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坐一條板凳
同吃一鍋飯菜
他在家長裡短中察實情
用黑山羊開啟產業密碼
讓數字化浪潮擁抱山村經濟
北京大學法學院2015級碩士校友
葉開儒
在黃土地鐫刻下新時代的“知行合一”

葉開儒在評選交流會現場
2022年,葉開儒所在的里長村成為山西省首批、晉中市唯一的數字鄉村建設示範村。然而,當牌匾掛進里長村委時,如何讓數字化專案真正落地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里長村明清古建築
“莊稼人玩不轉這些花架子。”村裡的流言反映了彼時里長村數字建設的困境。近年來,隨著村裡越來越多年輕人外出務工,村裡空心化、老齡化現象不斷加劇,“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愈發成為鄉村治理的關鍵。
在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和村民拉家常的過程中,葉開儒發現,儘管村裡為每家每戶購置平板電腦,但因為許多老人不會使用而被長期閒置,更有的因操作不當已經開不了機。他認為,老年人不應該成為數字時代的遊離者。於是,葉開儒耐心地教老人們使用電子產品,從最簡單的影片聊天,到看新聞、學習農業技術、看劇看戲,再到線上參與村級治理。在他的指導下,老人們逐漸開始熟練使用平板。

教村民使用電子平板檢視“三務公開”內容
《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數智鄉村白皮書》……一方面他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也利用外出培訓的機會,考察了省內外部分地區數字鄉村建設的情況。然而,“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數字先行區的經驗很多,但在里長村的泥土裡難以紮根,無法直接生搬硬套。
於是,葉開儒決定走出辦公室,到田間地頭尋找答案。他不再滿足於二手資料的堆砌,將調研筆記本裝進口袋,踏著晨露走訪獨居老人的院落,傾聽鄉親們的心聲。沾著泥土氣息的調研過後,葉開儒找到了開啟“智慧養老”的鑰匙。經過與專案團隊的幾輪溝通,他與同事為每一位村居老人佩戴了智慧手環,即時掌握老人們的健康情況和體徵指標,如心率、血壓、定位等會及時上傳至村衛生室,並生成健康檔案;在老人家裡安裝了紅外線監測系統,外出子女隨時可以透過手機檢視居家老人的狀態,若老人發生危險,系統會自動給包聯網格員和老人子女發出提示,確保老人身邊第一時間有人照顧;為了解決老人看病難、開藥遠的困難,他和村“兩委”幹部積極與縣人民醫院對接,建立遠端問診系統,村民足不出戶即可連線專家醫生問診,並根據診療方案在村衛生室完成取藥。用腳底板“踩”出來的智慧養老方案得到了鄉親們的一致好評。

里長村“火柴人”系統和老年人即時健康資料
在鄉村振興的版圖上,葉開儒還深入思考如何用資訊化形塑農村黨建工作。三個月的時間裡,對著在田埂村舍間記錄的筆記,他躬身伏案整理出幾萬字的《農村黨員教育課程大綱》,針對不同黨員群體的學習痛點設計了總綱與課程內容,年輕黨員要加強理論學習,流動黨員需要彈性學習機制,年邁老黨員更習慣方言授課……既有總綱式的理論框架,更藏著對全村黨員個性化需求的關照。
在幫扶單位中國外文局的幫助下,南開大學根據這份課程大綱開發了線上課程,2024年6月正式在里長村的數字平臺上線。老黨員反覆研讀的“紅色必修課”,青年黨員學習讓手機化身“新農具”的直播帶貨指南,數字化教育的春風悄然吹到里長村深處。中組部調研組來村走訪時,也對里長村的做法予以高度肯定。
“調查研究只是起點,解決問題才是關鍵。”葉開儒用一句話總結這場網路與鄉土的“雙向奔赴”。
初到里長村時,村民們也對這位北京來的“高材生”保持著距離。要把工作做好,“關鍵是老百姓得認你”,村支書教導葉開儒說。
一次毛衣捐贈,成了葉開儒走進村民心裡的一場“破冰行動”。
處在太行山脊的里長村海拔1350米,冬長夏短。2023年入冬,氣溫驟降至零下,葉開儒裹著厚棉服走村入戶。在一戶老人家裡,葉開儒看到,年近八十的大娘把幾件單套著穿,嶄新的電暖器成了擺設,幾乎沒有什麼使用過的痕跡。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葉開儒發現這不是個別現象。村裡的鄉親生活條件好了,但是多年養成的節儉習慣讓村民尤其是老人們不捨得花錢。於是,他積極聯絡老家的羊毛衫廠,為全村60週歲以上共100多位村民每人捐贈一件過冬羊毛衫。身邊的小事,成為他拉近自己與群眾之間感情的紐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要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為村裡老人發放毛衣
作為北大法律人,葉開儒不斷思考如何讓法律條文在人間煙火裡生根。工作之餘,葉開儒在村頭開起“普法小課堂”,為村民免費提供法律諮詢。這次,他熟知的法典終於從課堂上走到了田間地頭。在他看來,“送法下鄉”的目的除了要彰顯法律的權威,更重要的是讓村民消除對法律、法院、訴訟的陌生感,讓百姓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習慣。

到脫貧戶家中進行收入測算和政策法規宣傳
信任就像餐桌上的小米粥,得文火慢熬。每天中午11點,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炊煙準時升起,這是葉開儒雷打不動的“親情時刻”。為了解決村裡的養老問題,2014年起里長村建立了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為村裡65歲以上的老人免費提供一日三餐。這為他提供了一個深入群眾、瞭解群眾絕佳機會。葉開儒端著餐盤坐到老人們中間,在家長裡短的“碎碎念”中和老人們越來越親近。直到後來,老人們開始改口稱他為“小葉”。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里長村雖已摘掉貧困帽,但產業根基仍不穩固,缺乏帶動效應。如何找到一條適合里長村的產業發展之路,幫助村民找到致富門路,是葉開儒和村“兩委”幹部要思考的問題。
基層是政策生命的源頭活水。他們多次邀請山西農業大學專家團隊到村實地調研。里長村山林面積超過1.8萬畝,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山村。因此,發展要破題,必須學會向山要產業。專業團隊分析認為,里長村海拔較高、林下資源豐富,非常適合發展黑山羊養殖。結合此前省內就有相似自然稟賦的村莊透過黑山羊育肥產業增收的先例,調研團隊快速投入到發展黑山羊養殖產業的可行性論證和專案方案設計工作中。
在專家的支援下,2022年8月,里長村黑山羊育肥專案一期投資的兩座高標準羊舍及相應配套設施完成,200只努比亞黑山羊和本地黑山羊雜交的黑山羊入駐。

里長村黑山羊養殖場
專案確定後,銷路是關鍵。本地的黑山羊主要由來自周邊省份的經銷商收購,收購價格低;而本地屠宰加工企業剛剛起步,面臨著開啟外地市場的困境。那年除夕,葉開儒在老家縣城的羊肉火鍋店就餐,他猛然發現店裡帶皮黑山羊肉的收購價格竟是里長村的三倍,卻依舊供不應求。於是,這個充滿市井智慧的商業密碼,讓他看見了產業鏈銜接處潛藏的曙光。他扮演起現代“羊倌”的角色,積極與當地的商戶、經銷商宣傳對接,村裡的黑山羊產業由此開上了快車道。
與此同時,為了增加黑山羊的附加值,他透過數字化手段重構傳統養殖模式。他們給每隻黑山羊裝上“雲端身份證”,面向城市人群開發了線上認養服務,讓都市人在手機屏前就能“雲養”。黑山羊的監測即時上傳雲端,私人訂製的飼養方案確保消費者吃到“自己養的羊”。這場數字賦能的養殖變革讓里長村的羊場煥發新生,存欄量突破三千大關,羊舍也擴大到了2000平米。
葉開儒明白,鄉村振興的犁鏵需要更多人才揮動。他積極推動母校相關學院與左權縣開展校地合作,推動產學研進一步融合。2024年4月,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與左權縣人民政府正式簽訂校地合作協議,在智庫建設、幹部教育等領域達成協作。看到更多的山鄉需求被譯成學術課題,人才活水源源不斷注入黃土溝渠,葉開儒打心底裡感到高興。

左權縣與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合作簽約儀式
七百多個日夜的淬鍊,將是他一生的初心滋養。那些沾露水、帶泥土的基層歲月,也鑄就了他的政治品格與工作能力。回到省裡工作後,撰寫調研報告、出臺政策檔案成為葉開儒的日常工作。每每落筆時,基層幹部群眾的呼聲和神情總會浮現在他的腦海中,讓他不斷叩問內心,筆下的文字是否真正觸控到民生溫度。
如今離開左權,他永遠難忘這個“第二故鄉”帶給他的精神財富。那些在村民家裡寫下的日誌,在羊圈前思索出的發展課題,將繼續激勵他用行動書寫北大人的理想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聽黨話、跟黨走,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不斷奉獻祖國、奉獻人民。”無數北大人從“一塔湖圖”的學術殿堂奔赴祖國廣袤的基層一線,“將論文寫在田間地頭,用腳步丈量祖國河山”。他們以紮實的專業知識堅守於國家的戰略所需,以忘我的奉獻精神躬耕於群眾的急難愁盼,以高尚的為民情懷賡續著北大的精神傳統,在全國各地書寫著新時代北大人的奮鬥故事。北京大學校友會“我以初心赴山海”校友專題報道,聚焦北大校友在基層一線的生動實踐,一同聆聽北大人與民同心、與國同向的青春華章。
統籌、編輯 | 邱放
圖片 | 受訪者提供
排版 | 崔雨佳
責編 | 張張
稽核 | 李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