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中旬,越南華裔楊迪生回到祖籍地廣東順德,將祖父的骨灰撒在其生前心心念唸的龍潭大涌。“終於帶祖父回家了,了卻老人家的一樁心願。”楊迪生日前接受採訪,感嘆之餘與記者分享他的尋根故事。
20世紀30年代,楊迪生的祖父為求生計隨鄉親下南洋做零工,賺錢供養父母和弟妹。由於戰火連綿,回家之路遙遙無期,祖父留在越南成家立業,但依舊牽掛家鄉的父母弟妹,常寄錢回去給家人和修繕祖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越南又陷入混戰。時局動盪超出楊迪生祖父預期,回家已成為不可及的夢。
楊迪生是聽著祖父的家鄉故事長大的。祖父常在家中唸叨:“一田綠蔗一桑基、一片青蕉一口塘”是順德農村特有的景色。河流貫穿整座鄉鎮,為當地帶來豐富的淡水資源,滋養一方百姓。老家的龍母廟每逢農曆五月初八龍母誕都異常熱鬧,來自其他村的龍舟隊都前來賀誕,延續數百年來扒龍舟的傳統。

龍潭龍母廟。(受訪者供圖)
楊迪生說,老人家每每憶起家鄉的往事,眼中都有散不去的鄉愁。“那種離鄉別井、有家歸不得的痛苦也許只有當年的那代華人才有同感,我們這一代人是難以體會到的。‘廣東省順德縣龍潭鎮石橋坊’成了家中的最常提及的地名。祖父反覆念著家鄉的地址,希望我們子孫日後有機會要回家看看,到時候也把他帶回去”。
1980年,楊迪生祖父客死異鄉。楊迪生的父親未曾遺忘老人家的遺願。越南落實革新開放政策後,楊迪生的父親在朋友的幫助下聯絡上在廣州的親人,踏上了回家之路。
2003年,楊迪生到中國留學。學業之餘,楊迪生前往祖父的家鄉,探望老家的親人。在開往十姑婆家的公路上,楊迪生見到與祖父描述大不相同的順德:高樓鱗次櫛比,廠房取代了昔日的蔗田和桑基,村裡還保留少許的魚塘。
堂叔告訴楊迪生,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順德逐步由一個傳統的農業縣發展成為新興的工業城市,以家用電器品牌聞名。農業則形成以優質水產和名貴花卉種養業為龍頭,規模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相配套的現代化農業體系,是中國著名的淡水養殖基地和花卉種植基地。楊迪生用文字和圖片記錄了祖籍地的發展,在祖父的牌位前訴說家鄉的變化。
在得到家中長輩的同意後,楊迪生選擇於今年的龍母誕當天,帶著祖父的骨灰回到其朝思暮想的故鄉。

楊迪生將祖父的骨灰撒入故鄉的河涌。(受訪者供圖)
楊迪生說,還記得踏上從廣州南站開往順德站的動車時,他的內心非常激動。車窗外的風景飛逝而過,他的腦海中浮現著祖父無數次提起的家鄉模樣——那條熟悉的村道、村前的老榕樹和龍母廟。
“列車緩緩駛入順德站的那一刻,我感覺他終於回家了。祖父生前曾說,哪裡有雞蛋花,他就在哪裡。而我將老人家的骨灰撒入河涌的地方恰巧有一棵雞蛋花樹。從此,他將永遠隨著潺潺水流,與這片養育他的土地融為一體,在熟悉的故土安然長眠,不再漂泊。”楊迪生說。
責任編輯:馬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