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們只看第一學歷”:你遭遇過第一學歷偏見嗎?

近年來,不少名校碩士在求職時遭遇了“第一學歷”的門檻。因本科普通,而在求職市場中屢屢碰壁。
網上關於第一學歷的話題討論也從未停止。更有甚者,還有工作多年的老職場人,依然擺脫不了第一學歷帶來的偏見。
為何“第一學歷偏見”如此根深蒂固?那些深陷“第一學歷”困境的職場人又該如何破局?
01 第一學歷偏見‍成求職者的隱痛
學歷歷來是企業招聘時的重點考慮因素和篩選標準,而近年來流行起的“第一學歷”概念,更是成隱形門檻。
或許招聘條件上,不會明確標明對“第一學歷”的限制,但在求職階段,以“你很優秀,但你的背景暫時不符合崗位需求”為由被拒的求職者不在少數。
早在2019年,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名上海交大演算法博士,工作三年後裸辭,再次求職卻屢屢碰壁,兩個月時間都無法找到一份新工作。曾去找獵頭內推某公司,但慘遭拒絕,原因竟是卡在第一學歷上。
此訊息一齣,引發了不少熱議。而在5年後的今天,“第一學歷”偏見,仍是不少求職者的“傷疤”。
一位女生在網上自述,她本科來自雙非高校,後花了3年時間攻讀985大學的碩士。臨近畢業,以碩士應屆生的身份去參加招聘,投出70多份簡歷,全都石沉大海。甚至在某次面試中,經層層篩選進入最後一輪,卻被面試官告知:“本科要求211以上”。
原以為努力考研是救贖,沒想到竟還是受困於“第一學歷”這一關。這樣的例子不少見,學歷逐漸形成一條眾所周知的鄙視鏈,甚至出現“金本、銀碩、銅博”的說法。
在這種“潛規則”的影響下,“第一學歷”彷彿成為一張難以撕除的標籤,有意無意地影響著許多人的職場生涯。
在這座大山下,不僅求職難,入職後也可能被區別對待,包括在薪水的制定上。即使能力和最高學歷相同,那些第一學歷更優秀的職場人,往往能獲得更高的定薪。
02 學歷曾是敲門磚‍如今卻成了攔路虎
“第一學歷”這個隱形門檻如此盛行,與當今的就業市場密切相關。
看到網上有一位HR坦言:
他所在的金融國企在校招時有一個硬性要求,即第一學歷必須是985或211高校的本科。因為應聘的人很多,高學歷求職者也不在少數,收到的簡歷遠遠超出預期。
就業競爭激烈加劇,直接導致學歷貶值,高材生過剩,不少公司為節省面試成本,直接加上“第一學歷”為篩選門檻,省時又省力。
脫口秀綜藝《繃不住了啦》中有一個模擬面試的片段:
從二本院校本科,到一本院校碩士,再到哈佛大學博士,求職者不斷強調自己教育背景的提升。但被HR的一句“你一旦沾上第一學歷這個底子,它就會進入你的檔案。”回懟。
雖然這只是個段子,但它確實反映了當代就業市場的真實問題。
這種做法看似高效,但如果不考慮學歷與崗位的匹配程度,很容易引發人員流失,招聘成本不減反增。
另外,學歷與能力並不能直接劃上等號。如若把“第一學歷”作為硬性門檻,便是將“第一學歷”不足但能力優秀的求職者都拒之門外。
“人才難得而易失”,在招聘中,如果多給予一些機會,從多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可能會有意外的驚喜。
如今,關於“第一學歷”的爭論,眾說紛紜,難以達成共識。面對“第一學歷”的困境,職場人唯有依靠自身的力量,一步步突破重圍,邁向新生。
03 英雄不問出處‍ 
能力是永不過時的通行證
一些職場人因“第一學歷”較低而感到困擾或自卑,從而產生了擺爛的心態,能混一天是一天。
但越處逆風局面,越應用實力證明自己不比其他人差,甚至可以更加優秀。
火出圈的律師何運晨,曾在綜藝節目《非正式會談》中袒露自己因“第一學歷”受困的面試經歷。
儘管最高學歷已經提升,但求職時投遞的簡歷卻石沉大海,杳無音信。所幸,他從未放棄自己。在職場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中,憑藉優異的表現,贏得帶教律師的賞識,順利拿下offer。
與其自怨自艾,不如放平心態,主動爭取機會,敢於展現自己,不斷將自己能力上限拔高。學歷是門檻,但能力才是職場人“笑到最後”的關鍵。
許多企業家並非名校出身,通過後續的努力,照樣在社會這盤棋中混得風生水起。
特別是對於有工作經驗的職場人來說,更應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自身技能和積累行業經驗上。
朋友小林畢業於雙非二本院校計算機專業,入職網際網路公司時,他的薪資比同屆雙一流院校的同事低不少。但他並未氣餒,下班後依然保持學習,增進自身水平,為公司解決了很多緊急問題。
憑藉卓越的技術水平和出色的工作表現,他在短短三年內被提升為主管,同時薪資也翻了好幾倍。
英雄不問出處,只要能力夠強,職場這條路總能“啃”得下來。
我們是求職浪潮中的一員,經歷求職、在職、離職、再求職的往復迴圈。
學歷是我們身上一張不可磨滅的名片,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有機會在這名片上續寫。
只要擁有真正過硬的本領,掌握某項可遷移的能力,手握不可替代的資源,方能用更閃耀的履歷覆蓋掉不太顯眼的“第一學歷”,並在職場生涯中發光發亮。
源 |  智聯招聘(ID:zhaopin-com
作者  嶼之  ;  編輯 | 呼呼大睡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