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老喻·決策演算法100講》
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羅夫特曾講述過一個令人驚訝的故事:他的一位學生主動放棄即將到手的博士學位,選擇成為一名滑雪教練。這位世界級科學家不但不覺得惋惜,反而認為這是正確決定。
“找出你真正喜歡什麼,然後專注於此。”這是約翰總結的教育秘密。
當他詢問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成功的規劃時,得到的回答常常是:“我沒有規劃,因為‘沒有規劃’就是規劃。”
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傑弗裡·辛頓正是如此,他少年時代對神經網路的痴迷,最終引領了當代AI浪潮。
約翰·霍普克羅夫特的觀點,代表了教育的理想主義路線,強調個人的興趣、熱愛、自發的探索,沒有規劃,也沒有提前設定好的路徑。
然而有人會說:“這些都是精英的奢侈品!普通人還是得踏實唸書、上好大學、找份穩定工作才最實際。”
這說的也是事實,並且更符合我們大多數人的經驗。這條更實用的路線,能給孩子帶來不一定精彩絢爛,但至少相對有確定性的未來。
在AI時代,教育系統要警惕,要避免為一個已經不存在的世界培養人才:
我們教授確定性,AI時代需要的是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我們強調記憶和執行,未來需要的是創造和質疑; 我們追求專業壁壘,明天需要的是跨界融合思維。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預測,2030年前,全球約15%-30%的工作崗位將受到AI顯著影響。
麥肯錫還有一個預判:高薪腦力勞動者或將成為最大輸家。
之前我介紹過,我有位朋友家的孩子,從藤校畢業,居然要為找工作苦惱。為啥呢?原來,他入校時選擇的熱門專業,在這兩年,居然被AI團滅了。
每次技術革命都會重構社會階層。蒸汽機淘汰了手工業者,電氣化改變了農業勞動力市場,AI時代正在重新定義知識工作者的價值。
面對這樣的變革,我們需要全新的教育決策演算法。
但這個“全新”的教育決策演算法,並不是讓孩子都去學人工智慧專業,去學習怎麼用AI,反倒是更加迴歸教育的本質,幫助他們發現真正的興趣與才能——那些AI最難取代的能力。
也許我們該聽聽作為計算機專家的約翰·霍普克羅夫特的觀點:
“人只有一次生命,不是所有人都要去獲得諾貝爾獎,很多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雖沒有成功,(從另外角度)他們也成功了,因為他們有愉快的生活。”
是的,在AI時代,教育決策最重要的東西,反倒與AI無關。

AI在倒逼我們迴歸教育的本質
面對AI帶來的巨大顛覆,一位沃頓商學院的教授提出了發人深省的感悟:現在不需要考慮人類與機器之間的競爭,而應該找到一種讓兩者共同合作的方式。
對於教育,更是如此。
從學生的角度看,要面對未來挑戰,應該積極擁抱AI,發揮“碳基生物”的優勢;
從老師的角度看,AI會成為超級助手,人類老師可以更好地發揮教練的角色;
從家長的角度看,AI會成為家庭教育智慧助理,父母不必再為優質教育資源焦慮惶恐。
但現實呢?市面上最火爆的,居然是AI學習機。孩子用AI學習機做什麼呢?居然主要是刷題。
這是當前最詭異的事情之一。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歸根結底,這是因為我們沒有理解AI對教育帶來的根本性革命在哪裡。
教育的本質是激勵,所以,AI對教育的最大貢獻之一,其實是將人類老師解放出來,成為孩子的激勵師。
一方面,AI在知識上的表現勝過99.9%的老師,這可以讓老師扮演更有價值的心靈和成長教練的角色。
另一方面,AI令許多過往的教育內容與形式都已經失去了意義,為什麼還要讓AI給孩子灌輸那些死記硬背的東西?
事實上,AI其實在倒逼我們迴歸教育的本質,那條基於“學歷—文憑—固定職業”的實用主義路線,正在瓦解,教育決策需要“演算法級”的重構。
第一,從“知識投資”轉向“能力投資”。
想一想,過去我們的教育投資邏輯是什麼?攢足夠多的學歷、證書和知識,就能在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這種線性思維導致學生和家長拼命追逐分數和文憑,卻忽視了興趣和創造力的培養。
在AI接管常規任務的世界裡,“能做什麼”遠比“知道什麼”重要。當AI可以解決標準問題,人類的價值就在於能否提出新問題、發現新機會。未來成功的關鍵在於持續學習的能力、保持好奇心的習慣、面對挫折的心理韌性,以及與AI協同工作的智慧。
第二,從“線性學習路徑”轉向“網狀學習生態”。
過去的教育像一條單行道:小學、中學、大學、工作,專業一旦選定就難以更改。學校是唯一的知識供給方,學習被課程大綱和考試體系嚴格限定。
而未來的學習是無邊界的網路。我們的學習不再侷限於教室,而是線上線下融合,課程、專案、社群形成豐富互動的網路。創新來自於跨界思維,“程式設計+藝術”、“醫療+AI”等跨學科融合,或許會為創造力提供無限可能。
第三,從“確定性決策”轉向“選擇權決策”。
我們習慣於相信人生有幾個關鍵節點決定一切:高考、大學專業選擇、第一份工作。但在變化速度前所未有的今天,這種思維已經過時。
更明智的策略是構建多元可能性——透過不同途徑保持方向調整的靈活性;將教育資源分散投資,不要把所有籌碼押在單一技能或領域上;允許自己和孩子有試錯的空間,及時調整方向,讓教育決策變得更加靈活機動。
AI時代的教育決策不再是一次性的賭注。我們需要思考的不是“該選哪一條路”,而是“如何保持在多條路上前進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幫助下一代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立足之地。

AI時代的教育決策新演算法浮出水面
不過,說到這裡,我想要補充一點,我並非簡單地非此即彼。必須要承認的是,你我仍然處在過渡時代。
我們生活在一個殘酷現實與美好夢想交織在一起的世界裡,我們要生存,要與世俗名利過招,還要追尋個體的意義。
即使是在崇尚自由、讚美蓋茨和扎克伯克輟學創業的矽谷,大公司也會優先招聘名校畢業的學生,而且還特別看重學生在大學裡的成績。
我身邊的一些資源豐富的朋友,會透過各種經營和付出,讓自己未必那麼優秀的孩子,能考上最好的大學,從而擁有更多的機會。
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名校,我從不對他們隱瞞這個世界冷酷而現實的那一面。但我也希望能夠幫助他們成為更獨一無二的自己。
我既守護他們的童心,點燃他們的好奇心,又和他們一起在這個並不簡單也不單純、充滿著各種妖魔鬼怪、也有天使英雄的社會里過關打怪。
第一,幫助Ta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一個身心健康、有安全感、知道如何做選擇、有同理心和責任感的人,不會被未來的複雜嚇倒。這是教育最底層也是最難的任務,卻是父母最不可外包的責任。
第二,和Ta一起發現真正喜歡的東西。
彆著急找“天賦”,別把興趣當作任務表。去玩,去試,搞砸了也沒關係。守護孩子的好奇心,就像守護火種。哪怕那火光微弱,只要你不去把他澆滅,它終會燃燒。
第三,帶Ta在世俗的體系裡過關打怪。
考試、升學、競爭,這些遊戲規則不能迴避。但我們可以讓孩子知道:這只是一個副本,不是全部人生。得高分是能力的一種,不是價值的全部。和孩子一起拆解規則、尋找bug。
在這三條主線基礎上,AI時代的教育決策新演算法開始浮現。
我們前面講到的三大教育轉變:能力投資、網狀學習生態、選擇權決策,並不是割裂存在,而是互為支點,共同構建起一個面向未來的教育系統。
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轉變教育思維:
1. 破除慣性:不再迷信分數和文憑,不再把名校等同於成功。意識到AI已重構知識型崗位,學歷不再是唯一敲門磚。
2. 以“能力+生態+選擇權”為核心:教育投資應圍繞長遠競爭力、開放性網路和個體探索空間,而非階段性排名。
3. 從“輸不起”到“能轉向”:用組合思維分散教育風險。不要怕孩子“走錯”,要讓他們有能力“轉彎”,有勇氣“重來”。
4. 終身學習、主動創造未來:教育不是一段流程,而是一種生長方式。真正能贏的孩子,是那些在每個階段都能不斷升級自己的人。
教育從來不是為了把孩子推入某一個確定的職業,而是為了讓他們在面對複雜未來時,擁有持續演化的能力。
這才是教育決策的本質目標。

“Who—Why—How—What”的方法論
面對AI重塑的未來教育格局,我想送給你一個教育決策方法論:彈性黃金圈教育法。
這一方法將傳統應試與AI挑戰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動態適應的教育框架:
第一步,Who-身份構建:教育的起點不是孩子應該學什麼,而是孩子會成為誰。
幫助孩子探索並構建穩定的身份認同——她渴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此階段,父母的任務是提供多元探索機會,觀察孩子眼中持續閃爍的光芒,而非投射自己的期待。
第二步,Why-元能力培養:一旦確立初步身份定位,就要探尋更深層次的問題:我為什麼而活?我有什麼獨特價值?
這看似抽象的哲學思考,實則是培養孩子元能力的最佳時機。
元能力是能夠習得其他能力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自我認知、知識遷移和情緒調節。這些構成孩子適應未來的“作業系統”。
當孩子帶著明確的“為什麼”,就能在任何環境中激發自驅力,主動獲取新知識。
第三步,How-雙軌融合:在傳統升學與AI能力之間尋找平衡點。
識別教育體系中的關鍵節點(小升初、中考、高考),合理分配資源,避免全程高壓。
在應試過程中強化底層能力,同時培養與AI協同工作的能力,包括問題定義和資料素養。
簡而言之,就是既要面對應試的過關打怪,也不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四步,What-彈性路徑執行:最後才是具體行動的規劃——選擇學校、課程、專案和愛好。
但與傳統教育不同,彈性黃金圈方法將教育決策視為投資組合而非單一押注。
設計主路徑的同時保留備選方案,定期評估與調整,保持戰略迭代。
我有位讀者,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她計劃讓孩子去波士頓讀美高。我讚賞她著眼未來,但認為她可能應該按照上面的黃金圈法則:先who,然後why,再是how,最後才是what。
很多時候,家長都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教育的本質是幫助孩子去發現自己喜歡什麼,熱愛什麼,將來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其他的都只是輔助手段。
例如,用國內高考還是海外留學,作為教育的關鍵決策,是不對的。
就好像我們根本不知道一棵樹是什麼樹,卻去討論該把它種在海南,還是哈爾濱。
願我們用這個“Who—Why—How—What”的方法論,為孩子打造一個柔軟而堅定的底層架構:有意義的人生感、有彈性的路徑規劃、有多樣的選擇權、以及始終線上的父母支援系統。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