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重壓下,香港外貿業急尋出路

“因為主要產地都在對等關稅名單上,近年來港商積極佈局全球生產的紡織、玩具等會受到拖累;而中國香港的轉口貿易佔比高,相關服務業連帶著也會受影響”

文|《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
美國對全球多地加徵“對等關稅”後,對中國關稅將累計增至54%。而根據美國總統特朗普所簽署的行政命令,為減低轉運和逃稅風險,今次及今後任何對中國內地加徵關稅,將同樣適用中國香港特區及中國澳門特區。
除首次被提及將被加稅的中國澳門特區,多年來一直作為貿易樞紐的中國香港特區將如何應對此次多維度加稅,備受關注。
在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層面,4月3日,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中國香港是自由港,一直支援和奉行自由貿易,對所有進口貨品包括美國產品從來不設關稅,“美國以所謂對等關稅為由對香港產品加徵關稅,違反常理邏輯。”
按照中國香港特區政府透露的相關資料顯示:2023年,美國是中國香港特區的第三大貿易伙伴,雙邊商品貿易總額603億美元(約4703億港元),過去10年美國對港貿易順差達2715億美元(約21177億港元)。
在此前一輪美國向中國香港特區加徵20%的關稅時,中國香港特區政府曾表示:當地產品出口至美國貨值佔香港貿易總值不高,2024年這些貨物約值59億元,佔香港總出口總值約0.1%,以及佔香港貿易總值約0.06%。
“中國香港是單獨的關稅地區,設立了有效的貨物進出口制度,包括產地來源證制度、貿易申報和貨物艙單要求,並一直按此採取嚴厲的執法行動。”該發言人稱。
從整體角度觀察,此次對當地外貿業的影響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即貿易商及生產廠商。
首先,從貿易角度來看:針對美國宣佈的取消小額包裹(De Minimis)豁免關稅政策,該發言人也表示,就寄往美國物品的小額免稅安排,美國多次單方面朝令夕改,中國香港特區郵政系統要求美國郵政機關儘快釐清,不應對市民帶來不便。香港郵政會由現在至5月2日(即取消免關稅政策生效日),暫時維持寄件美國的郵遞服務,但不會代收所謂關稅。
根據美國的原有安排,對價值低於800美元、來自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特區的貨品,可豁免關稅。但在新規定下,有關貨品需繳納相當於貨品總值30%的關稅,或每件貨品徵收25美元。此外,6月1日起,逐件徵稅的金額會提高至50美元。
在此基礎上,美國商務部還表示將提交報告,評估有關行政命令的影響,並考慮是否把有關規則擴充套件到來自中國澳門特區的包裹。
《財經》向香港當地相關外貿界人士諮詢發現:此次取消小額包裹豁免關稅政策,將對中國香港特區及與之產業鏈緊密相連的一些中國內地電商產生影響。決定影響高低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則是此次行政手段是否會成為長期的稅收政策變遷。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不確定性因素,則是買賣雙方如何分攤關稅。而當前美國政策變化主要涉及部分清關模式(如T86)下的稅務計算方式與申報要求,並不影響其他已存在的模式(如T11/T01)。
在過去數月,未雨綢繆的當地服務商已在測試不同方案,以及爭取在美國設立轉運倉等。“從相對樂觀的角度看,中國香港主要向美國寄送需要空運的小包裹,總體來說量沒有太大。”一位貿易服務商表示。
但其也指出,即便是從較為樂觀的角度看,目前美國客戶經中國內地網購平臺下單後透過中國香港發貨的物流鏈條,也要在時效等方面受到直接影響,這也可能影響“消費者的下單慾望”。
按照新的美國報關措施,原有的物流運輸渠道耗時兩至三天,此後加上清關,時間“可能需要三至五日起步”。這部分也將源於清關模式的轉換所帶來的額外耗時,例如改用T11方案可按船上交貨(Free On Board,FOB)價值進行申報,但需要提供更完整的報關檔案。
其次,從生產廠商角度來看:以往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和港商的一般應對加稅措施,是透過不同的安排,例如重新整合供應鏈(例如在境外設廠等)來應對變化,在此基礎上積極開拓新興市場。
此次美國新一輪加稅,則被認為將對此類方式的效果造成較大沖擊,源於“所謂的低成本國家已經不復存在”。按照其新政策,美國將加徵關稅物件擴大至越南(46%)、泰國(36%)、柬埔寨(49%)等中國香港特區廠家主要設廠的地區,旨在封堵所謂的“繞道”出口。
“此次今次美國再向東南亞國家徵收關稅,會嚴重打擊港商過去的部署,有港商反映,暫時也只能靜觀其變。”中國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林健鋒指出。
這部分源於部分香港企業的相關產品技術水平相對不高,議價能力有限。如美國買家要求廠商分擔關稅成本,“則基本無利可圖,只能關門不做或大力拓展內銷市場。”
按照中國內地的工廠經驗,一般產品的利潤率維持在5%至10%之間,門檻較高的產品例如才能達到15%到20%。
以中國香港特區依然較為活躍的紡織業為例:港商目前主要在越南及柬埔寨設廠,其在越南工廠約有50%至60%產能出口至美國。此次加徵關稅後,其成本或會升10%至15%,而成衣商淨利率一般不超過5%,結局無外乎加價或不做生意。
整體而言,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如此分析:中國香港傳統出口導向型行業或受較大影響,將對電子、機械產品帶來衝擊,近年港商積極佈局全球生產的紡織、成衣製鞋、玩具等也會受到拖累,因為主要產地都在對等關稅名單上,難免受到衝擊。此外,轉口貿易佔香港出口比重高,關稅摩擦或導致貨物流轉量下降,相關服務業連帶著也會受影響。
為降低相關產業鏈的衝擊給香港廠商的衝擊,當地政商學等各界近日紛紛呼籲特區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稅收、租金、金融等多個層面。
“港商在利潤上已經很少,希望特區政府能夠有政策上的配合,以便港商資金週轉部署。如果香港廠商過不了今次難關,真的有可能會倒閉。”林健鋒公開呼籲稱,“特區政府在招商引資、土地及稅務政策等方面要更加靈活,例如簡化輸入勞工政策,以加強競爭力,同時協助港商尋找不同商機,去不同地方尋找新合作伙伴。”
蔡冠深則具體指出:特區政府能提供支援,包括協調銀行,儘量協助受影響行業資金週轉;信保局應研究如何協助商界尋找商機;期望特區政府密切關注事態發展,繼續支援企業尤其是中小企,包括續適當地向業界伸出援手,完善貿易環境和促進香港打造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角色;進一步擴大相關基金的適用範圍,支援企業數碼轉型及海外認證;深化大灣區協同發展,協助港商融入中國內地產業鏈,利用大灣區完整供應鏈提升抗風險能力。
在微觀層面,亦有一些中小型企業人士透露,目前已有美國客戶要求針對已經在運輸途中的產品降價或承擔關稅。“要麼是多承擔關稅或者降價,要麼是少承擔關稅也不降價,但將付款期延長,從90天變成120天,或者從120天變成200天。”
這也將增加這些企業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一方面,美國買家希望透過更長的週期來增加銷售,而中國香港賣家的回款速度變慢會給其資金鍊造成壓力;另一方面,如果不接受新條件,則買家可能直接拒收,影響可能會更大。
前述香港信保局所提供的信用保險,因此被高度關注。該局依照《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條例》於1966年成立,其作用之一是提供出口信用保險服務,保障出口商因商業或政治事故,未償還欠款的風險。此外,該局保單也在當地被銀行接納為有效的出口票據貼現抵押品。
在此基礎上,亦有多位當地外貿業人士對《財經》分析了廠商們目前關注的主要方面:一、目前美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提出有條件豁免。受惠於《美墨加協定》(USMCA),符合USMCA的多數加墨兩國商品,仍可零關稅進入美國市場;二、特朗普是次對等關稅安排,主要針對貨物貿易逆差,未涉及服務貿易;三、此次特朗普所宣佈的“對等關稅”稅率可視為“上限(cap)”,可能透過某種渠道獲得減稅。
但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ía Herrero)近日則也公開提醒稱:關稅對中國香港及新加坡兩個貿易樞紐將產生負面影響,或導致轉口貿易及物流嚴重減少。
她還指出:美國的相關措施還可能陸續有來,包括對關鍵基礎技術出口管制及企業列為軍工實體,也可能影響金融市場。
責編 | 秦李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