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能源車買得起,但修不起換不起

導語
目前市場中新能源車售後更換電池的費用從5萬元到23萬元不等。
來源:首席商業評論
作者:做鏡觀天
換電池可能比車還貴
去年11月初,#動力電池採購價6萬維修卻要12萬#一度衝上微博熱搜第十位。
據悉,該事件具體為一名上海車主因事故需要更換動力電池,某新能源汽車官方授權服務門店被卻告知更換電池需要12萬元,而車主買車落地花了25萬。一塊容量為60度的三元鐵鋰電池包車企採購價在6萬元左右,更換費用卻高達12萬元。
這樣的例子並不是孤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中新能源車售後更換電池的費用從5萬元到23萬元不等。某款暢銷新能源車換電池的費用約為19.9萬元,而第三方二手車平臺數據顯示,目前該車在二手車市場的平均售價在17萬元—23萬元;某知名新能源車換電池包約5萬元左右,而該車純電版本目前起售價為10.98萬元,換電價格差不多相當於半臺車的價格。
按照“售後端市場滯後5年”的規律,新能源汽車相對集中的維修期即將於2026-2027年前後到來,上險資料顯示,退役高峰下,近兩年超過八年電池質保的新能源汽車將達1950多萬輛。修車難、修車貴等售後維修問題日益凸顯。同樣是車,為什麼新能源汽車維修起來更難呢?
筆者認為可以從“換不起”“修不起”“維修難”等幾個方面來分析,有些是新能源車企的問題、有些是行業規則缺失的問題,有些是駕駛習慣的問題,如果只是粗暴的認為新能源車更貴更容易出事故,那無疑抹殺掉了這些年新能源行業的進步發展。我們要解決發展中的問題,而不是解決掉這些人。
“換不起”的電池
很多車主難以理解,為什麼車企採購一塊電池的出廠價跟車主落地價能差出來兩三倍。這並不是車企集體想“割你韭菜”,而是新能源汽車裝電池,並不像給遙控器裝電池那麼簡單。
當電池組達到使用壽命或出現故障時,新能源車換新電池主要是指更換整個電池組,而不是單個電池或電芯。這便涉及多個環節,成本較高。而且現在主流新能源汽車電池定製化程度較高,一旦更換整個配件系統都有可能需要更換。
其次,從技術角度來看,因為電池技術不斷發展,有可能老車主所用的電池包已經停產,所以零部件廠家需要單獨進行定製化生產,其生產成本也遠高於量產件。也就是說,售後電池包的價格不能單純和量產的電池包進行對比。
此前讓電池成本居高不下是原材料碳酸鋰,高峰的時候一度達到20萬元/噸,現如今已跌破8萬元/噸,疊加車企以及動力電池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技術攻關,動力電池的價格在過去十多年時間裡長期呈現下降趨勢。
但這只是理論上,如今各種混合型電池、半固態電池、動輒續航700KM以上的長續航電池,正在大放異彩而這些創新產品自然會有不小創新成本,某款計劃在2025年開始量產裝車的半固態電池,其出廠價格就已經來到了20萬區間,其維修成本自然不會低。就算是新能源汽車中最為暢銷最具價效比的比亞迪秦純電版,其更換電池費用也來到了5萬元左右,幾乎達到了車價的一半。
修不起
雖然新能源汽車目前增速較快在市場份額中逐漸佔據上風,但目前新勢力保有量和傳統燃油車仍相差十多倍。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為4.4億輛,其中汽車3.45億輛,新能源汽車2472萬輛。而不少新勢力品牌年銷不超過十萬輛,其規模效應自然不明顯,成本高昂是必然的。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日常的保養方面,隨著“機油濾的需求消失”和“冷卻液的需求下降”,保養服務的價值下降了49%。同時,受“蓄電池、輪胎、鈑金等需求的上升”與“剎車片需求下降、火花塞需求的消失”相互抵消影響,易損件方面沒有明顯的上升或下降。
有4s店維修人員表示,雖然新能源車一年的保養費用是同樣價位燃油車的1/3左右,但是新能源車的單次維修費用比燃油車高20%~30%。
“新能源車前臉是雷射雷達,側臉是動力電池,後備箱還有360倒車影像,撞哪裡都不便宜。”有網友吐槽,新能源汽車卷智駕卷續航,車身佈滿感測器,動力電池卻越做越大,輕微的剮蹭都有可能帶來高額保費。以售價僅8萬的某款新能源車為例,車身佈置了1個毫米波雷達、11個雷射雷達和兩個視覺攝像頭。一顆毫米波雷達價格1200元,加上更換的人工費用,至少在1500元以上。由於結構精密,操作難度大,一般只換不修,又進一步推高了維保費用。
一些務實的車主選擇自己動手,一提車就安裝底盤護板和噴塗底盤裝甲,防止電池磕碰。
新能源車為了降低風阻,車子底盤普遍較低,上高速、過減速坡、過道路牙子、或經過有砂石的路段都會擔心託底、底盤剮蹭,損壞電池。但是,通常車輛出場時並不會安裝底盤護板,但不少4S店在使用者提車時卻建議安裝,為了一定程度上避免磕碰,減少使用者損失也降低維修率。
其實“加裝更多配件”,並不只是低端車的專屬,在30萬以上的新能源汽車上,輕薄的TPU隱形車衣就備受青睞。率捷諮詢《中國車衣膜產業鏈白皮書》顯示,新能源車新車車衣膜貼膜滲透率高於燃油車,2023年達到15%。40萬以上豪車市場,80%會選擇隱形車衣,市場規模2023年增長到312.72億元,年均增長率12%。換言之,車企、保險公司將日常剮蹭的風險,轉嫁給了消費者,催生了龐大的車衣車殼車膜市場。
很多新能源車型上有不少智慧化零部件,越是數字化整合度高的零件,越容易壞。車機大屏雖然像平板,但並不只是平板,已經承擔了不少功能性按鍵的作用。而車機卡死,無論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都是投訴最多的問題,其維修成本也遠高於一般的數碼平板,如果動輒需要維修和OTA,其駕駛體驗必然會大打折扣。
維修難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當前開設汽車專業的高職院校有3000所,但進入汽車產業的畢業生比例僅為28.3%,職業本科的畢業僅為32%。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的人才總量預計達到120萬人,但人才缺口預計達到103萬人,其中,新能源汽車維修領域將面臨80%的人才空白。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現存汽車維修相關企業達數十萬家,其中新能源汽車維修企業不到2萬家,目前從事新能源汽車維修的技術人員不足10萬人。
傳統燃油汽車的維修更重“技能”,重在透過動手實戰積累經驗;而新能源汽車維修需要“知識”當先,重在專業理論的儲備和抽象思維的建立。傳統汽修需要的是“技師”,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需要的是“工程師”。
新能源汽車配備有複雜的高壓電、電子控制和網路通訊系統,如動力電池及管理系統、電機控制系統、充電系統、CAN通訊網路、車聯網等,這些系統部件一旦發生故障需要使用更為精密、誤差率低的專業工具、裝置和方法來檢修,相關的維修技術人員也需要具備更專業、複合型的知識和技能。
再者,專業的新能源汽車維修渠道少。目前新能源汽車維修的智慧化水平偏低,具備專業新能源汽車檢測維修技術和能力的企業整體較少,且嚴重依附於主機廠、三電廠商,新能源汽車智慧化檢測、診斷技術和裝置較少、功能不足。
重慶利升行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由於各新能源汽車品牌電池、電機、電控“三電”系統核心技術並未對外開放,一般傳統汽修店難以獲得廠家的維修授權。如果問題涉及“三電”系統故障,傳統汽修店往往不會修,也不敢修。
2023年5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汽車投訴情況專題報告》顯示,在新能源汽車售後和配套服務方面,消費者集中投訴的問題主要包括:維修保養等售後服務體驗不佳,包括多次維修仍不能正常使用;汽車維修過度保養或欺詐;4S店轉讓致消費者權益受損;車企倒閉退市後,消費者車輛售後無保障。
消費者不敢買新能源汽車,其中不乏“電池壞了車就沒價值了”、“攝像頭太多,碰壞一個就糟了,買得起修不起”、“對新能源車不如對油車瞭解,售後維修水太深了,不想當冤大頭”這樣的擔憂。如果新能源汽車只是銷量跑得快,但不重視售後這樣的支撐部門,那也不走不遠,口碑的反噬已經在一些品牌上出現了。
買不起的新能源車險
去年10月28日訊息,上海英吉計程車公司有約700輛純電計程車,其中12輛保險已到期,沒有一家險企願意承接這些車輛的第三方商業險。上海英吉計程車公司負責人表示:“保險公司說現在電車的理賠率太高,他們做了就虧本。”
2023年業績釋出會上,中國人保集團副總裁、人保財險總裁於澤透露,人保財險的新能源車商業險綜合成本率比車險整體高7個百分點左右;行業層面,預計新能源車險成本率高10個點左右。而從財報資料來看,2023年,各保險公司的整體綜合成本率基本維持在100%左右,例如人保財險綜合成本率為97.6%,平安產險為100.7%,太保產險為97.7%。這意味著新能源車險目前對於保險公司而言,仍是持續虧損的業務。
平安產險年報稱,2023年,車險市場新能源汽車參保車輛與車均保費增加,但承保利潤收窄,其中,新能源汽車賠付率居高不下是行業整體綜合成本率走高的原因之一。
1月24日,中國精算師協會(以下簡稱“精算師協會”)和中國銀行保險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銀保信”)聯合釋出的新能源車險賠付資訊顯示,2024年,新能源車險承保虧損57億元,共承保車系2795個,賠付率超過100%的高賠付率車系有137個。
“出險率高跟駕駛習慣有關,因為新能源車相對來說起步會更快。”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解釋道。而保險業務員餘達(化名)認為,新能源車科技含量高,駕駛難度較低,其車主駕駛經驗不如燃油車主,這也導致出險率進一步提高。
出險率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維修成本過高,保險公司難以把賬算明白,拒保成為不少公司的潛在共識。相對於傳統燃油車而言,新能源車目前維修定損的標準並未統一,未來需要充分發揮保險風險管理的作用,聯合制定和釋出新能源車維修服務標準,支援社會化維修,從而降低維修成本。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此前撰文指出,新能源汽車的一體化壓鑄工藝和電池安全問題增加了其維修成本。此外,車身設計仍待改善,很多新能源車把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攝像頭安裝在保險槓、葉子板等容易受損的區域,即使發生輕微碰撞,雷達等也因受損需要更換,導致維修成本極高。
有從業人士指出,除非大多數車企都採用相同的標準件,有了規模之後成本自然會降低,對於保險模型測算大有裨益。但現實是行業競爭遠未到終局,起碼還要再卷幾年,這不是一紙檔案能夠解決的。目前看車企自家的保險,或許是行業不錯的補充。
特斯拉在登出了之前的保險經紀公司後,再次申報了“特斯拉保險經紀(中國)有限公司”;蔚來收購匯鼎保險經紀公司;小鵬汽車雖然之前放棄了保險代理業務,但後來又成立了天津小鵬商業保理有限公司;理想汽車則全資入股了銀建保險經紀公司。
以比亞迪為例,2023年5月,比亞迪收購易安財產100%股權,獲得了保險公司牌照,更名為比亞迪財險。成立短短幾個月內就實現了快速增長,2024年上半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6726.23萬元,實現淨利潤1846.20萬元。
寫在最後
對於以上問題,相信車企們大多都是心知肚明的,不少車企推出了終身質保,以及各種付費延保服務,但問題是在新能源售後這塊對於消費者來說是單向不透明的,售後也缺乏市場化的競爭機制,往往車企說多少隻能是多少。換電池不如換購新車,雖然某種程度上划算,但更多是車企推卸售後責任,增加使用者成本。
無論是傳統汽車還是新能源汽車,其健康的產品銷售和品牌發展,都高度依賴於完善的客戶服務體系,包括服務標準、技術人才、售後網路、供應鏈、專業運營等。沒有這些基礎支撐,產業很難健康執行下去,也不可能持續發展。所以跑得快的新能源車企們,應該適當慢一些,補齊短板再上路。
推薦閱讀:
1、中國為什麼捧不出自己的山姆
2、代購胖東來,有人賺了幾百萬
3、上海吊牌之王,怒砸100億殺回服裝業
4、代購胖東來,有人賺了幾百萬
5、老乾媽陶華碧不敢退休
——END——
【PS:點選詳情可檢視內容】
點選微信小程式👉:"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