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木來源:子木聊房
全文2401字,預計閱讀需5分鐘。
這兩天,住建部放出三大政策,看了網上的解讀,發現都沒有講到根本。
這三大政策,雖然對房地產市場有著深遠影響,但也要分人群,有的被深重牽連,有的則沒有任何關聯。每個人的生態位不同,結果不同。
下面我儘可能講詳細,文章比較幹,但非常重要。
首先是,住宅層高標準將不低於3米。
之前中國住宅的層高平均是2.8米,去年年底江蘇、山東、雲南都折騰過,出臺政策,把住宅層高設定在3米。
而這次,則是全國性敲定了「硬性規定」。
別小看這20釐米,能做的事兒不少,起碼在鋪地板磚、掛吊頂、中央空調之後,房子還有3米左右的空間,視野和空間感都開闊許多。
我認為,主要利好是提升了剛需房的“下限”。
畢竟改善房,這些年基本都是3米以上的設計,不然何談改善一說。反而剛需房,過去很多開發商為了降成本,硬搞出一堆2米多的房子,住著也很壓抑。而這個政策出來,其實也是對“低層高”住宅的一次歷史性變革。
3米標準,源於“好房子”戰略指南的一個細節。
在住建部會議上,部長還提到,“好房子”的其他標準,比如要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還要充分智慧化、科技化。
其實這些東西,很早都有了,但問題是,貴。
誰都想住科技房、新材料房,但想達到這樣的標準,基本都是高階改善和豪宅了。註定與普通人無緣。
除非住建部帶頭,組織國有力量和市場資本,透過規模效應把這些硬體的成本打下來,或者國家乾脆補貼,花錢幫人們造好房子。對此,短期內,我並不抱有太大的希望。
所以,“好房子”,對普通人意義不大,主要利好“高淨值群體”,可以擁有更多的選擇空間,拿到政策的“福利車票”。
很多人問我,“好房子”的出現,是對二手房的集體“背刺”嗎?
謹防走丟,請關注“經財時新”
“背刺”肯定有,只是輕重不同,還要分城市和區域。
我舉個例子。
比如北上廣深等頭部城市,城鎮化率已經非常高了,那麼意味著中心城區可供開發的土地寥寥無幾。
那麼這時候,即使出來“好房子”政策,但因為供應“量”太少,也無法對周邊二手房形成降維打擊。二手房市場依然堅挺。
而且“好房子”,基本都是豪宅或者改善,那麼最大的打擊就是,在同區域前兩年買了同樣豪宅改善屬性的客戶,而對於購買力不足的群體,其實也沒有什麼打擊作用。
但如果是非核心板塊,由於可開發的土地較多,“好房子”供應足,則會對當地次新二手改善房帶來巨大的打擊作用。
整體來說,“好房子”越多,那麼“差房子”就越不值錢。“好房子”越少,價格就會越貴,最終變成小眾市場,對大眾影響有限。
我們來看第二個,所有2000年前建成的老小區應改盡改,加裝電梯+管網升級+停車位。
這個政策算是比較強力的。
全國2000年底以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大約有22萬個,涉及居民近3900萬戶,這部分群體,理論上都會進入“舊改”受益者名單。
很多人說舊改沒那麼容易。
的確,老舊小區,並不是說改就改的,就拿加裝電梯來說,1樓和2樓好說歹說都不願意,5樓和6樓只能乾巴巴等著,吵架不可避免,有時候還有打架的。
所以會議上,部長還專門強調,鄰里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互相尊重,共建美好家園,尤其在舊改這件事上,要形成統一的力量。有一種“大家長”的口吻。
不過根據資料來看,這幾年“舊改”還算不錯。
2019年以來,全國已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近28萬個,惠及1.2億居民;加裝電梯超過13萬部,增設停車位380萬個,更新改造地下管網約50萬公里;打造“口袋公園”4萬多個、建設城市綠道12萬公里。
根據報道,今年各地舊改推動速度都比較快,為啥呢?
房價下跌。
這些老小區的業主被房價教育後,都比較害怕房價會進一步下跌,而“舊改”政策,無疑是救命繩索,可以抬升房子的競爭力,否則老小區真的沒什麼希望了。
所以這些人,都比較擁護“舊改”,即使出錢,也算是對房子的一種價值投資,未來賣個好價錢。
那麼這個政策,最終會有什麼影響呢?邏輯很簡單——
舊改後的老小區,價值會被重估。
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小區,大多都是城市的核心區。
如果這個城市的老中心城區未發生遷移,比如北京、上海、廣州這種,那麼這些被“舊改”的老房子,依然擁有稀缺且成熟的城市配套,價值上升,會迎來新一波購買力,房價自然會上升。
但如果是發生了重大遷移的城市,比如鄭州、濟南等等,老中心區已經衰敗,配套趨弱,即使透過舊改,老房子更好住了,但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去買,那自然房價也起不來。
第三個是,社群托育中心+兒童樂園成標配。
這是一個惠民的好政策,讓社群配備託兒所,解決當下年輕人對於生娃最重要的負擔。
如果房子具有“保姆”屬性,還可以反向促進生育,未來擁有這樣功能的社群配套,房價會比同地段的房子貴10%左右。
當然也是要求新房才配有的設施,具體價值影響,參考第一條。
整體來說,“好房子”政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新房賣得更好一些,土地更有價值,從而反哺地方財政。
其實打擊最嚴重的,應該是這幾年新建但並未賣出去的房子,這部分待售庫存,基本都要靠地方收儲做保障房,進行消化。
而舊改的目的,主要是透過投資的方式,創造需求,帶動建築業的上下游,釋放存量購買力。
這些政策,都屬於“戰略收縮”。也就是說,操盤手在變相進行房地產發展的全面降速,謹慎供地,積極去庫存,來完成房地產的“止跌回穩”。
兩會之後,各地開始新一輪行動了,之前講過,主要集中讓利購房者角度,比如蘇州,剛剛打響降月供第一槍,出臺“三低一寬”購房金融創新舉措。
低首付、低利息、低月供、寬期限。
比如吳中區本科學歷購房者,若購買總價200萬元的新房,首付30萬元(比例15%)中,人才房票可抵用8萬元,購房者自籌22萬元。貸款170萬元。
按利率3%計算:普通房貸客戶(30年期等額本金)首月還款8972元,特色化金融產品客戶“前五年每月還本金100元”,首月還款4350元,首月月供減少約51%。
預計這個政策,馬上會有更多的城市效仿。今年,大多數城市依舊是,越等利好越多。
加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