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盯著東南亞:這個地區的機會,像極了10年前的中國

點選圖片▲立即收聽

中東有著我們30年前的人口結構,15年前的發展水平,15年後的收入水平。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這幾日,廣交會二期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我們實地走訪了第一期後發現:在近17萬名境外採購商中,來自中東地區的採購商佔比14.3%,一舉超過歐美國家的10.5%,成為本屆廣交會“最積極下訂單”的區域之一。
一個來自上海的自動化裝置供應商告訴我們,他們的客戶主要集中在印度、中東、非洲、東南亞、土耳其等市場,歐美已經不再是“預設主場”。
與此同時,在上海國際車展的現場,中東買家“榜一大哥”的身影也明顯增多。媒體報道稱,這些來自沙特、阿聯酋等國的土豪們,最愛買的不是賓士寶馬,而是中國國產車。有沙特友人透露,他們國家50%—60%的車都是中國品牌,國王開的也是。

上海車展吸引眾多外國客商

中東,正在成為中國企業全球化新地圖上最被低估的一塊“高價值地帶”。
自4月2日特朗普挑起關稅戰以來,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開始重新思考出海的路徑:美國不穩、東南亞內卷、印度不好搞,那還有哪裡值得試?
很多人這才發現,過去我們談出海總是盯著東南亞,但真正具備增量紅利、政策熱情和購買力三位一體的地區,或許恰恰是那個我們曾誤以為“只有石油和土豪”的中東。
幾組資料可以印證這一趨勢:
◎ 2024年初,中國到阿聯酋、卡達、土耳其和沙特的航班恢復率全面超越疫情前水平,飛往沙特的航班恢復率高達258.6%。
◎ 2024年上半年,沙特接待中國遊客同比增長29%,半年內新增5條直飛航線,阿聯酋也宣佈增飛40%的對華航班。
◎ 同期,中國對阿聯酋出口同比增長19.2%,對沙特增長18.2%,遠超全國出口平均水平。
◎ 迪拜2024年接受中國直接投資34.2億美元,同比增長超200%,已有8000多家中國企業在當地佈局區域市場。
而在所有變化之中,一個趨勢正在浮現:中東,正在成為製造、基建、消費、科技等領域的機會土壤。
本期文章,我們將從幾個維度還原一個“遠但不陌生、熱但不卷、富且有需”的中東:
1.為什麼中東成為中國出海新藍海?
2.哪些企業正在悄悄賺錢?
3.中東市場的“正確開啟方式”是什麼?
如果你是製造業、外貿、跨境電商、數字出海,甚至是小生意創業者。那麼,錯過東南亞之後,你可能不會再錯過中東。

生意人應該看什麼?
當我們聊起“出海”,很多人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是東南亞:勞動力便宜,物流便利,文化相近,像是中國企業練手的第一站。

工人在服裝工廠內操作縫紉機

而提到“中東”,可能更多人腦海裡仍停留在“石油土豪”“宗教嚴苛”這些固有印象——到底能去那兒做什麼生意?怎麼做?值不值得做?
其實,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清晰,也更令人興奮。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看中東:把它視作一個擁有2.5億人口、平均年齡僅30歲的年輕市場;一個正從“賣油”走向“賣科技、賣服務”的新經濟體;更是一個在高油價的加持下,正用真金白銀推進經濟多元化的超級專案現場。
如果你是做製造的、做品牌的、做數字產品的,或者甚至只是有一個不錯的創業點子——中東,可能正是你下一個應該瞭解的方向。
◎ 第一層機會:實體經濟領域,比如裝備製造、新能源、高值材料等。
走進沙特,你會看到巨大的起重機、廣袤的施工場地,還有如火如荼的城市基建場景。沒錯,這個曾以石油著稱的國家,正在全力修路、建樓、造城。
有業內人士形容沙特是“全球最大的工地”,並不誇張。整個國家的基礎設施水平大致相當於中國上世紀90年代的樣子,但他們的目標卻是2030年完成現代化轉型,僅在房地產和基建上的投入就高達1.1萬億美元。這對熟悉“基建出海”的中企來說,無疑是天然的契合點。
如汽車市場,中東的年輕人愛車、懂車,買得起,也捨得買。隨著新能源浪潮來襲,各國都在競相扶持本土汽車工業。沙特提出要做“中東汽車製造中心”,阿聯酋則設定目標,到2050年電動車在道路上的份額要提高到50%。這對國產新能源汽車和配套產業來說,是一次絕佳的視窗期。
有不少中國車企和裝備製造商,已經把中東當作“測試場”甚至“根據地”,因為在這裡,無論是出口關稅、營商便利度,還是本地政策的友好程度,都遠勝於一些傳統西方市場。
◎ 第二層機會:數字經濟領域,比如電商、消費電子、遊戲等產業。
在中東的五年間,Alice親身經歷了當地經濟的開放與社會的鉅變,深感這片土地的魅力——“中東或許不是生活的最佳選擇,但絕對是創業賺錢的沃土”。
這裡的年輕人“會買、敢買、愛嚐鮮”。以電商為例,消費電子產品常年保持著10%的年複合增長率,中東電商市場整體增長迅猛,預計2023至2028年間的複合年增長率達到11.5%。
這裡的線上消費群體年輕且對外來產品接受度高,智慧手錶、無線耳機、電競桌椅、筋膜槍這些在國內已是紅海的產品,在這裡反而是藍海。相關資料預測,智慧產品的消費比例將大幅提升44%,提供了眾多探索藍海產品的機會。
如果想在這裡開展貿易,不妨看看“她經濟”。隨著女性更多地參與公共生活,女性群體的消費潛力被進一步挖掘,比如清真類美容產品的需求增長,為美容用品市場提供了新的增長點。有統計資料顯示,海灣國家的女性每人每月平均花費2400美元用於購買美容用品、時尚服飾和禮品。
◎ 第三層機會:本地生活方向,比如服務、外賣、零售等。
如果你覺得“美團們”只能在國內廝殺,那可能還沒看到他們在中東的身影。事實上,不少中國本地生活品牌已悄然進入這片土地,從外賣、便利零售,到線上菜場、即時配送,一應俱全。
為什麼?因為這裡的城市化程序飛快,但服務業的配套還不夠完善;消費者的付費能力很強,但服務體驗亟待升級。對比中國,中東有著我們30年前的人口結構,15年前的發展水平,15年後的收入水平。
以餐飲為例,沙特2023年的餐飲市場規模高達258.72億美元,同比增長近15%;阿聯酋餐飲市場規模171.96億美元,同比增長11.7%。不僅市場規模龐大,增長勢頭也很猛。根據Statista資料,2023年海灣六國整體外賣GMV為101億美元,預計2023—2029年複合增長率達5.5%。
更驚人的是,由於客單價高、外賣使用者消費頻次高、家庭點單佔比高,中東地區外賣ARPU(每使用者平均收入)幾乎領先全球。2023年,海灣六國外賣ARPU達到了475.2美元,遠超第二名北美洲的296.6美元。
如果你做的是高客單、高復購的服務類產品,中東市場或許能讓你看到令人驚喜的資料反饋。

為什麼是中東?
從地理範疇而言,“中東”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區域劃分。廣義上,由於地緣接近以及宗教文化的相似,中東及北非地區(MENA)被視為同一片市場,涵蓋了從摩洛哥到伊朗沿線的多個國家。
而在中國企業出海的語境中,狹義的中東特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成員國,包括沙特、阿聯酋、科威特、卡達、阿曼、巴林這六國,合稱“海灣六國”。
這是一片足夠年輕的土地。
以海灣六國為例,約6000萬的總人口中,30歲以下佔比高達60%—80%,受教育程度高,人口結構優質。中東家庭普遍多子化,每家至少有5—6個孩子,新生兒出生率達到11%以上。中東正享受著“人口紅利”的黃金期,龐大的新增人口和年輕化的人口結構,為市場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網際網路在這裡的普及程度相當之高,海灣六國的網際網路滲透率均超95%,遠超世界平均水平,並且還在不斷增長。根據eMarketer資料,海灣六國中人口數最多的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網購滲透率分別達到62%和68%。
憑藉年輕化的人口結構、雄厚的財富積累、日益完善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以及線上社交娛樂的巨大需求,使得中東市場的網際網路“張力”拉滿。
這還是一片足夠開放的土地。
當地對中國文化的包容接納度尤為明顯,近年來阿聯酋、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相繼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阿聯酋自正式啟動中文教學“百校專案”以來,目前已有超過170所學校開設中文課程,學習中文的學生人數達到7.1萬。
在經濟開放程度上,沙特“2030願景”、科威特“2035願景”、卡達“2030願景”等改革措施,都將多元化發展放在首位,致力於擺脫對單一油氣資源的依賴,促進非石油產業的發展。
2022年,海灣六國的經濟總量達到2.1萬億美元,保持穩步增長態勢;人均GDP達到4.2萬美元,高於新興市場經濟體1.4萬美元的平均水平。由於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較高的經濟水平、對外開放的態度,海灣六國備受關注。
出海中東的熱浪,從會展業的迅速增長中可見一斑。據DWTC資料,2023年迪拜世界貿易中心吸引大量參展者,TOP5行業分別是醫療保健(27.5萬人)、科技(26萬人)、餐飲酒店(22.6萬人)、消費品(9.6萬人)和建築建材(9.3萬人)。
在活動現場,幾乎每天都有一場或大或小的“局”(會議、獎勵旅遊、大型企業會議和展覽)。研究機構Market Decipher預測,2023至2033年,中東地區會展業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12.1%,2033年產值將突破1442億美元。
你可能沒意識到,中東現在的政策熱度、外資渴望、消費升級,像極了10年前的中國,或者說,猶如現在的越南Plus版。

中東有什麼?
過去五年,所有做外貿的中國企業都繞不開一個詞:“去美國化”,地緣政治緊張、關稅戰不斷、TikTok風波……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中東。
而在這一輪奔赴中東的浪潮中,沙特、阿聯酋、卡達這三個國家可以說是典型代表。以“能源轉型+基礎設施完善+新興市場”的獨特優勢,成為中國企業開疆拓土的重心。
做個不太嚴謹的類比,對比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沙特像是深圳,充滿機遇與活力;阿聯酋則像香港,作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連線著東西方市場;卡達則像是浦東新區,憑藉舉辦世界盃等國際盛事和積極的經濟多元化政策,成為新興的經濟和創新中心。
1.沙特:從“油桶”到“工廠”
石油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積極推動“2030願景”,正從傳統的石油依賴型經濟模式向更加多元化的經濟格局邁進。
2.阿聯酋:從“物流中轉”到“區域總部”
和北京時間只差4小時,有著便利的交通和物流優勢;核心城市迪拜和阿布扎比,營商環境優越,是國際貿易的樞紐。
3.卡達,從“世界盃”到“國際創投港”
率先響應“一帶一路”的國家之一,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列;中資企業在基建、貿易、傳統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發展空間可觀。
先說沙特,作為中東北非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吸金能力強。據商務部資料,截至2022年底,中國企業對沙特的直接投資存量為30.1億美元。
從外商直接投資(FDI)維度來看,沙特已經成為新一輪全球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2022年FDI存量達2689億美元,甚至超過了馬來西亞、越南、印尼等東盟國家。
中國也是多箇中東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國,2023年,中國與沙特雙邊貿易額達1078億美元,中方出口435.4億美元,同比增長14.3%,電氣裝置類貿易表現尤為突出。
在國際身份上,沙特還扮演著“調停者”“中間人”的角色。今年以來,多次在國際事務中起作用,包括舉行俄羅斯和美國首次高級別會晤;推動葉門政府和胡塞武裝達成停火協議;正式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
阿聯酋,則是中東地區的商業中心,擁有最多的地區總部。特別是迪拜,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資和跨國企業在其設立區域總部。世界銀行資料顯示,阿聯酋的營商環境在全球排名16名,在海灣國家中優勢顯著。
中國對阿聯酋的出口份額也在持續增長。其中,科技製造品類尤為突出,主要集中在汽車(汽車/汽車零配件)、電子(電腦、電視接收器)與電力裝置(光伏元件/空調/電纜光纖/電網裝置/電氣石墨/真空泵/蓄電池)。
整體來看,中國企業在沙特和阿聯酋的佈局廣泛。從基建、旅遊、房地產、石油產業鏈,到數字化、人工智慧、消費品供應鏈,再到能源轉型所需的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等關鍵領域,不乏中企身影。
卡達,曾因舉辦世界盃被全球矚目,正試圖複製“新加坡+以色列”的模式,一邊是能源+金融,一邊是科技+教育。透過世界盃、網路峰會等國際盛事,搭建起世界性的商業樞紐。
本國公民的優渥生活,源於石油和天然氣所帶來的資源紅利,但食利國家往往會陷入“資源詛咒”的泥淖。為了應對化石燃料轉向清潔能源的全球性趨勢,早在2008年,卡達就推出“2030國家願景”,旨在實現經濟多元化轉型。
中東各國的經濟轉型成效顯著,據美國職業資源平臺Resume.io的資料,2023年2月,卡達首都多哈、阿聯酋的迪拜與美國舊金山並駕齊驅,成為LinkedIn職位候選人數量最多的地方。
今天的中東,某種程度上,像極了40年前的中國:
充滿不確定性、政策高速轉軌、外資急劇流入……但這也意味著:它的遊戲規則還沒有寫死,處處都是可以定義的新市場。
這是一片適合“練兵”的地方,它仍在“生長”。而你,完全可能成為它的一部分。
中東不是一個標準答案,但它或許是一個新的起點。出海,沒有萬能模板,只有最適合你的那條路徑。
在出海這件事上,我們或許不用只盯著東南亞看。
往西看,中東不遠,機會很近。

本篇作者 |錢汐汐|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 圖源 VCG
5月14日—15日,吳老師邀你一起探秘西門子成都工業4.0燈塔工廠,一起見證工業元宇宙的現在式。
點選下圖▼立即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