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Leyla
來源:每晚一卷書(ID:JYXZ89896)
2008年,有一部電視劇上映,反響平平,甚至無人問津。
然後14年後,這部劇卻口碑逆襲,突然躥紅,豆瓣評分飆至9.2。
到今天,這部劇依然熱度不減,被無數觀眾奉為“商場聖經”。
這部神劇就是《天道》。
劇中人物不多,卻展現了人性之間的激烈衝突;情節雖然簡單,卻揭露了複雜的財富秘籍。
《天道》用尖銳的視角勾勒出階層眾相,讓我們看到小人物的掙扎與沉浮。
更重要的是,其中暗藏的4個財富底層邏輯,看懂受用不盡。
《天道》裡,有一群人從出生起就註定要過著貧窮的生活,他們就是王廟村的村民。
在王廟村這個窮困潦倒的小地方,村民們只知道埋頭種地。
年景好的時候還能勉強餬口,碰上收成不好,大傢伙只能勒緊褲腰帶生活。
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村民們想的不是換個法子謀出路,而是跪拜老天保佑能發財致富。
他們大部分人只知道靠天吃飯,卻從不思考出路去解決溫飽問題。
後來政府為了扶持村民,特意給他們建了翻砂廠、木工坊。
可是建廠沒有多久,村民們就巴不得立馬發家致富。
一旦廠子效益不好,他們就開始怨天尤人、破罐子破摔。
《認知覺醒》裡說:“人類的天性是在慾望上急於求成,在行動上避難趨易。”
王廟村的人寧願忍飢挨餓,也不願走出舒適區去改變;
寧願種一輩子地,也不願意動腦子去賺錢。
這種好逸惡勞的劣根性深深烙印在村民們的靈魂裡,以至於貧窮成為王廟村的一種魔咒。
有句話說得好:毀掉一個人,就給他足夠的安逸。
這種安逸,未必是財富上的充裕,而是骨子裡的不思進取。
總是習慣於現有的懶散狀態,而不設法去改變,就很容易陷入命運的死局。
媒體人@張曉楓有位朋友,畢業後找了一份月薪7000的工作。
這份工作沒有太大的難度,日常就是寫寫材料。
有些文稿甚至不需要動腦子,只需要改個日期就行。
這讓朋友很是得意,覺得自己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裡,撿到了大便宜。
並且對比老同學們,自己的生活也是滋潤無比。
可是好景不長,隨著行業的沒落,朋友公司迎來了大幅度裁員。
毫無競爭優勢的朋友,自然成了裁員名單上的首選。
更扎心的是,那些起點很低的同學,這些年來不斷跳出舒適區,工資翻了好幾倍。
唯有張曉楓的這位朋友,面對嚴峻的就業市場,茫然不知所措。
最終他只能縮在家裡,靠打遊戲麻痺自己,活得頹喪至極。
你看,一個人想要退步,簡直不費吹灰之力。
只要順應骨子裡的人性,好吃懶做,自甘墮落就行了。
真正的上坡路,通常都不好走。
路遙說:
你在人群中看到每一個耀眼的人,都是踩著刀尖過來的。你如履平地般的舒服,當然不配擁有任何光芒。
一個人想要致富,就要培養一種舍易求難的本能。
其過程就如同一次次逆水行舟,需要逆著人性一直向上划行。
當你能夠剋制自己的惰性,逼自己去突破原有的生活,命運才能發生真正的轉機。
02
關於認知:
認知貧瘠使人陷於窮困
拔高認知才能徹底脫貧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個人構念論”。
是說一個人的認知,是由他過去的見識、經歷、思維等形成的。
很多時候,貧窮不是命運使然,而是認知侷限所致。
不懂得多維突破,人只能被困在貧窮的死迴圈裡。
《天道》裡,丁元英和葉曉明等人開了一家叫格律詩的公司,主要負責生產音響。
當時,全國音響最牛的品牌叫樂聖,在市場上佔據很大份額。
格律詩步入正軌以後,丁元英要求降低自家音響價錢,目的是打價格戰最終從樂聖那裡分得一杯羹。
葉曉明等人聽完瞬間就蒙了。
在他們看來,降價就意味著營收銳減,這對公司來說是死路一條。
很快,樂聖公司以不正當競爭為由,一紙訴狀將格律詩告上了法庭。
葉曉明等人聽到訊息後,立馬退出了格律詩公司。
結果,最後格律詩這場官司贏了,公司市值瞬間翻了好幾倍,葉曉明等人立馬悔不當初。
格律詩之所以能夠打贏官司,是因為從一開始,丁元英對格律詩的定義就是扶貧公司。
完全是建立在貧困村的農戶式生產,根本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化生產方式。
也就是說,公司根本不存在什麼不正當競爭。
一場訴訟變成了一面照妖鏡,將所有人的認知照得清晰可見。
有句話說:“賺錢,就是認知的變現。”
你的認知有多麼卓越,能抓住的財富就有多豐厚。
我認識一個朋友,早年在鎮上開了一家服裝店,起初只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
當時正趕上直播風口興起,但是很多人都毫無察覺。
我這個朋友平時有分析社會時事的習慣。
他知道直播業務遲早會取代傳統電商模式,於是抓緊時間買裝置、入駐短影片平臺。
等直播普及到各行業之後,朋友已經憑藉先機賺到了很多錢。
升級認知,是賺錢的先決條件。
如果一個人的認知只有雞蛋那麼大,那他就存不住碗口那麼大的錢。
想要達到目的,就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
當你的認知能達到餐桌的大小,碗裡的錢才能源源不斷落入你的口中。

03
關於能力:
賺到的每一塊錢,都是實力的變現
財富專家托馬斯·斯坦利,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著名的觀點:
人的收入只能增長到其能力增長的程度。
也就是說,每個人的財富都是跟自己實力相匹配的。
當你困於貧窮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想著一夜暴富,而是腳踏實地將自身能力打磨到頂尖。
《天道》中,劉冰和歐陽雪原本都是在底層摸爬滾打的小人物,但各自的結局卻截然不同。
劉冰起初在古城賣唱片,機緣巧合下認識了丁元英,於是二人有了幾分交情。
後來丁元英要組建一個音響公司格律詩,作為同行的劉冰聽說了,死皮賴臉地要加入進來。
進入公司之後,劉冰因為能力不足,只能擔任一些跑腿的工作。
但他卻不滿足於做這些工作,也沒有沉下心來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整天吊兒郎當地四處閒逛,甚至還開著公司的寶馬車到處炫耀。
當格律詩遭遇危機的時候,劉冰又因目光短淺退股,最終錯失了跨越階層的機會。
絕望之下,他選擇從天台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縱觀劉冰的一生,其實遇見過很多翻身的好時機,但都因能力不足而無法抓住。
反觀歐陽雪,原本只是一個收入微薄的服務員,最後卻成長為身家不菲的飯店老闆。
她的成功之路,其實就是一場自我能力的突破和精進。
年輕的時候,歐陽雪為了生存,進入一家飯店工作。
在飯店打工期間,她立下了一個夢想:以後要開一家自己的餐館。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她付出了無數個日夜的努力。
她會觀察別人家餐廳環境的設計構想,去體會服務員的待客態度。
她還特意品嚐不同餐飲店的菜式口味,就是為了比較各自的口味之間有何區別。
歐陽雪的極度鑽研,讓她的能力飛速提升。
短短幾年,她就學會了國內最頂尖的餐飲管理方式,成為赫赫有名的餐飲業商賈。
作家水木然說過一個概念,叫做“財富守恆定律”。
一個人最終擁有的財富值,取決於他對世界創造的價值總量。
能力不夠,即便天降橫財也會很快如掌中流沙,一晃而逝。
而當你能夠不斷精進自身實力,那麼所有期待的財富,最終都會源源不斷流向你。

《天道》中,有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物——馮世傑。
作為格律詩音響公司的股東,他每天想的不是如何多賺錢,而是如何幫助王廟村的村民脫貧。
第一次股東大會上,他問丁元英的問題是,萬一公司靠不住,農戶的錢怎麼辦?
在公司每一個生死存亡的時刻,他心裡惦記的永遠都是村民。
後來,格律詩音響公司遭遇官司危機,一時茫然的他雖然選擇了退股,可退股以後,他一想到王廟村村民的利益,馬上就後悔了。
為了彌補遺憾,股份賣出去後,他沒想著要換成現金,而是想著用股份拿回音響公司的裝置。
他的解釋是這樣的:“農戶建個生產線不容易,裝置能保多少是多少。靠著這些裝置,我還能出去跑跑銷售,找條活路。”
結果格律詩贏了官司後,馮世傑因為手握王廟村的生產裝置,又重新被吸收回格律詩。
以裝置入股,反而得到了比之前更多的股份,最終馮世傑笑到了最後。
稻盛和夫說:利己則生,利他則久,利他是一種高階的利己。
如果一個人只關注自己的利益,路就會越走越窄。
相反,能夠以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帶來的才是持久的雙贏。
20世紀80年代,企業家高文光創辦的公司以經營五金機電為主營業務。
有一次,一位業務員被批發商指派去給客戶送貨。
業務員到了以後跟客戶談判,以後直接從他那裡進貨,省去了批發商的環節。
回到公司,業務員興沖沖地把這件事告訴了高文光。
他以為自己會得到褒獎,沒想到高文光嚴厲地批評他說:
假如錢都讓你賺走了,別人都沒錢了,你還賺誰的錢呢?
正是憑著這種利他精神,高文光才把事業越做越大,最終成為當地有名的富商。
與人相處,極致的利他,往往才是最好的利己。
因為沒人願意和只佔便宜的人相處,也沒有人喜歡和機關算盡的人共事。
當你能夠願意分別人一杯羹,日後別人也自然願意扶你一把手。
心懷一顆利他之心,最終得到的會是長久的福澤和饋贈。
05
有人說,《天道》是這個時代的“窮人逆襲指南”。
因為它深刻揭露了一個真相:
窮人和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從來不是金錢,而是生存的底層邏輯。
如果人不能透過現象找到本質,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
而當你能夠深入探知賺錢背後的真理,那麼終將迎來人生的逆襲。
永遠記住:金錢只會流向最匹配它的人。
而這樣的人,一定是掌握了財富執行底層邏輯的人。
點個在看,和朋友們共勉。
來源:本文系每晚一卷書(ID:JYXZ89896)原創,腹有詩書氣自華,再忙也別忘記給自己充電,歡迎關注每晚一卷書。
THE END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
可以點選右下角的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