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

本文字數:2120,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武子曄
4月的上海車展,空氣中依然瀰漫著汽車工業變革的焦灼感。但與此前行業押注“智慧輔助駕駛軍備競賽”的喧囂不同,“安全冗餘”、漸進式路線等成為車企宣傳的高頻詞。
小米SU7事件後,多數車企在智慧輔助駕駛方面的宣傳更為理性了。“之前物料宣傳上有智駕二字,車展前都改了。”一家自主車企品牌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司內部對智慧輔助駕駛的營銷策略進行了調整,現階段更側重使用者實際體驗最佳化,而非技術引數的激進宣傳。
4月16日,工信部召開智慧網聯汽車產品准入及軟體線上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針對智慧駕駛(智駕)領域的宣傳、功能使用和技術部署等問題提出一系列規範性要求。“組合輔助駕駛”正式成為官方表述,智駕等相關字眼不再被提及。
新能源汽車下半場,智慧化是競爭的焦點,智慧輔助駕駛相關技術依然是本屆車展上車企重點展現的技術力量。智慧汽車時代,華為和小米等新興勢力快速成長,成為汽車行業的焦點。而當華為在展館內以活躍的姿態鋪開合作版圖時,小米的低調則折射出行業對輔助駕駛技術激進路線的集體反思。

小米沉默,華為擴容
華為在本屆車展上的幾乎“無處不在”,鴻蒙智行的展區人頭攢動。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餘承東與智界、享界和問界的老總一起做起了直播。餘承東還為上汽集團站臺,並表示華為和上汽集團一起打造的“尚界”品牌首款車上市後預計銷量會“大爆”。在鴻蒙智行展區,華為和江汽集團打造的尊界首次在車展亮相,還有兩臺展車擺放在江汽集團展臺上。當天,上汽大通MAXUS宣佈和華為合作,成為首個與華為合作的輕型商用車品牌。
在新能源汽車競爭下半場,華為已成為眾多車企在智慧化領域的合作方。除了鴻蒙智行陣容中的合作伙伴外,寶馬、奧迪等外資車企也在透過其他形式與華為合作。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華為車BU高層與奧迪等企業的高層已有密切交談。
與華為的“熱鬧”形成對比的,是小米的“沉默”。自從小米下場造車後,小米CEO雷軍是去年北京車展中行走的流量,吸引了大量的關注。
今年的上海車展,小米汽車展臺儘管仍是人流密集的區域之一,但雷軍未出席,聲量明顯小了不少。在小米汽車展區,擺放了SU7和SU7 Ultra車型,展臺上有不少人圍觀,有一些人是衝著棒球帽而來。小米汽車發微博稱,小米展臺每日送5000頂棒球帽。該棒球帽在小米官方商城售價129元,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棒球帽在當日下午已發放完畢。
小米汽車的沉默折射出的是輔助駕駛行業的對過度營銷問題的思考。業內認為,智慧輔助駕駛的競爭已進入深水區,車企需要的不再是“期貨”,而是經過大規模驗證的可靠方案。
“當前汽車行業發展節奏加快,外界條件使行業發展變得更加激進,但在追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保持秩序,避免浮躁。汽車並非簡單的電子消費品,不能以對待電子消費品的方式來設計和製造。如果你認為它是個簡單的電子消費品,安全事故隨時會發生。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為汽車的使用壽命只有1~3年,造車的方式和邏輯就會不同。安全性是重中之重,因為汽車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將付出生命代價。”酷睿程一名高層對記者表示,大眾汽車目前開發的車型中,今年和明年要量產的車基於視覺方案,計劃在2027年啟動雷射雷達專案,屆時要考慮為L3級做好準備。

智駕宣傳降溫
智慧輔助駕駛事故發生後,行業更加關注如何降低接管率、提升極端場景的應對能力,多家車企強調打造“冗餘式”智駕安全。
在智慧駕駛技術路線上,一直以來,特斯拉堅定視覺方案,透過提升算力、演算法和模型訓練,實現自動駕駛感知功能,多數車企選擇了多感測器融合的路線,其中一個重要的感測器是雷射雷達。值得注意的是,雷射雷達雖感知效果更佳,但成本相對較高。但從技術角度來看,雷射雷達主要用於提供冗餘安全性。
“車企採用純視覺加雷射雷達的形式,並非單純因為算力不足,而是希望透過兩者結合,在算力和演算法共同作用下突破上限,同時雷射雷達在處理特殊場景(corner case)以及實現L3級自動駕駛時,能作為異構感測器增加安全保障。”上述酷睿程高層對記者表示。
工信部對智慧駕駛宣傳進行糾偏後,引發了行業對於自動駕駛降溫的討論。
“我們歡迎工信部新規的討論方向,它並非延緩輔助駕駛技術的開發速度,而是為行業劃定了更清晰的安全底線。”寶馬集團董事高樂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規實質上重申了“人機共駕”的基本原則,汽車應是人與機器協同的產物,系統需要明確區分控制權歸屬,該由車接管時高效決策,該由人介入時絕不越界。“新規就提高安全性的要求,對於人和機器各自起到的作用要進行區分,它並不會去延緩自動駕駛的發展速度,而是能夠提高它的準確性和可用性。”
“監管部門出手後,初期確立了規則框架,後續轉向精細化管控(如技術標準、資料安全、責任認定等),這將倒逼車企收斂技術邊界。政策門檻提升後,同質化技術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過濾,企業競爭力聚焦於客戶真實體感,而非單純引數堆砌。”某車企產品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政策收緊實質是“去泡沫化”過程,剔除過度承諾的技術噱頭,迫使企業迴歸使用者真實需求。當技術路徑被規範後,競爭終局將取決於誰能將安全、成本、體驗三者平衡至最優解,而非單純追求“無人駕駛”的激進敘事。
微信編輯 | 七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