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降臨,結束一天的忙碌後,每個人最期待的莫過於晚上能好好休息、睡個好覺。可有時,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工作上沒搞定的任務、生活裡的各種瑣事,或是另一半的呼吸聲,都成了失眠的神助攻。同床共枕時,自己在黑暗中翻來覆去,枕邊人卻睡得香甜,時不時還砸吧砸吧嘴,頓時心裡那叫一個氣呀!
於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睡眠質量,許多情侶或夫妻開始嘗試定期分床睡,甚至徹底分房睡。然而,這樣真的能讓問題迎刃而解嗎?有時,這種看似理智的解決方式,卻在無形中讓兩人間少了點什麼……
此前,有研究表明:身體接觸能讓人心情變好、壓力減輕,還能讓關係更融洽。
那睡覺的時候,伴侶之間的肢體接觸又會產生什麼奇妙效果呢?它是否能成為改善睡眠質量和關係狀態的“秘密武器”呢?彆著急,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上的研究給我們帶來了答案!

本研究找來了143對伴侶,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平均為13.29年,年齡從26歲到81歲不等。研究者藉助線上調查平臺Qualtrics收集資料,對睡眠姿勢、壓力水平、依戀安全感、睡眠質量等方面進行了調查。
這裡簡單地介紹一下什麼是依戀安全感,依戀安全感(attachment security)是指個體在與重要他人(如伴侶)的關係中感受到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在親密關係中,高依戀安全感的人往往更信任伴侶、更願意表達需求,而低依戀安全感的人可能表現出焦慮或迴避行為,導致關係緊張。
同床共枕二人的入睡姿勢
研究人員首先探討了個人習慣的睡眠姿勢(如仰臥、側臥或俯臥)是否會影響兩人一起入睡時的親密姿勢。參與者需要從“無接觸”、“背對背”、“觸碰腿或手臂”、“擁抱”、“纏繞”、“面對面”這些選項中,選擇自己和伴侶入睡時最常見的姿勢,並按親密程度打分。

表 1:研究變數的相關性及描述性統計
研究者發現,個人偏好的睡眠姿勢與情侶入睡時的親密程度之間並沒有顯著關係。換句話說,兩人入睡時的親密姿勢更多地是受到情感需求的影響,而非個體的睡眠習慣。
不過,透過對這些伴侶睡眠姿勢選項的統計,研究人員發現情侶入睡姿勢的分佈很有意思:
36.36%的情侶在夜間睡眠時完全沒有身體接觸,各睡各的;
19.58%的情侶選擇背靠背睡覺;
23.08%的情侶會相互觸碰腿或手臂;
13.29%的情侶會相擁而眠,主打一個甜蜜;
4.19%的情侶身體相互纏繞;
3.50%的情侶面對面睡覺。
由此看來,大部分的情侶還是會選擇有些邊界感的入睡姿勢。
更親密的入睡姿勢可以降低壓力?
為了進一步探究這一現象,研究人員用經典的“感知壓力量表”,瞭解了參與者過去一個月的壓力感受頻率,又透過“簡版親密關係體驗量表”評估他們的焦慮型和迴避型依戀水平。
他們發現,入睡時兩人的睡眠姿勢越親密,彼此感受到的壓力就越低。並且,隨著壓力水平的降低,兩人間的依戀不安全感也隨之減少。這表明,親密的入睡姿勢不僅能緩解壓力,還能讓彼此在感情裡更有安全感,更加依賴對方!

圖 1:情侶睡眠姿勢親密程度、壓力、依戀不安全感和睡眠障礙之間關聯結構模型
看到這裡,肯定有小夥伴要質疑:兩個人貼得這麼緊,真的能睡得好???
這不,研究人員也十分好奇。他們利用“PROMIS睡眠障礙量表”收集了參與者過去一週的睡眠質量情況。雖然他們原本以為親密姿勢能透過影響壓力,間接改善睡眠質量,但分析後發現,二者之間並沒有明顯聯絡。
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入睡後並不會長時間保持親密姿勢,而維持同一姿勢或反而會導致身體不適,影響睡眠質量。為了確保結果的可靠性,他們還控制了日間嗜睡、收入、年齡、是否有孩子或寵物同床以及是否存在睡眠障礙等因素,但依然沒有發現入睡姿勢親密程度和睡眠障礙之間的顯著關聯。
小結
綜上,這項研究為我們揭示了伴侶之間睡前互動的複雜影響。雖然“睡前抱抱”並不能直接改善睡眠質量,但它透過降低壓力、增強依戀安全感,間接為伴侶關係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對於那些希望增強情感紐帶的情侶和夫妻來說,不妨嘗試下“睡前儀式感”,以更加親密的方式入睡~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參考文獻:
Novak, Joshua & Miller, Kaleigh. (2025). “Cuddle buddies”: Couples sleep position closeness at onset is indirectly related to lower insecure attachment through lower couple perceived stres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0.1177/02654075251315478.
撰文|DD、yuyu
編輯 | lcc
部分文字來源於網路,本文僅用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