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變局來臨,香港奮力營救航運業

(按照目前港深兩地的港口分工,前往亞非拉美國家和地區的貨物,往往透過駁船運到中國香港後再進行轉口貿易。攝影/焦建)
中國香港特區號稱擁有“海陸空”三個港,其實僅空港具有相對明顯的競爭優勢。貿易壓力襲來之際,航運等物流行業將如何借力?

文|《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
國際貿易環境風高浪急,中國香港特區的多個相關行業近日紛紛出招自救。最新的典型一例,便是受進出口貿易直接影響的當地運輸與物流業。一系列當地業界此前曾呼籲多年但未有明顯進展的提升規劃及改革措施,近日頻頻曝光。
“中國香港不能漠視此次波浪有多大、有多高。”香港特區政府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近日透露稱,“關稅戰對當地物流、航運及航空界帶來持續的不穩定不明朗因素。當前急務,是如何應對全球貨量交易減少。”
4月10日,陳美寶在中國香港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上進行開場發言,透露了當地在運輸基建、航空、航運及物流四方面未來的重點工作。她提出的一系列應對思路的核心基礎,建立在當地相關業界正逐漸把業務中心由美國轉向其他市場的預判之上。
為讓中國香港的能力和服務均能配合此次市場轉型,當地相關部門將採取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修訂法例便利轉口、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港口協作“拉貨”等內容。其中一些措施例如修例,被認為不乏新意。但在是否涉及存量競爭方面,也可能帶來爭議。
在這一過程中,尤為重要的一點,或許是陳美寶所指出的,“以往特區政府傾向於由市場自尋出路,此次政府會‘站得靠前一點’扮演帶領角色。針對行業未來如何發展提供更多具體導向,將規劃更多政府領導的示範作業。”
當前全球貿易危局之下,中國香港特區的運輸及物流業具體將如何自救?大致可分為幾個具體方面:
首先,認清現實。這已是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多個政策性司局近日均在採取的必選動作。以運輸及物流局為例,其在近日內連續接觸業界的不同人士後得出結論:雖香港並非首次面臨此類情況,國際化也讓其有“韌性”,但的確要“面對現實”,即在全球貿易均受關稅戰影響下,可預期的交易貨量會減少,業界亦逐漸將重心由歐美轉往其他市場。
在這個可能會萎縮一段時期的貿易環境當中,中國香港特區的航運市場從歐美向其他地區轉移,其實已持續了近10年時間。按照陳美寶的解析:目前中國香港特區的貿易主力吞吐量是亞洲區域,雖然個別市場份額未必很大,但綜合中美洲及南美洲後,整體的吞吐量已超越北美洲。
其次,“拉貨”到港。為順應前述新變化,當地業界正在採取新的思路進行嘗試。因此,中國香港特區政府未來也將會重點協助業界開拓新興市場、尋求新增長點。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更主動出擊,“拉貨”到港。
在此之前,中國香港與深圳鹽田這一對相互臨近的港口,大致處於按地域進行合作分工(當然也不免競爭)狀態。具體而言,來自重慶、成都的商品,以及輸往歐美地區的貨物,由鹽田港負責出口;前往亞非拉美國家和地區的貨物,則透過駁船運到中國香港再進行轉口貿易。
此處拉貨的含義,則因此有二:一、透過推銷香港的港口服務,與重慶等製造業較為發達的內陸城市建立跨省的物流通道;二、與更多的大灣區港口商討類似與鹽田港的合作,爭取做大出口量。
2025年3月,中國香港特區立法會通過了當地與“港口社群系統”(PCS)有關的撥款申請,旨在提升香港的港口數字化發展,將航運、物流及產業鏈中的相關單位納入同一系統進行資訊交流。在此基礎上,中國香港也希望將其與內地及其他港口的相關係統進行對接,以此加強港口協作。
第三,修訂條例。從競爭力角度來看,中國香港特區雖號稱擁有“海陸空”三種港口,其實僅空港具有相對比較明顯的競爭優勢。與航運等對成本較高的方式相比,空運主要為高貨值的小件商品,對時效性及網路的通達性要求更高,相對不太計較成本。
在此方面,除了香港機場三跑道系統於2024年下半年啟用,中國香港也在與東莞合作“海空聯運模式”的空港中心。建在東莞的第一期永久設施,有望在2025年內完成。
在此基礎上,中國香港有六成左右的航運貨物為轉口貿易,如何將航空貨運的優勢進行移植,陳美寶則對此透露稱:2026年特區政府將修訂立法,釐清轉口貨物定義,目的就是把現在航空轉運貨物可豁免許可證報關的安排,擴充套件至海轉空、陸轉空等多式聯運貨物。
為了杜絕手續減少後可能衍生出的走私現象,中國香港特區正醞釀在葵青貨櫃碼頭撥出地皮用作監控區,目的就是確保貨物完整正常轉口。
為搶抓高增值的海運服務,按照4月10日陳美寶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特別會議開場發言時透露的資訊:中國香港也將會最佳化現行的航運業稅務優惠措施(包括為營運租約下的船舶出租商提供船舶購置開支的稅務扣除)。此外最重要的,就是在2026年上半年提交有關條例申請,旨在為符合資格的大宗商品貿易商提供半稅優惠。
在此基礎上,中國香港特區也將重視業界屢次提及的擴大航運網路建議。例如深化與國際港口及船舶之間交流合作、擴大航運網路。在此方面,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已就綠色船用燃料加註與埃及和歐洲多個港口商討合作,今年下半年將在中東增設船舶管理辦事處,吸引更多船舶在港註冊、做船舶融資。
“以往業界只能各自籌謀,不知道或者看不通。上述一系列策略則旨在讓中國香港特區政府能配合市場轉型,因此政府此次會‘站前一點’。”陳美寶稱。
4月11日,中銀香港則發表報告建議稱:中國香港應加強海空聯運,堅持國際貿易、航運、金融中心“三位一體”綜合發展。
“航運中心建設不僅事關貿易,還與國家戰略佈局尤其大宗戰略物資穩定運輸有密切關係,而空運在香港對外商品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上升,未來香港可加大運用國際航空樞紐貨運機場及其他相關的物流配套安排,在跨境運輸上進一步結合海運與空運各自的優勢,強化海空聯運統籌運作,為香港航運業開拓新機遇。此外,香港可在貿易融資流動資金安排、出口信用保險、航運保險等方面進一步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促進三大中心協調發展。”中銀香港高階經濟研究員嚴峻指出。
責編 | 秦李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