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臺旁軸相機是[徠卡M9]
三年後,我成了半個器材黨,抵抗不了全畫幅CCD的魅力,[重拾M9]

↑M9鋼灰色,鏡頭是Nikkor-S.C. 5cm 1.4
四年後的今天,無意間在論壇蹲到這臺M9P,相對少見的銀鉻配色,德國原廠更換的ID15感測器。我知道,是時候辭舊迎新了。

↑銀鉻色的M9P
黃斑校準
有趣的是,玩了這麼久的旁軸,這臺M9P讓我第一次學會了如何校準徠卡M機的黃斑:剛拿到手的時候,這臺M9P在無限遠對焦不重合,實際焦平面比無限遠更近。我找來L型六角扳手調節機身上黃斑聯動的那個圓柱體後,無限遠是重合了,但近處對焦時焦平面又會靠前。
最後逛論壇才發現,得用一字螺絲刀配合六角扳手一起才能達到精確校準。DIY手動校準黃斑全網最詳細的教程貼在這裡作為參考:[l-camera-forum]

↑手繪原理圖,解釋得非常清楚,大讚
顏色調教
徠卡和柯達當年合作推出M9系列時,依然處在膠片攝影向數碼攝影過渡的時期。據說,為了吸引龐大而頑固的徠卡膠片死忠使用者群,這臺M9的直出色彩調教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柯達Kodachrome正片的成像風格。光線好且光比不大的白天(日出日落時分),或者乾淨光源下的夜晚,M9的直出JPG確實很有油畫的厚重感,但不太靠譜的自動白平衡也經常會讓直出色彩偏色嚴重,尤其拍人時膚色會顯得很不自然。

↑機身背面,藍寶石玻璃的螢幕
相比之下,M9的DNG檔案其實相當可用。雖然動態範圍和高感表現被現代CMOS吊打,但低感光度下色彩相當純淨,且這塊感測器對顏色很敏感(綠色,紅色和黃色經常能把我驚豔到),可以拍出比同場景下CMOS更“深邃細膩”的顏色(或者說,飽和度更高,但相同顏色內部的明暗變化又保持著自然細膩的過渡)。除此之外,即使在DNG裡,暗部也經常能捕捉到一層青色影調。可以說這是種偏色的缺陷,但也可以說,這是相機自帶一層富有電影調色風格的“青橙濾鏡”。
原理分析

↑機身正面,去掉了徠卡紅標,正面很乾淨
我之前把上述這種令人著迷的,類似Kodachrome膠片的成像風格簡單歸功於這塊柯達CCD的“玄學”。但看過更多資料後,我現在覺得,M9系列出片的獨特質感,其實涵蓋了很多別的因素,而CCD感測器只是其中之一。如果我們從訊號轉化的角度來看,以下每一步都影響最後出片的顏色:
-
首先,成像的光線會先透過鏡頭的很多片玻璃,不同的玻璃和鍍膜,顯然會對透過光的顏色產生影響
-
其次,在抵達CCD感測器上的光電轉換元件之前,出瞳光線還得先穿過一層[特製UVIR濾鏡玻璃],這層玻璃不僅起到保護感測器的功能,一般還有著紅外線和紫外線截止的濾鏡功能,同樣會影響顏色
-
光線透過上述濾鏡玻璃抵達感測器上的光阱,光訊號先轉化為微弱電訊號
-
和CMOS不同,[CCD]上的畫素轉化的微弱電訊號是一排接著一排經過同一個模擬訊號放大器放大匯出,再經過同一個模/數轉換器進行數字化(CMOS則在每一個畫素點內直接放大電訊號,然後又有很多個模/數轉化器同時轉化並讀出數字訊號)
-
最後,數字訊號進入相機內的處理器,經過演算法處理成原始RAW檔案或者風格化的JPG檔案(比如高對比度黑白風格)
有時候兩步之間甚至會相互作用影響結果。最典型的例子是使用膠片時代的廣角鏡頭時,光線在感測器邊緣的入射角度往往會非常傾斜,此時如果感測器前的UVIR濾鏡玻璃很厚(例如索尼和佳能的無反相機),那麼畫面邊緣就會出現“崩邊”和“紅移”的現象:不同波長的傾斜光線穿過厚厚的玻璃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導致邊緣解析度快速下降變得模糊,且顏色也開始失真,很像籠罩著[一層紅暈]

↑跟銀色CL合影,銀色CL更顯白
為了相容膠片時期的龐大鏡頭群,徠卡的數碼M機都有專門設計的極薄的濾鏡保護玻璃。根據[Kolari]的說法,徠卡最初為M9選擇的是透光效能更好的肖特S8612玻璃(之後改為BG55)。但這類玻璃的化學成分天然容易被氧化,所以得加防氧化塗層。可惜M9的這層玻璃太薄,防氧化層依然不能有效保護玻璃,所以在潮溼環境下濾鏡玻璃會很快氧化產生“脫膜腐蝕”。除了玻璃本身的氧化問題,ID為3-8區間的早期感測器還有粘合劑成分不穩定的現象,玻璃和感測器之間的膠水會慢慢分解,產生酸性物質腐蝕感測器排線,造成不可逆的電路損壞。ID 11之後徠卡更新配方,解決了粘合劑的問題,但只有最後期ID 15和16的感測器才用上防氧化配方的新型肖特玻璃,徹底解決玻璃本身氧化的問題,根本上杜絕了腐蝕脫膜現象的發生。由於玻璃本身配方改變了,所以可以料想,出片的顏色也會因此略微改變。
最後一步,相機處理器內的數字訊號處理演算法本身也對顏色產生巨大影響。當年徠卡官方更換CCD時,會同時升級相機韌體。除了單純的選單樣式的調整,新韌體還可能更新了訊號處理演算法,對渲染出來的顏色進行微調,來平衡更新的硬體造成的物理光學層面的變化。
鏡頭搭配
我很喜歡把老鏡頭接在M9上。因為老鏡頭的解析度本就不高,跟M9系列區區1800萬畫素的CCD正好匹配(之前在[M11上接老鏡頭],就發現6000萬畫素會放大很多光學瑕疵)。由於沒有現代鏡頭的鍍膜技術和非球面技術,很多老鏡頭出片的反差偏低,但好處卻是長而綿密的灰階過渡,所以正好跟本就對顏色敏感的M9互補。
考慮到M9的高感不強,目前的掛機頭是一枚[銀色的Summilux 50 1.4 E43]

↑絕配E43,出片的氛圍和顏色都是一絕
如果想要圖輕便,也會換成小巧玲瓏的[祿來40 2.8 Sonnar]

↑跟老祖宗m3合影:祿來接在M9P上相當小巧
除此之外,還有更邪道的玩法:靠黃斑聯動的轉接環使用單反鏡頭拍攝。我試過轉接[福倫達Septon]和[蔡司凹玉Ultron]


↑蔡司凹玉,素質很不錯的老鏡頭
實拍樣片
Summilux 50mm f/1.4 E43
由於CCD ID和韌體版本跟上一臺M9一樣一樣,出片可直接參考[之前這篇介紹E43的文章]






↑徠卡E43,機身M9
Rollei Sonnar 40mm f/2.8 HFT







Voigtlander Septon 50mm f/2

















Zeiss Ultron 50mm f/1.8






Zeiss ZM 25mm f/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