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35歲後的職場人,更需要一個高層次的學歷加持? 2025-05-14 03:35 博士悅讀 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35歲似乎成了一道隱形的分水嶺——有人在此刻迎來職業巔峰,也有人陷入“中年危機”的焦慮。 隨著技術迭代加速、行業變革加劇,職場對人才的篩選標準早已從“經驗優先”轉向“能力+學歷”的雙重考核。對於35歲後的職場人而言,如何在職業發展的下半場突破瓶頸、搶佔先機?一個高層次學歷的加持,正是破局的關鍵。 PART.01 職場下半場:認知升級才是競爭力 35歲後的職場人,往往面臨三重挑戰:知識迭代滯後、晉升通道收窄、跨界轉型困難。許多人在基層管理崗或技術崗沉澱多年後,發現自己既難以突破行業資源的天花板,又難以適應新興領域的規則。 此時,學歷的“短板效應”會被無限放大——當同齡人透過DBA(工商管理博士)、MBA(工商管理碩士)等學歷提升拓寬視野時,僅憑經驗“吃老本”的職場人可能逐漸喪失議價權。 高層次學歷的價值,不僅在於提升履歷的含金量,更在於重構認知體系。DBA課程設計往往聚焦行業前沿課題,透過系統化的學術訓練,幫助職場人跳出碎片化學習模式,形成全域性性思維。 例如,一位從事傳統制造業的中層管理者,透過攻讀智慧製造方向的博士學位,既能掌握工業5.0的核心邏輯,又能將學術成果轉化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解決方案。這種“理論+實踐”的雙向賦能,恰恰是職場下半場最稀缺的競爭力。 PART.02 學歷加持:從“職業瓶頸”到“主動破圈” 當前,人工智慧、大資料、新能源等領域的爆發式增長,催生出大量高附加值崗位,但這些機會往往要求從業者具備跨學科知識儲備和深度研究能力。例如,醫療健康領域的高管職位,也更青睞擁有臨床醫學與管理學(比如DHM醫療健康管理博士)雙背景的候選人。 攻讀DBA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場“職場再投資”。它透過三個維度重塑個人價值: 1. 專業權威性:博士學位是學術能力的國際通行證,尤其在技術驅動型行業,它能顯著提升個人在重大專案、政策制定中的話語權; 2. 資源整合力:高層次學歷教育往往匯聚行業精英與學術導師,構建起高質量的人脈網路; 3. 職業延展性:博士研究經歷培養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為跨界發展提供底層支撐。在UCMT瑞士高等管理科技學院的DBA學員中,就有不少是透過學歷提升實現了從技術崗到管理崗的轉型。 PART.03 DBA:為職場人量身定製的“第二曲線” 對於35歲+的職場人,全職深造往往面臨時間成本高、家庭壓力大等現實障礙。而在職博士專案的核心優勢,正是透過彈性學制、產學研融合的設計,破解工學矛盾。以“週末授課+小組研討+課題實踐”的模式,讓學員在不脫離職場的前提下,完成學術研究與職業發展的協同進化。 更重要的是,學員的畢業論文可直接圍繞企業真實案例展開,研究成果既能推動學術進步,又能直接反哺工作實際。這種“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的閉環,讓學歷提升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看得見回報的“戰略投資”。 結語 高層次學歷的加持,既是對過往經驗的凝練昇華,更是面向未來的戰略卡位。當職場人選擇攻讀DBA時,他們選擇的不僅是一紙證書,更是一條透過學術賦能突破職業邊界、重塑個人IP的進階之路。在這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投資自己永遠是最值得的“藍籌股”。 如果您正處於職業轉型的關鍵期,或希望系統性提升專業壁壘,不妨掃描下方二維碼,獲取在職DBA(工商管理博士)的定製化諮詢方案,為職場下半場奠定“壓艙石”。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立即瞭解國際在職博士DBA招生資訊 👇👇👇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