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國和越南建交75週年。在越南胡志明市堤岸有一座嶺南風格的四合院式百年老宅,這裡收藏著越南早期華人移民從故鄉帶來的木櫳、孭帶、魯班枕等2500餘件老物件。
越南華三代楊迪生是這些文物的守護者,也是將百年老宅改造為“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的人。他曾於2021年榮獲越南吉尼斯組織頒授的“持有1975年以前越南華人文物數量最多之收藏家”證書。近日,楊迪生接受中國僑網“華人故事”欄目專訪講述他的故事。
讓記憶不再褪色
堤岸是越南最古老、規模最大的華人聚集地。楊迪生的祖父97年前從廣東順德下南洋,與同時期赴越謀生的中國人在堤岸落腳、打工,將賺來的錢寄回老家補貼家用、修繕祖宅。
由於時局、婚姻等各種因素,本意短暫離鄉打工的人們再難返程,家鄉成了楊迪生祖父嘴邊最常提起的地方。“順德是有名的水鄉。每逢端午節,鄉里的年輕男子們都爭相到河裡賽龍舟。”一遍又一遍,祖父描述著順德的風土人情,楊迪生也在心中勾勒出祖父回不去的家鄉模樣。受祖父影響,楊迪生到報社工作後對越南華人社群的歷史文化尤為關注,寫下諸多文章。
2019年,楊迪生常去探訪的一家養老院面臨拆遷,負責人請他幫忙處理華人老者的物品。老人們的黑白家族照片、獨具嶺南特色的藤椅和餐具勾起了楊迪生對祖父的回憶。只可惜早年間的一場大火使祖父大部分的遺物付之一炬,給楊迪生一家留下遺憾。
類似的遺憾在華人社群並不少見。楊迪生在報社工作期間瞭解到,因時局變換、住宅變遷,許多珍貴的物品都在歲月中流失,他因此決定收藏華人老者們的物品併成立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徵集華人懷舊物品。
每次接到捐贈者的來電,楊迪生都會立即趕往捐贈者家中。還不等楊迪生道謝,捐贈者們先連聲感謝他幫忙保管祖輩的遺物。

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收藏的部分華人老證件。(受訪者供圖)

楊迪生的叔父在“西堤華人懷舊物品展”上向觀眾介紹楊家昔日的全家福。(受訪者供圖)
正在消失的傳統技藝和華人守業者
經多年徵集,陳列室的藏品數量已達2500餘件,其中最讓楊迪生感慨的當屬華人傳統習俗與技藝展區的藏品。
與三五知己重溫孩提時代時,楊迪生髮現兒時的許多“摯愛”已變得相當遙遠。春節上供用的潮汕糖塔、端午節街邊售賣的華人手作香囊、中秋節各家掛起的玻璃紙花燈……這些曾經熟悉的物件如今已淡出人們的視野。因此,楊迪生在徵集工作中有意尋找和記錄華人傳統手工藝者的故事。
在收集到的藏品中,有一件模具被楊迪生稱為“烈火中未燼的家業”,它承載著越南五代華人堅守制作糖塔的故事。糖塔是廣東地區人們逢年過節上供使用的食品,製作糖塔的模具珍稀且昂貴。梁姓家族第一代成員僱水客從老家寄來的糖塔模具曾遭遇大火,但因後代保管得當,模具倖免於難。如今的糖塔訂單雖大不如前,但梁家第五代姐弟仍守護著家業。他們將免於火災的模具捐贈給楊迪生,希望華人的傳統技藝也能在各種時境下得以留存。

在大火中倖存的糖塔製作模具。(受訪者供圖)

楊迪生在陳列室內復原華人在街邊擺攤賣刨花緯線的場景。(受訪者供圖)
走南闖北的記錄者
楊迪生曾做了逾20年的記者,天南海北蒐集線索、走街串巷探訪早已成為家常便飯。從越南中部峴港到最南端金甌,所有的華人社群都有楊迪生的足跡。許多老華人見到楊迪生來都會招呼他到家裡坐坐。楊迪生也成了當地華人心中“最會記錄故事的人”。
楊迪生寫故事的視角總是落在“變化”上,譬如廣東的粉面被引進堤岸後做了哪些改良、華人清晨“嘆咖啡”“嘆早茶”時有了哪些口味變化。
某次刷短影片時,楊迪生看到廣東部分農村地區舉辦婚禮時仍保留著大妗姐這一角色,頓時來了興趣。他隨即探訪鄰里鄉親,瞭解廣府的婚禮習俗在堤岸還保留幾分。從大妗姐、婚嫁“六禮”,再到龍鳳褂和婚禮全盒,楊迪生都一一做了記錄。

當地華人向楊迪生捐贈傳統婚禮全盒等老物件。(受訪者供圖)
楊迪生說,繁瑣沉重的娶親儀式終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有所改變。和飯菜一樣,每代人的口味都不同。但在從簡的現代華裔青年婚禮中仍能見到對習俗的傳承。
有喜就有喪,楊迪生的腳步也踏進華人墓園中。每次進入墓園,楊迪生都仔細觀察墓碑風格和裝飾品。廣東人的墓碑上有用陶瓷雕刻的“福祿壽”,福建人的墓地建築則講究力量感和線條感。現在的楊迪生能透過墓碑風格一眼分辨出墓主的祖籍地。
楊迪生認為,華人墓園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彙集之處,集書法、繪畫、雕刻、建築、風水、對聯等於一體,反映不同地區的文化信仰與風俗以及時代特色。墓碑上的資訊也對赴越華人移民的構成變化提供了研究支援。
“早期到越南的華人移民聚集而居,在社群內建住宅、學校、醫院還有墓園,將每個人生節點所需都安排妥當。體現了華人先賢團結互助、思慮周全的特質。”楊迪生說,很多地方他都重走過很多遍,但每次都有新的發現。這些年隨著市政規劃的改變,一些區域面臨拆遷重建,他要趕在遺蹟消失之前多加記錄。

楊迪生探訪20世紀40年代初華人創辦的學校。學校已暫停辦學,校園內還儲存著記錄學校籌建過程的的碑記。(受訪者供圖)
三餐四季、婚喪嫁娶、耕耘勞作,人們在楊迪生記錄的故事裡和陳列館內感受不同代際華人一生的寫照。楊迪生雖已不再從事記者一行,但仍繼續走訪和記錄華人習俗與風土人情,用文字和實物搭建起一座連線現在與過去的橋樑,讓華人文化在時代流轉中生生不息。
作者:劉洋
責任編輯:馬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