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來自蘇州的李先生,胃口不好,總是有飽脹感。想著大過年的,不能攪亂了大家過節的心情,強忍著度過了一週多的時間。直到1月28日這天,他才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了醫院就診於消化內科,並預約了次日行無痛胃鏡檢查。
轉眼間來到了1月29日晨,看到身形消瘦的李先生,麻醉醫生在詢問了其禁食禁飲情況,有無心臟病史,有無呼吸道病史等,排除了心肺禁忌症,並做好氣道評估後,雙方簽署了麻醉知情同意書。
隨著李先生躺在檢查床上,擺好了體位,麻醉和胃鏡檢查相繼開始了。就在胃鏡置入時,消化科醫生髮現患者食管記憶體有食糜,隨即大量胃內容物(其中大部分為食糜),從患者口鼻噴射而出。
這個時候,醫護都意識到,患者一定是存在幽門梗阻(胃和小腸連線處阻斷了,吃下去的食物不能從胃進入腸道,故大量聚集在食管和胃內),才發生了麻醉後嘔吐誤吸!此時消化科醫生立即退鏡,麻醉科醫生立即予吸引器吸出患者口鼻嘔吐物,並喚醒患者,患者甦醒後,指脈氧維持在90%左右,繼續給予患者翻身拍背,促進患者咳嗽咳痰,患者又咳出部分胃內容物。
此時麻醉醫生詳細詢問患者,為什麼來醫院看病,為什麼要做胃鏡,患者回答說已經一週吃不下東西了,換句話說,已經將近一週沒吃東西了……這不就應該懷疑患者存在幽門梗阻嗎?
此時的麻醉醫生十分的自責,責怪自己沒有仔細詢問患者症狀,如果更加仔細詢問過病人的症狀,懷疑患者存在幽門梗阻的話,一定不會給患者上麻醉,而是會先讓患者去做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後再考慮是否麻醉。
我們梳理下整件事情的始末:患者此前在消化科門診出現了漏診,麻醉醫生在詢問病史時再次出現漏診,內鏡醫生也沒有識別出來,因此患者出現了後面的情況。
門診麻醉的風險遠遠大於手術室內麻醉,因為在手術室內的病人,胸腹部CT和常見檢查都已經做好,類似這種幽門梗阻之類的疾病一定不會漏診,哪怕是不可拖延的急診手術,麻醉醫生也會做好一系列預防嘔吐誤吸風險的措施,從而會大大減少嘔吐誤吸的風險。
後記:患者由消化科醫生收治入院,查胸部CT示:吸入性肺炎,以左側為主,經過肺泡支氣管灌洗,抗感染等措施積極救治,一週後患者肺部感染恢復良好,再次行胃鏡檢查,發現胃部佔位,後續行胃腫瘤切除後,康復出院。
隨著胃腸鏡的普及,門診行無痛胃腸鏡檢查的人數越來越多,每日無痛內鏡量常常達到一兩百例,門診無痛麻醉任務日趨繁重。但我們始終要記住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在充滿風險的門診,再繁忙,也要耐著性子,仔細評估病人。不僅限於患者氣道評估,心肺評估,還要加強無痛內鏡特有的消化道疾病史的評估!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