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CEOBIZ
來源:首席品牌評論
萬萬沒想到,原以為穩賺不賠的保險公司,竟然會在新能源車險上栽了跟頭——2024年,新能源車險承保一年鉅虧了57億。
1
一年鉅虧57億
中國精算師協會和中國銀行保險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釋出的新能源車險賠付資訊顯示:2024年,保險行業承保新能源汽車3105萬輛,保費收入1409億元,提供風險保障金額106萬億元,承保虧損57億元。
要知道,2024年新能源車險並非首次虧損。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資料顯示:2023年新能源汽車車均保費達4395元,較燃油車高出63%,而保險行業承保虧損高達67億元。
這些年,一邊是車主抱怨“保費貴到離譜”,一邊是險企喊出“承保越多虧得越慘”。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從賠付率來看,2024年,保險行業共承保新能源汽車車系2795個,其中賠付率超過100%(尚未考慮財險公司日常經營管理費用成本)的高賠付車系有137個。

以客車為例,承保的1654個車系中,99個高賠付車系讓險企“血本無歸”;貨車領域,38個車系成了“賠錢貨”,每輛車的保費收入甚至覆蓋不了維修成本。
2
虧損的三大“元兇”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新能源車險虧損背後,隱藏著三大“元兇”。
1.維修成本高企:智慧化的代價
新能源汽車的智慧化與一體化設計,讓維修成為一場“奢侈遊戲”。
新能源車電池、電控系統等核心部件成本佔比超40%,事故後維修或更換費用遠高於燃油車。一塊電池的區域性損壞可能需整套更換,一塊智慧晶片的故障可能牽連整個系統。
據《第一財經》報道,某品牌售價50萬元的插電式混動車,換個容量較小的動力電池,報價30萬元;某海外品牌純電轎車,優惠裸車價約20萬元,換動力電池的報價卻超過50萬元。
2.保費錯配:網約車的“灰色投保”
低使用成本讓新能源車成為網約車、營運車的首選,使用強度遠超家用場景。但是大量兼職網約車以“家用車”名義投保,保費僅為營運車的一半。
資料顯示,2024年新能源營運車佔比比燃油車高10個百分點,事故率隨之水漲船高。
這種“保費與使用性質”的錯配,直接導致部分車型賠付率超過100%。
3.定價失靈:資料匱乏
新能源車迭代快,導致市面上可選的通用零部件緊缺,也讓維修價格水漲船高。車主為了享受整車終身質保,只能去4S店維修,也增加了成本。
保險公司缺乏歷史資料支撐。自主定價係數範圍比燃油車更窄,無法精準反映風險。
保險公司無法對高風險車輛充分提價,低風險車主被迫分攤成本,“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迴圈就此形成。
除了以上三大核心原因之外,還有騙保風險。部分修理廠利用新能源車技術壁壘,虛增定損專案,比如謊報電池損傷。另外,政策波動也會影響車輛殘值和風險機率,比如補貼退坡、技術標準調整等。
3
供需側改革“止血”
新能源車險連年虧損,已經引起監管部門重視。
1月24日,金融監管總局、工業和資訊化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聯合釋出《關於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從三個方面試圖從供需兩側“止血”:
1.強制承保:誰敢拒保,誰出局
“車險好投保”平臺於2025年1月25日上線,首批10家險企接入,第二批20家緊隨其後,要求“高風險車輛不得拒保”。
“車險好投保”平臺為高賠付風險新能源汽車提供線上化的便利投保視窗,任何新能源車主在常規渠道投保遇到困難時,可選擇透過該平臺連結保險公司投保,保險公司不得拒保。
短期陣痛難免,長期看這或是倒逼行業升級的催化劑。
2.向車企開刀:倒逼“維修經濟性”
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豐富新能源汽車維修零部件供給渠道和型別,鼓勵推動新能源汽車企業和動力電池企業透過技術開放,提升動力電池的維修經濟性,支援其自營或授權網路向社會銷售 “三電系統” 配件。
這一舉措實際上就是要求新能源車企在一定程度上公開三電系統配件,並且要從提升維修經濟性等角度最佳化車身設計等,以降低新能源汽車全生命週期使用成本。
除此之外,在必要時還會公佈賠付率超過100%的有關具體車系資訊,以此推動車企完善車輛安全性與維修經濟性設計。
3.定價權鬆綁:高風險=高保費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明確提出探索建立保險車型風險分級制度,綜合考慮低速碰撞試驗結果、易損零部件價格、常見維修專案工時等因素,及時最佳化保險車型分級等級,推動其與商業車險保費相掛鉤。
新能源車險自主定價係數有望擴大浮動範圍,未來高風險車輛保費或翻倍,低風險車主則可能降價。此外,“車電分離”保險、UBI動態保費等創新產品已在路上。
2024年新能源車險的57億虧損,是當下技術變革與產業轉型的陣痛。當“保費貴”與“虧不起”的矛盾激化到臨界點,行業已沒有退路。
短期看,強制承保和動態定價是止血良藥;長期看,唯有車企、險企、監管三方資料共享、責任共擔,才能實現“風險共治”。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