不斷縮小,且幾度乾涸,著名的勝芳蟹遂也基本滅絕。
  作為一個好吃的老饕,對於花津蟹、勝芳蟹我都只是徒聞其名。唯南京附近有固城湖產蟹,據說類屬於花津蟹。我吃過,覺得味道平平,與其他湖蟹如太湖蟹、洪澤湖蟹沒有很大區別。
7
  陽澄湖蟹,即大閘蟹,現在號稱蟹中之王,如果能吃到正宗的,也確實名不虛傳。
  陽澄湖地屬於江蘇崑山,為太湖下游湖群之一,系古太湖的殘留。
  陽澄湖跨吳縣、崑山、蘇州三地交界,面積約120平方公里,計18萬畝,分西湖、中湖、東湖三部分,湖中有一座蓮花島。
  大閘蟹為陽澄湖所特產。陽澄湖大閘蟹又名金爪蟹,唯產於陽澄湖本湖所屬三湖者是正宗。由於陽澄湖沙底無泥,水質清澈,故本湖所產的野生蟹身不沾泥,肚腹部潔白,故自古有“清水大閘蟹”的美譽。
  陽澄湖蟹體大膘肥,一般三隻即重500克,大者單隻有重250克(半斤)以上者,最大的蟹王甚至一隻可達500克(一斤)。青殼白肚,金爪黃毛,肉質膏膩,滋味鮮美。
  陽澄湖大閘蟹形態上,歷來相傳有五大識別特徵: 銅螯、鐵背、雪肚、金毛、金爪。
  第一是銅螯。陽澄湖大閘蟹有一對巨螯,青中泛黃色,如古代青銅器之“黑漆古”,故稱銅螯。
  第二是鐵背即青背。陽澄湖大閘蟹蟹殼成青蒼色,平滑而有光澤。
  第三是雪肚,即白肚。陽澄湖大閘蟹貼地的臍腹甲殼,晶瑩潔白,無墨色斑點;骨縫中少汙泥汙染。
  第四是金毛。陽澄湖蟹八根蟹腿的茸毛長而密,呈金黃色,根根挺拔。
  第五是金爪。陽澄湖蟹的八根蟹爪泛黃色,堅實有力。放在玻璃板上,八足能抓地挺立,雙螯騰空,臍背隆起,威風凜凜。
  與其他一些湖蟹相比,陽澄湖大閘蟹一大區別在於肉質特別緊緻、飽滿。所以 同樣個頭的蟹,陽澄湖大閘蟹比其他湖蟹體重會更重。陽澄湖蟹肉甜而細膩,其他一些湖蟹的纖維粗而少甜味,陽澄湖蟹的蟹殼比較硬且飽滿。
  由於陽澄湖大閘蟹肉質特殊鮮美,食過後再食其它地方螃蟹,都會索然無味。
  近年上海有酒家兜售所謂“六月黃”,即“童子蟹”。這是每年公曆7月出籠的嫩蟹,剛剛經過第三次脫殼的雄性“童子蟹”,體重一般僅在2兩左右。吃起來口感外殼脆、內殼軟、有蟹肉,但是腥味重。陽澄湖本湖產蟹絕不會在未育成的六月拿來出售,這些六月黃多數是冒充陽澄湖蟹的太湖蟹。
8
  陽澄湖蟹確實好吃。
  90年代末我初移居上海,每年秋季必奔赴陽澄湖吃蟹。那時湖邊還沒有蟹樓,也沒有形成繁華的市鎮。沿湖停泊著蟹船,吃蟹就在湖邊臨時搭就的窩棚或者蟹船上。那時民風淳樸,根本沒有什麼假蟹、過水蟹,每一隻都是地地道道的本湖產大閘蟹。
  有一年崑山朋友邀我遊巴城湖。巴城鎮周邊有五湖環抱,包括:陽澄湖、巴城湖、雉城湖、傀儡湖、東陽澄湖。第一晚在陽澄湖食蟹。次日去離開陽澄湖數公里外的雉城湖。此湖蟹產亦多,對外亦稱陽澄湖蟹。但因近長江而受海潮影響,蟹肚不白,爪毛微黑,肉質較糙,遠不如陽澄湖產蟹好吃。
  同一湖域的湖蟹,尚且不能相比,其它地區出產的螃蟹,則較之陽澄湖蟹就更是大為遜色了。
9
  吃大閘蟹是一種時節性的享受。每逢金風送爽、菊花盛開之時,正是陽澄湖金爪蟹上市的旺季。
  陽澄湖當地俗諺雲“九月團臍佳,十月尖臍佳。”“秋風起,蟹腳癢,九月圓臍十月尖。”農曆九月(公曆10月)的雌蟹、十月的雄蟹,其膏發育成熟,煮熟即凝結成塊,雌者金黃色,雄者如白玉狀,膏足肉堅,滋味鮮美。
  吃大閘蟹煮勝於蒸,因為煮可以維護蟹的水分。原只大閘蟹捆紮好,放入開水中煮,在開水中放姜蔥、紫蘇和老酒,可以去腥解毒。煮熟的大閘蟹掰開蟹蓋,不要蘸調料,用舌尖輕觸蟹肉,略覺甜味,方是好蟹。
  南方人吃大閘蟹非常講究吃相和吃技。最經典的吃法就是“吃完一隻蟹仍然是一隻蟹”。這是流行已經幾百年的江南饕客的吃法:
  先吃蟹蓋,然後從尾部掀開蓋殼將蟹掰開,順著絲縷剔蟹肉,蟹黃、蟹肉蘸姜醋汁慢慢品嚐。然後將蟹肚部分的殼全部扔進蟹蓋。再吃腿肉,用專用食蟹工具敲開蟹螯。
  吃蟹專用工具俗稱拆蟹八件,包括剪刀、夾、刺、榔頭等。精敲細剝,其味無窮。
  蟹腳、蟹鉗最難吃,需要耐心和細心。食蟹時一定要以黃酒(老酒)佐餐。一般吃淨一隻整蟹需要30分鐘。吃後用茶水洗手除去腥味。
  吃完後把空殼分左右按次第排好,最後將蟹“肚臍”蓋在蟹蓋上翻身放在蟹腳中間———於是又拼成一隻完完整整的大閘蟹。
  古醫書記載:蟹有小毒,性寒涼,所以食蟹有許多禁忌。例如蟹不可與紅薯、柿子、香蕉等同食。“凡柿同蟹食,令人腹作蟹瀉。”據說,蟹含豐富的含磷蛋白質,而柿子的鞣酸很多,兩者同吃會凝固而板結硬化。西方醫學有說法認為,螃蟹膽固醇高,蟹黃不利健康。但是沉醉於螃蟹的鮮美,什麼高蛋白,膽固醇,什麼蟹黃有毒,都無法阻擋我們對大閘蟹的鐘情。
10
  然而當今,即使花了昂貴的價錢,儘管陽澄湖每年都有花樣翻新的防偽標記,饕客吃到的多數所謂“陽澄湖大閘蟹”其實多是假的,真正產地並非陽澄湖。
  陽澄湖湖面小,原湖蟹產量極少,而盛名之下市場需求特大。所以每年假冒陽澄湖大閘蟹的事情都不勝列舉,防不勝防。
  根據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的估計,僅陽澄湖養殖水域附近,每年假蟹起碼是真蟹的5至10倍,全國銷售的真假蟹比更是在1比100以上。
  為什麼以假充真?當然是為錢。陽澄湖大閘蟹養殖戶舉例說,固城湖離陽澄湖車程不超過一個小時,從固城湖拉一卡車蟹到陽澄湖賣,30元/斤至少可以賣到100元/斤,賣價可以翻幾倍。
  據陽澄湖養殖戶說:“既然認為陽澄湖大閘蟹必須是青背白肚,就有人把外地池塘裡的蟹抓來放在稀釋藥水裡面漂白,然後拎到湖邊冒充陽澄湖大閘蟹。”
  由於假蟹氾濫,即使人們到湖邊吃蟹也未必能吃到最正宗的陽澄湖蟹,有時反而更容易受騙———因為在湖邊,沒有食客計較檢查“防偽戒指”,也不會有政府部門來計算撈蟹的IC卡記數。“湖邊飯店、沿湖市場的假蟹最多,你看高速公路陽澄湖下口的服務區,整個市場賣的都是假蟹。”知情者說。
  聽說,由於今年暑季酷熱,陽澄湖螃蟹生長受到影響,產量減產一成,物以稀為貴,今年上市的陽澄湖大閘蟹價格比去年貴了幾成,吃到真貨也就更不容易了。
  自古以來,陽澄湖大閘蟹即令無數食客為之傾倒。晚年久居姑蘇的章太炎夫人湯國黎女士曾經有詩曰:“不是陽澄蟹味好,此生何必住蘇州。”
  但是可惜,對於多數食客,所謂的陽澄湖大閘蟹,未來恐怕愈來愈只是一個傳說了。
  (2016·9)
附錄:
老何筆下的美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