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餘飛
來源:城市財經
文章已獲授權
01
西安房價,低頭了
從持續領漲,到房價五連跌,西安終究還是擋不住大勢。
國家統計局披露,西安上個月新房價格環比下跌0.4%,同比下跌1%。新房價格自去年9月份以來,已經五連跌。
這與其在去年上半年持續領漲的態勢,構成了劇烈的反差。
二手房早就在止跌,目前也絲毫沒有回頭的態勢。1月份,西安二手房價格環比下跌0.3%,同比下跌7%。
去年上半年,我在分析西安樓市新房與二手房市場撕裂的時候,強調過當時為何新房價格上漲,二手房價格下跌。
西安,作為科教重鎮,高教實力、人口競爭力的確很強。
西安這座城市,作為西北第一城,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口競爭力,在西北沒有哪座城市敢與之爭鋒。
七普資料顯示,2010年至2020年十年間,西安常住人口增加了448.5萬人,增量位居全國第四。
2021年西安常住人口增加了20.3萬人,位居第四。2022年增加了12.29萬人,依舊位居第四。
2023年,在全國人口下降速度加快的背景下,西安的增量也大不如從前,但依舊有8.23萬的增量,增量暫時位居全國第7。2024年資料尚未公佈。
人口源源不斷地流入,帶來源源不斷的需求,對西安樓市構成較大利好。
而且,西安還虹吸著周邊地區的購房需求,這些都構成了西安房價的底氣,道理上似乎說得通。
一方面,如果人口流入能夠支撐房價不斷上漲,那麼人口增量第一城的合肥,新房價格為何遍地降價打折?
另一方面,如果人口流入能夠支撐房價,為何獨獨支撐起新房價格,二手房怎麼就撐不住?
一是前幾年高價地大批次入市,抬高了房價。據克而瑞西安機構執行總經理李曉兵介紹,從土地供應來看,這幾年西安地價一直處於上漲態勢,樓面價過萬元的地塊有80多宗,僅高新區就有52宗,地價一直上漲下,一級市場傳導至二級市場的動能較為顯著。
二是在這些高價地塊上,房企又“疊加”了高溢價產品。一位房企人士介紹,當下,西安熱點板塊起步面積都在140平方米以上,在產品上也做了不少創新,例如第四代住宅產品等,好產品必然要匹配更高的價格。
新京報披露,去年1-11月,140平方米戶型成交套數的佔比同比上漲了6個百分點,主城區改善化格局基本形成;價格上,200萬元以上產品的佔比超過69%,其中,300萬元以上的中高價位產品成交佔比也增長了5個百分點。
高階改善型產品和豪宅類產品的集中入市,帶動了成交份額的擴容,結構性拉昇了房價,這是西安新房價格上漲的根本動力。
克而瑞披露的資料來看,西安是去年推出第四代新一代住宅數量最多的城市,共推出了39個,明年預計還將推出14個第四代住宅樓盤。
優質樓盤大量入市,帶動改善型群體置換,這是西安新房價格能夠堅持到去年8月份的原因。
那麼,為何去年9月份開始,西安的新房價格開啟了連跌?
02
西安房價為何開始連跌
其實,對於西安的連跌,是意料之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畢竟,東部熱點城市的房價,從2021年年初就開始轉向。畢竟,北上廣深的房價都陷入了調整當中。
畢竟,之前比西安樓市更倔強的成都,也進入了調整週期,西安有什麼理由不“從善如流”?
按照板塊的輪動理論,這一回也該、總算是輪動到了西部。
西安新房成交量2018年見頂之後,一路下滑。並且從2021開始大幅下滑,2023年線的新房成交面積1394.71萬平方米,只有2018年的一半。
2024年的銷量資料,西安官方尚未公佈。不過,根據機構(克而瑞陝西)披露的情況來看:
2024年大西安商品住宅供應986萬平方米,同比下滑11%;成交874萬平方米 ,同比下滑19%。
除了銷量直接誘導價格下滑外,經濟氛圍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從2023年三季度開始,西安的經濟增速就表現出了明顯疲態。
2023前三季度西安GDP增速4.6%,跑輸了大盤5.2%的增速。2023年全年GDP增速5.2%,與國家平均增速持平。
進入2024年,西安的增速動力明顯不足了,一季度和上半年增速位居萬億城市倒數第二位。
去年全年,西安的GDP增速4.6%,依舊跑輸全國大盤0.4個百分點。這一增速在27個萬億GDP城市中,位列倒數第四,僅好於佛山、廣州、南京。
2024年1至6月,西安固定資產投資增速-5.8%,其中工業投資增速-13.3%。
此情形下,去年上半年西安的工業總產值下降了0.8%,規模以上工業中,大部分工業增加值都在下滑。
下半年,西安加大了工業投資力度,全年工業投資實現逆轉,增長了1.1%,最終實現了西安工業總產值增幅轉正,增長了4.4%。
最終將西安的GDP增速排名,從萬億城市倒數第二上升到了倒數第四。
從西安全年的規模以上工業分行業資料來看,仍有很多在下滑,這對於工業本身不夠強大的西安來說,會是其2025年能否走出水逆週期的關鍵。
03
關於西安的兩個問題
印象中,西安可是軍工重地,西安集聚了中國航天的1/3、航空的1/4的科研單位和生產力量,是中國航天航空動力之鄉、中國兵器工業重鎮。整座城市的國防科技實力僅次於北京,排名全國第二。
如果說大連、上海、廣州修建的航空母艦、巡洋艦等艦艇,是在推動中國成為海權強國的話,那麼,西安就是中國爭奪制空權的一大支點。
西安生產了諸多空中國之重器,如轟-6、飛豹、空警-2000,運-20以及長征系列所有運載火箭的發動機等。它還是全國唯一擁有完整衛星產業鏈的地區。
然而,西安能夠計入或者可以公開的工業實力,很不夠看。
從西安公佈的資料來看,2020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828.59億元,2021年、2022年、2023年沒有公佈直接資料,只公佈了增速。
2021年增長了5.7%,2022年增長了13.9%。以此估算,2022年的工業增加值應該為2201億元。
2023年工業增加值增長9%,以此計算為2399.09億元。這一資料如何?
工業第一城深圳,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818.61億元。
即便與工業腰部城市比,西安也存在劣勢。2023年晉級為萬億GDP城市的煙臺,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3682.35億元。2024年晉級為萬億城市的唐山,2023年的全部工業增加值也有4233.4億元。
此外,西安統計局披露,在千億產業數值上只有3個,一個是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一個是汽車製造業,一個是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
2022年,汽車製造業已經超越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成為西安的當家產業。
深圳擁有7個千億產業,其中一個萬億產業,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深圳市統計局
蘇州擁有11個千億產業,其中1個為萬億產業。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蘇州市統計局
東莞,5個千億產業,其中一個萬億產業。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東莞市統計局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廣州市統計局
成都、武漢、杭州各自擁有4個千億產業。
西安擁有如此之多的軍工企業,還有更多的科研院所,為何沒能賦能西安的工業。
根本原因在於軍工與科研院所雖然是高精尖的科技工業,但也是封閉的“孤島經濟”,西安沒有打通它們與市場的傳導、轉化機制。
陝西坐擁眾多軍工、科技、航天、高校,但由於其國家指令性強城,產業化程度低,並未對陝西經濟提供太大助力。
除了省市矛盾,陝西省同高校、科研軍工院所之間也有很多扯不清的矛盾。陝西高校眾多,多數都為中央部屬高校。即使非部屬的西安工業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西安工程大學也都有著曾經部屬的歷史,高校與科研院所吃中央財政,關起門來辦學、研究,與地方關係不大。
這是西安需要解決的一個痛點。西安急需擺脫軍工強而工業不強的矛盾。
西安這座城市,作為西北第一城,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口競爭力,在西北沒有哪座城市敢與之爭鋒。
這一點,其人口增量資料中就是最好的說明。
人口源源不斷地流入,帶來源源不斷的需求,對西安樓市構成較大利好。
而且,西安還虹吸著周邊地區的購房需求。
這些都構成了西安房價的底氣,但在房地產市場整體預期缺失、調整仍在繼續的當下,西安的下跌才開始而已。
唯一的不同,可能就在於西安由於房價泡沫相對東部城市較小,理論上的需求強悍,房價跌幅可能相對小一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