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身體積極”(Body Positive)運動席捲全球,法國人也興奮相迎,當時的口號振聾發聵:“每一種身材都美!”
人們高喊著“拒絕身材焦慮”,社交媒體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大碼模特,廣告牌上也不再只是瘦骨嶙峋的超模,甚至連時尚界都開始嘗試讓不同體型的女性走上T臺。

那時候,大家都以為,法國終於要告別苗條至上的審美標準,進入一個更加包容、多元的時代。
然而,十年過去,現實卻狠狠地甩了所有人一巴掌。
“身體積極”不過是一場短暫的狂歡,而真正決定主流審美的,依舊是那令人窒息的“瘦子濾鏡”。
儘管這十年裡,廣告商和時尚品牌依舊還是會偶爾會展示一些大碼模特,但苗條的身材仍然是主流。千萬別以為自己生活在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社會里,實際上,法國對“胖”依然充滿敵意,而“自我接納”更多隻是營銷噱頭。
看看去年9月的巴黎時裝週就知道了,4500名模特中,只有43人是大碼模特,比例不到1%。
在紐約時裝週,情況同樣糟糕,4320名模特中,大碼模特僅有46人,推崇曲線的設計師又迴歸了老路:凹陷的臉頰、清晰可見的鎖骨以及纖細的身材,對此《Vogue Business》直言:“多元化身材的推廣已經停滯。”

而在電視和娛樂圈裡,明星們都紛紛縮水了。
法國知名主持人Laurence Boccolini瘦身前後判若兩人👇

法國男演員Laurent Ournac怒減50公斤👇

美國的流行天后Lizzo,以前最喜歡華麗的舞蹈、緊身衣和電臀舞,但近些年她開始喜歡吃乾麵包👇

還有曾經以曲線美聞名的金·卡戴珊,如今也減回“紙片人”身材。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上的苗條濾鏡仍然無處不在。
如今,社交軟體幾乎成了“健身房2.0”,到處都是身材管理影片,人們奔跑,訓練,揮汗如雨,整個平臺都充滿了焦慮的氣息。
距離夏天還有好幾個月,螢幕前的人卻已經意識到身材管理迫在眉睫。瘦,仍然是唯一的目標。

在這樣的氛圍中,法國人對自己身材的接納度自然不會提升。
根據2023年7月的一項Ifop調查顯示,每2人中就有1人不喜歡自己的身材,59%的18-24歲年輕女性表示她們深受社交媒體上的超瘦身材影響,感到焦慮和自卑。

或許僅僅只有數字太過於抽象了,我們不妨來看幾個例子。
社交媒體上,知名內容創作者Féfé TV的一則影片曾引發了廣泛爭議。他走進健身房,隨機採訪年輕人:“如果一個女孩很漂亮,但體重超過70公斤,你會給她打幾分(滿分10分)?”
結果,大多數人毫不猶豫地回答:“零分。”
雖然這段影片隨即引發軒然大波,許多女性紛紛在社交平臺上勇敢曬出自己的真實身材,以示反抗,但也從某一層面說明了事實。

而對於法國青少年而言,“合群”意味著必須符合瘦身標準,否則就會被邊緣化。
27 歲的Laurentina就深受完美身材文化的影響,每每看到那些平坦小腹的女孩,就羨慕不已。於是,每年春天,她都規律性地進行核心訓練,每週三次。
然而,即便她已經穿著S碼的衣服,站在海灘上時,依然對自己的“小肚子”感到羞愧。

不僅是女孩,男性也會同樣深陷身材焦慮,青少年們熱衷於健身,夢想著成為“阿爾法男性(Alpha Male)”。
17 歲的Samuel自豪表示:“我們全都去健身房鍛鍊,目標是變成‘健身猛男’。”
如今,甚至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健身老鼠”(Gym Rats),專指那些幾乎把健身房當成第二個家的年輕人。

那麼問題來了:
十年前,人們喊著“身體積極”的時候,到底騙了誰?
明明過去十年裡,西方社會已經在多元身材上取得一些進展,為何法國仍然對胖人充滿歧視?
這自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法國的審美觀根深蒂固:法國女孩=又高又瘦,能吃可頌但從不發胖。
這是全世界對“法國女人”的固有印象,而這個刻板形象不僅未被打破,甚至成為了法國時尚產業的重要商業符號。
長期在美國走紅,但在法國本土卻幾乎沒有受到認可的法國大碼模特Clémentine Desseaux就曾說:“如果你穿大於38碼(M碼)的衣服,基本上在法國時尚圈是找不到工作的。”

法國人把“高瘦法式女人”當成一種文化輸出,而這種刻板印象,每年都能為時尚、奢侈品行業帶來鉅額利潤。
總結一下,“身體積極”這碗飯,法國吃不下去。
其次,法國人類學家Élisabeth Azoulay有一個觀點,“身體積極”運動的確讓社會在審美觀上變得稍微寬容了一點,但它也面臨醫學界的阻力。那些提倡更包容審美觀的人,與醫學界的健康警告之間始終存在衝突。
說得清楚一點,當醫學界警告“肥胖會影響健康”時,社會就會認為胖人不健康、不自律,甚至把肥胖汙名化。
再加上,預計到2030年,法國約30%的人口將達到肥胖標準,法國政府的健康政策也一直強調透過運動和健康飲食來預防肥胖,因此,醫學界的聲音在審美話語權的爭奪中仍然佔據上風。
而這種話術,成為了厭胖文化最強的擋箭牌。

換句話說,想要“自我接納”,你還得先透過“健康”這道考驗,否則社會不會買賬。
再來,2024年減肥藥Ozempic的崛起,掀起了一場全球瘦身狂潮。這本是一種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卻因其抑制食慾的副作用,被好萊塢名人們當成了“減肥神藥”。
正是Ozempic讓“輕鬆變瘦”成為可能,導致了時尚界和品牌紛紛放棄推廣“多元身材”,時尚界重新迴歸骨感美。
Clémentine Desseaux深受影響:“過去一年,時尚界的趨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失去了 50% 的工作機會。品牌商的想法很簡單——既然所有人都能靠藥物輕鬆瘦下來,那為什麼還要推廣大碼模特?”

那麼,“身體積極”運動真的消失了嗎?或許它並沒有真正消失,而是換了一個地方生存。
如今,社交媒體既是“厭胖”最嚴重的地方,也是“身體積極”最後的陣地。
有人鼓吹極端瘦身,也有人勇敢展示自己的真實身材;有人推崇“完美無瑕”,也有人發起“真實美”的挑戰;有人羞辱胖女孩,也有人站出來反擊:“不是我的身材有問題,而是社會病了。”

今天是世界抗擊肥胖日,法國國家肥胖協會聯盟(CNAO)主席Anne-Sophie Joly藉此機會向法國衛生部提交了一份反歧視建議書,希望推動社會對肥胖人士的包容性:
“從學校欺凌到職場歧視,超重者在社會上面臨著種種不公待遇。我們要求制定法律,懲罰一切基於體型的歧視,並保障超重者在職場上的平等機會。”

有時想想,也挺無奈的。
十年前,我們曾相信,美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十年後,我們發現,瘦仍然是唯一通行的美學貨幣。
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沒有改變的可能?
或許也未必。
只不過,這場審美革命的路,還比我們想象得更漫長。而在法國,“胖子也可以漂亮”這句話,可能還得再喊十年,甚至更久。
-END-
Ref:
https://www.leparisien.fr/societe/sante/discriminations-cliches-culte-de-la-minceur-la-fin-du-body-positive-est-elle-actee-en-france-04-03-2025-2DACJ3DMBVB4NDAKNQMQKVGVUM.php
https://www.leparisien.fr/societe/sante/on-kiffe-les-fines-loin-du-body-positive-le-culte-de-la-minceur-revient-en-force-chez-les-jeunes-04-03-2025-Q7QM6IY4UZEVVORK3QLOKZXDBQ.php
文|閃電
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