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全球越是動盪不安,區域合作越是加速推進。
一週之前,中央周邊國家工作會議召開,首提“亞洲安全模式”,而上一次召開相關會議還是在12年之前。
隨後,中國與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釋出聯合宣告,表示推進鐵路等基建互聯互通,重申“泛亞鐵路願景”。
自提出已有30年之久的泛亞鐵路,這一次真的要成了。
01
泛亞鐵路,越來越近了。
近日,中馬聯合宣告,重申致力於加強軌道交通和基礎設施合作,為實現泛亞鐵路願景作出貢獻。

這是時隔多年之後,兩國再次在重要檔案中重申“泛亞鐵路願景”,標誌著泛亞鐵路建設即將迎來加速階段。
無獨有偶,幾天前,中越聯合宣告提出,推動中越跨境標準軌鐵路聯通,儘快開展老街-河內-海防鐵路可研工作。
就在今年年初,越南國會火速批准老街-河內-海防鐵路專案。而在幾天前訪問時,兩國高層共同見證中越鐵路合作機制啟動儀式。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兩個月前,泰國總理訪華時提到,泰國內閣已順利批准中泰鐵路二期工程,屆時從昆明乘坐高鐵可直達曼谷。

目前,中泰高鐵一期正在建設中,有望於2028年建成,而二期專案預計將於今年底動工,預計2030年建成。
在此之前,中老鐵路、印尼雅萬鐵路都已建成通車,而由中國企業施工、連線馬來西亞東西海岸的東海岸高鐵也在建設之中。
可見,中馬、中越、中泰鐵路空前提速,一條以中國為中心、覆蓋整個東南亞的泛亞鐵路網呼之欲出。
02
泛亞鐵路,離全線貫通還有多遠?
泛亞鐵路,最早由馬來西亞時任總理馬哈蒂爾在1995年提出,並於2010年得到亞洲18國簽訂,後成為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一環。
廣義的泛亞鐵路,涵蓋北部通道、南部通道、東南亞通道、南北通道,旨在打通歐亞大陸,重塑陸路大通道,其中三條都與中國有關。
狹義的泛亞鐵路,指的是中國與東南亞的連線通道,分為東線、中線、西線,分別經越南、寮國–泰國、緬甸,直抵新加坡、馬來西亞。

泛亞鐵路被譽為“陸上馬六甲海峽”,有著重塑海洋貿易和地緣格局的關鍵力量,因此爭議最大、掣肘最多,歷經多年而推進不易。
即使如此,在新的地緣變局下,泛亞中、西、東三線都迎來突破。
先看泛亞中線,途經寮國、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主要軸線是“中緬泰鐵路”,有望最早建成。
按照當前進展,中泰高鐵二期如果2025年開工,2030年全線貫通,從昆明可直抵曼谷。
再看泛亞西線,主要是中緬通道,政治阻力不大,緬甸國內局勢是最大問題。
目前,國內段,從昆明經大理到瑞麗的鐵路已經基本建成,而國際段的曼德勒–皎漂鐵路也在推進中,但緬甸仍未擺脫戰亂,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再看泛亞東線,集中在中越之間,主要分為三條線路。
一條從昆明經老街直達與越南首都河內,另外兩條則是從南寧分別經憑祥、東興與越南河內、海防兩大城市連通。

昆明—老街—河內段有望今年底動工,有望於2030年完工,相比預期時間整整提前了兩年。
而根據宣告,南寧—憑祥—河內、南寧—東興—海防兩條線路,未來幾年也有望陸續落地。
總之,2030年前後,泛亞中線、東線都有望全面成形,而西線仍有一定不確定性。
03
泛亞鐵路,為何突然提速了?
這背後,雖然不乏中老鐵路、雅萬鐵路帶來的示範效應,但更重要的還是地緣衝突的催化、關稅戰的再激化。
長期以來,制約跨境鐵路的最大症結,不在於資金和技術,而在於地緣政治。
過去幾年,從東歐到中亞,兩場地緣衝突先後爆發,一些大國被迫調整戰略重心,注意力隨之而轉移,為跨境合作帶來新的空間。
地緣衝突還沒消停,特朗普祭出史上最大規模的關稅戰,針對的不只是中國,就連一向敞開大門的新加坡、日本、韓國、越南也不例外。
疫情、地緣衝突、關稅戰,一系列超預期衝擊,一再阻斷全球供應鏈,導致國際貿易受阻,更危及許多國家的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
這幾年,全球愈發混亂,大國翻臉如翻書,國際規則、世界秩序不斷翻轉,沒有誰願意捆在一駕脫韁的野馬之上,過度依賴單一國家和單一市場的風險暴露無遺。
面對完全無從預測的國際形勢,各國不再與單一大國直接捆綁,而以多元合作對沖風險,打造更多戰略要道作為備份。
RCEP亞太最大自貿區的誕生,中國-中亞峰會的召開,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的重啟……都是這一變局的產物。
這種背景下,泛亞鐵路的意義更為顯著:
以區域交通一體化帶動經濟一體化,以亞歐陸路大通道擺脫馬六甲海峽依賴,以多元化合作對沖地緣風險,不只是中國的訴求,也是東南亞國家的共識。
且不說彼此為第一大貿易伙伴,鐵路能進一步拉近中國與東盟貿易關係,而越南、泰國同樣能借助中歐班列,建立通達歐洲的陸路大通道。
這是中國的新機遇,也是東南亞國家的新機遇。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