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普文章|三十年前

控制體重的基因和治療肥胖的可能
華盛頓大學饒毅
人的胖與瘦是由什麼決定的?太胖了是否有可能治療?對這二個問題的回答,過去一年的科學研究有很大的實質性進展。
初步的答案是:基因對體重控制有主導作用,有一個基因已經拿到,用它可能可以調節體重。之所以說初步,是因為還有一些問題沒全搞清楚。已經明確的是:人類對這方面的瞭解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體重不光是對人的長相重要,伴隨體重超出正常範圍所帶來的,有一系列健康問題。比如,太胖的人易有高血壓和糖尿病。體重是由攝入和排出的比例所決定。影響這一決定有好些因素:有環境的,有人體的。溫度、晝夜週期會有影響,人的活動、情緒狀態也起作用。但生物學家的研究表明,最重要的因素是基因。在各種因素綜合考慮後,基因佔了最主要的部分:百分之八十以上。這個結論已經知道有相當一段時間了。
那什麼是決定體重的基因呢?能否拿到這些基因呢?這個問題的突破口不是在人身上,而是在於研究老鼠。


美國緬因州貝港的傑克遜實驗所(Jackson Laboratory, Bar Harbor, Maine)是一個專養老鼠的地方,位於風景秀麗的東海岸。


這個所的研究人員幾十年前發現一些特胖的老鼠。這些老鼠如果要是在自然界存在,那一定是早就成了貓食了:因為它們行動緩慢。在實驗室發現這種老鼠,卻成了科學家的好材料。它們的肥胖,是由於基因的突變所造成。
用遺傳學的分析發現有好幾個基因,其中任何一個壞了,都會導致肥胖。有二個基因特別有意思,一個叫胖子ob,一個叫糖尿db,因為胖伴隨糖尿)。這二個基因任何一個失活,都造成同樣的肥胖等症狀。但生理學實驗結果推斷,它們在控制體重的訊號系統中起的作用是不同的。ob很可能是一個象激素一樣的訊號,由某個組織產生後分泌到血液裡,能後作用於某個靶組織,如腦,進而影響攝食行為,最後調節體重。db的行為卻不象是訊號本身,而象是接受、執行這個訊號的分子。


以上這些結論,都是在沒有拿到ob, db分子的情況下以遺傳和生理學進行的推測。
美國紐約的洛克菲勒大學是生命科學研究有很多貢獻的中心之一。

該校的傑弗裡·弗雷曼教授(Jeffrey Friedman)的實驗室,花了七年時間,終於在1994年拿到了ob分子。

這裡先解釋一個分子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基因是編碼蛋白質的基礎,蛋白質是起生物功能的分子。在ob的情況下,ob基因是遺傳資訊,它的產物蛋白質是遊離在血中的控制肥胖的直接訊號。一般常常混起來說是因為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到今天,拿到基因就能得蛋白質,拿到蛋白質也就得基因,在技術上,只要有其一就很容易得其二,這樣對一般的讀者,常常沒有清楚的解釋。
弗雷曼實驗室拿ob分子,也是可以隨便選其中一條路:要麼去分離血中ob蛋白質,要麼去分離ob基因。這二條路一條是生物化學方法,一條是分子生物學。各有利弊。在沒有最後答案以前,很難確定哪一條途徑更好。它們後來是二條路都試了。但生化提蛋白質這條不暢,成功的是拿基因。
199412月他們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宣佈他們成功地拿到了ob基因。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一位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張一影。
他們的工作立即將體重控制的研究推進到分子生物階段。他們發現,ob基因是在脂肪組織里活躍:它只在脂肪組織里生產出相應的蛋白質產物出來。他們現在把這個蛋白質產物叫瘦素” (leptin)。瘦素的行為真的象以前遺傳和生理學分析所推論的一樣:它是一個象激素一樣的分子,由脂肪產生,進到血裡,再到腦中一個叫下丘腦的地方控制攝食行為。這種分子生物的直接證據,高度相符於經典遺傳和傳統生理研究推論的美妙,是現代生物學常使研究者感到津津有味之處。
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經常是有應用價值的。ob基因便是新的例子。弗雷曼實驗室的初步成功,立即吸引了不同的人,一方面,多個實驗室大力推進科學研究,一方面多個製藥和生物工程企業競相與弗雷曼實驗室簽約。
過去數月有4篇文章在《自然》和《科學》雜誌上發表,不同的實驗室證明ob的產物(瘦素)確實是能控制體重的。在ob基因壞了的肥胖鼠身上,注射了瘦素後,體重在幾天內大幅度減低。說明對一部分病態肥胖鼠,瘦素是有治療作用的。這種鼠,不光瘦下來了,行為也明顯活躍起來。有意思的是:對正常鼠,瘦素也可以使其體重下降百分之十二左右。
瘦素對人有意義嗎?
對此問題,還沒有答案。已經知道,人也有同樣的ob基因和其產物瘦素。人的瘦素在鼠身上也有作用。但在人身上的作用還沒有試。因為先要經過嚴格的初步實驗,證明瘦素注射到人身上不會產生毒性副作用後,才能進一步探索它的好作用。很多人都在等著看其結果。對於生物學家來說,老鼠跟人是很接近的。需知果蠅的基因都有一些到人是一樣的,才能體會到鼠和人的相似性更大。但是,人與鼠自然有一些差別。在ob和瘦素這個故事裡,人和鼠是同還是異?這還得等進一步的實驗了。
瘦素是不是就完全解決了肥胖的控制問題?
不是的。如前所述,還有其它基因參與體重調節,如db就是一個。生物學家們還在試圖拿到它。
如果瘦素對人有作用,是否它是減肥的靈丹妙藥?
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因人而異了。在老鼠裡,已經知道ob基因壞了的鼠用瘦素有顯著作用;正常鼠,有一定作用;但db基因壞了的,用瘦素毫無效果。由此推測,人群中有一些有時瘦素有反應,有些反應要小或無了。或許,體內有正常瘦素產生的人,再多加一些作用不一定大;體內有超出正常量瘦素的人,再加就沒有意義了;瘦素偏低者,其中一部分加一些可能有效。真正有效的藥都是有針對性的。只有假藥,才能厚著臉稱包治一切某某病。
本文1995年發表於《健康
參考文獻:
Zhang Y, Proenca R, Maffei M, Barone M, Leopold L, Friedman JM (1994). Positional cloning of the mouse obese gene and its human homologue.Nature 372:425–432. 
2021年8月7日的相關文章:
人類遺傳學大顯身手的時代(I):肥胖的常見原因找到了嗎?

研究生時期,做了一個對自己很有幫助的事情:在沒有課程要求的幾年,每個學期基本都旁聽了一門課。
舊金山加州大學的研究生,那時課程是前兩年有要求,後面研究為主,課程要求實際沒有。但學校有很多好的課程,而且覺得可能很有趣、或者有意義、或者有用處。
不喜歡考試的我,熱衷憑興趣聽課
在主修神經科學的必修課之外,修了生物化學系的課。
另外還旁聽了一些課,如:結構生物學(Bob StroudBob Fletterick主持),病毒學Harold Varmus主持),人類遺傳學(Charlie EpsteinDave Cox主持)。
結構生物學對我從來沒有過用處,但人類遺傳學的用處越來越大。當時,UCSF有一批非常重要的科學家講課,教人類遺傳學的Epstein是美國人類遺傳學會主席,經典遺傳學很強,Cox是新起之秀、分子遺傳學很強。對學生來說,受用無窮。
很早就開過的課程,有助於一直跟蹤文獻,知道重要的科學和技術發展,重要的研究進展。
不時可以考慮是否自己需要做。事實上,我實驗室近年發表了幾篇人類遺傳學分析高階認知的文章。人類高階認知,可能用遺傳學是非常重要的途徑
對於人類重要疾病,遺傳學自然發揮了很大作用,而且作用也可能越來越大。
過去一百多年來,很多疾病的研究,是在動物或低等生物先有突破。
動物或低等生物研究,常常是對機理有突破。
少數情況下,如一百多年前從動物分離胰島素,直接推動人類常見疾病糖尿病的重要機理理解和治療方法。
多數情況下,動物或低等生物研究推廣到人的時候,有相當距離
例如,我在1995年第一次寫科普文章,介紹1994年的瘦素髮現,當時很多人認為可能很快就要解決人類肥胖問題了,結果時間間隔之長出乎意料。
1994年,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Jeffrey Friedman從老鼠克隆到了Ob基因,它編碼的蛋白質被命名為瘦素。因為基因突變而缺乏瘦素的老鼠體重大大增加。如果給這種胖老鼠注射瘦素,體重很快減輕。
瘦素對於人也一樣重要,就是說,如果缺乏瘦素,人也肥胖。
但是,對人重要不代表在人經常是致病原因。
怎麼說?如果人的基因突變,不能產生瘦素,人確實與Ob老鼠一樣,也會肥胖;但是,因為基因突變缺乏瘦素的人極為罕見,所以一般肥胖的人不是因為缺乏瘦素而肥胖的。
1998年研究發現如果人缺乏瘦素的受體,也會肥胖。但是,缺乏這一受體的人非常少。所以,也不是肥胖常見原因。
Jeffery Friedman的研究當然是諾貝爾獎程度的,因為發現了第一個控制體重的基因。
但人類肥胖的治療,沒有因為發現瘦素而一蹴而就。不是常見致病原因,相關的藥物就不會成為常見的治療藥物。
瘦素是理解體重的第一步,也是治療的第一個線索。
但只有第一步是不夠的,後面還有重要步驟。第一個線索也不能立即用於多數肥胖患者的治療。
1997年,發現MC4R突變可以導致鼠肥胖(部分原因是吃多了)。MC4R是七重跨膜的GPCR受體,它被黑皮素(melanocortinsMSH alpha and MSH beta)所刺激。1998年,英國科學家發現人裡面確實有因為缺乏MC4R而肥胖的兒童:出生體重一般,從4個月開始食慾超常,體重超常,4歲就32公斤。他的突變來自其父親。
在人的研究中,以前也認為MC4R基因突變很罕見。因此,認為針對它的藥物也不能幫助很多人減輕體重。
2021年6月的《自然 醫學》雜誌,發表了英國Bristol大學Nicholas TimpsonStephen O’Rahilly兩個實驗室合作的文章。
他們從1990年起,試圖長期隨訪當地1990至1992年內出生的75%的兒童,最後成功地跟蹤了5724人。
他們總結的結果之一,是發現每337人中有一人攜帶MC4R受體基因的突變。MC4R基因也是兩條染色體各一個。只要兩條染色體中的一條突變而失去功能就會導致肥胖。如果兩個基因都失去,體重更加提高。
突變一個MC4R,平均增加體重17公斤。
在他們研究的肥胖青少年中,在第2346跨膜區都發現了增加體重的點突變。
去年,劍橋大學從五十萬英國人的佇列研究中得出與今年研究互補的結果。
劍橋大學科學家發現發現MC4R缺失功能突變在每一個跨膜區都可以發生,導致肥胖。劍橋大學更發現MC4R還有功能提高的突變,可以減少肥胖發生的可能。也就是說,有些突變讓人先天不容易胖。
這些功能增強的突變迄今見於第2、4、6、7跨膜區以及N和C端的細胞外段和細胞內段。細胞外段突變可以減少肥胖提示可以設計一類減肥藥。它們可以模擬細胞外段功能增強的突變的作用。
這些研究說明,如果取樣比較全(當地幾乎沒有選擇的大多數新出生的人),堅持時間比較長(二十年),用新的方法進行分析,認真負責,可以做出對人類健康有意義的工作
我們中國,人口眾多。而且,健康需求很大。
但是,中國的人類遺傳學在世界上比較落後,有些資源,也落到善於忽悠和浪費的人手中,沒有起到良好的作用。出的一些結果,幾近笑話,吃水果與健康的關係不是不值得研究,而是資源很多的時候先研究人們急切需要了解的重要疾病、還是大量資源用於驗證老百姓都能無師自通、從而沒有很強需求的命題。
在我國,迄今經常出現,有人有權有了佇列,還把守著資源不與任何人合作。自己做不了有價值的科學研究,卻不讓更多年輕人、有努力的人認真研究。
希望今後中國有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人類遺傳學研究,為中國人的健康、為世界的科學,做出真正的貢獻。
Wade, K.H., Lam, B.Y.H., Melvin, A., Pan, W., Corbin, L.J., Hughes, D.A., Rainbow, K., Chen, J.H., Duckett, K., Liu, X., Mokrosinski, J., Morseburg, A., Neaves, S., Williamson, A., Zhang, C., Sadaf Farooqi, Il, Yeo, G.S.H., Timpson, N.J., and O’Rahilly, S. (2021) Loss-of- function mutations in the melanocortin 4 receptor in a UK birth cohort. Nature Medicine 27, 1088–1096.
寫作過程得到牛津大學的趙亞傑提供2019年劍橋大學文章,特此致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