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5年!馬來西亞華人尋親成功

前幾日,在廣東信宜僑商會的幫助下,馬來西亞第三代華人楊慧賢與廣東老家的親人通上了影片電話。25年未有音訊,兩家人在影片中舉著書信,回憶楊慧賢祖父生前點滴。
楊慧賢祖父與老家親人的書信。(受訪者供圖)
信宜僑商會成員陳世亮是這次尋親的主力。與記者連線時,陳世亮剛剛結束和楊慧賢一家的視訊通話。從2025年開年到現在,陳世亮已幫助7名馬來西亞華人和信宜鄉親找到親人。楊慧賢一家的尋親過程很順利,被陳世亮稱為“短跑取勝”,從釋出尋親短影片到獲得楊氏一族後人的聯絡方式僅用1天。
陳世亮說,在“信宜馬來西亞華僑同胞尋親群”內,既有尋找馬來西亞親人的信宜人,也有尋找中國親人的馬來西亞華人。在他經手的尋親案例中,有諸如楊慧賢一家短時間內成功尋親的幸運事例,也不乏歷經漫長搜尋的馬拉松式經歷。
搜尋難點主要集中於姓名和地名的更改。早年下南洋的華僑大多更改了名字,其原用名常見於來往書信中。而由於行政區域的重新劃分,許多地名也發生了變化。此外,部分華僑的後代又移居至其他國家,增加了搜尋難度。
陳世亮與僑商會的成員們透過查閱書信、墓碑銘文來追溯原名,並參考信宜的舊縣誌和歷史地圖來確認地名。他們還積極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透過釋出短影片或圖文資訊來傳播尋親線索,藉助網路的力量擴大搜尋範圍。
僑商會也有一項法寶,即《馬來亞高州聯誼錄》。聯誼錄以圖文形式對馬來西亞各地的高州會館創辦經過作了介紹,並記載了馬來西亞信宜籍僑胞的資訊,為尋親過程提供了支援。
《馬來亞高州聯誼錄》。(受訪者供圖)
信宜僑商會曾專門前往馬來西亞,與各地的高州會館建立聯絡,以進一步促進尋親工作的開展。迄今為止,廣東信宜僑商會開展公益尋親3年,成員們用業餘時間聯絡各方、蒐集線索。陳世亮加入公益尋親隊伍的時間並不長,但收穫了不少尋親成功的華人送來的錦旗。
談及為何想要加入助人尋親的隊伍,陳世亮說,其祖輩的一支在清朝末年下南洋謀生,其祖父曾與在馬親人保持書信聯絡,後因多種原因失去聯絡。祖父生前多次尋親但未能如願。祖父去世後,陳世亮挑起了尋親的擔子。他在網路上釋出尋親貼,馬來西亞的熱心網友將他的帖子搬運至海外社交平臺。最終在跨國網友的幫助下,陳世亮找到了在馬親人。
陳世亮南洋祖輩親人的合照。(受訪者供圖)
陳世亮說,許多華僑於戰亂時期赴南洋挖礦、割樹膠,將辛苦所得寄回家中,但他們未曾想過與家鄉一別竟是一生。老華僑們在離世前囑託後代,在墓碑上刻下祖籍地址、原用中文名,希望後代有朝一日能與老家的親人再次取得聯絡,將骨灰帶回故土。馬來西亞的華二代、華三代揹負起祖輩的遺願,透過各種方式瞭解祖輩老家的情況。他和這些華人後代互相幫助,在中國和海外的社交平臺上雙向釋出尋親資訊、徵集線索。
隨著求助尋親數量的增多,陳世亮和僑商會計劃將《馬來亞高州聯誼錄》數字化,以提高資訊檢索速度。他們同時和其他尋親組織交流學習方法,擴大尋親組織的影響力。陳世亮說,每一面錦旗背後都是一段跨越山海的重逢故事,他和僑商會的成員們希望能幫助更多華人與親友重新相聚。

責任編輯:馬海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