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的“桃色”為何引眾怒

3547
12
·
··

董小姐桃色的“醫療權力”潛規則
不知道這篇文章最終會不會被沉默,但我知道,我必須寫出來。
我是普通人,一直以來,對醫生懷有深深的敬意。
我曾以為,穿上白大褂意味著救死扶傷、意味著責任與操守。
但這幾天,中日友好醫院爆出的那場“桃色風暴”,彷彿是一塊華麗面紗被撕裂,露出背後令人不安的權力與庸俗交織的底色。
這不是一場獵奇的八卦,而是一個令人瞠目的現實,它的每一幀,都讓身處其中的普通人感到深深的無力與絕望。

才子的墜落
肖飛,38歲,北京大學醫學博士,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天才出身、名校履歷、年輕有為、位高權重,簡直像是電視劇裡男主角的標準設定。
這樣的人,原本應該是在手術檯前冷靜果敢、是家屬口中的“生死託付”。
可偏偏,就是這樣一位醫生,卻因與戀人之間的爭執,在手術進行過程中中斷操作40分鐘,將病人一個人“晾”在冰冷的手術檯上。
40分鐘,對一個胸外科病人意味著什麼?
可能是心跳停止,
是創口感染,
是命懸一線。
而他,本該是掌舵生命的人,卻在私情面前選擇棄守職責。
這不是一時衝動,而是一次用行動寫下的背叛,在醫德與私慾之間,他選擇了後者。
這,不是一個“小錯”,這是對生命的蔑視。

董小姐的“捷徑”
再說董小姐,一位年紀輕輕的姑娘,卻有著令人側目的背景和履歷。
父親是央企高管,母親是北京頂級高校院長,家世顯赫。
她以“協和4+4專案”,跳過中國醫學生最艱難的淬鍊期,不到四年便完成從本科到博士的飛躍,甚至跳過了三年“規培”,直接進駐腫瘤科。
這原本是一條荊棘滿布的路,她卻像坐上了高鐵,暢通無阻。
她的成長故事,被各種媒體當作“天才典範”包裝得天衣無縫,直至那場“楊過誤終身”的愛情,把她從頂峰推入深淵。
一個電話,足以撕裂公平
這場事件,真正令人心寒的,並非兩人的情感糾葛,而是背後暴露出的“電話可以改命”的醫療生態。
當董小姐不滿輪轉結束、不能繼續留在胸外科時,肖飛親自出面“找關係”。
骨科教學秘書麻昊最初拒絕,理由簡單直接:不合規、不合格。
但事情並未結束。
隨後,一個電話打進骨科泰斗邱某的辦公室,再之後是更高層的仉某親自出面干預,骨科主任的態度瞬間發生轉變,董小姐成功調崗。整個流程看似順暢,實則每一步都在碾壓制度、踐踏程式。
最令人敬佩的,正是那個說“不”的人:麻昊
他不僅是骨科教秘,還是藝術家,同時又是中醫科學院副院長之子。
他本可以選擇沉默,順水推舟,卻偏偏在重壓之下,扮演了那個說真話的人。
在一個人情如網、上下等級森嚴的體制內,這是一種罕見的清醒與骨氣。

為何引起眾怒
這起風波中,最令人心碎的不是誰的私生活曝光,而是那個孤零零躺在手術檯上的病人,成了這出鬧劇的無聲背景。
40分鐘的空缺,不只是對職業操守的嘲諷,更是對制度漏洞的活體演示。
當醫生的晉升靠關係,科室調動靠人情,我們普通人的健康,就不再只取決於醫生的能力,而取決於命運:你是遇上了“麻昊”?還是撞上了“肖飛”?
這不僅是醜聞,更是一面社會的鏡子
我們今天談論肖飛、董小姐,不只是評點一段緋聞,而是在窺見一面體制的鏡子:
它映照出權力如何滲透規則,如何重塑秩序;它讓我們看到,在醫療高地上,普通人多麼微小,多麼無助。
當白大褂不再代表救命的希望,而成為權力交織的符號;當醫院不再是治病救人的聖地,而成了人情交易的舞臺,我們還有多少安全感可言?
也許我們最該問的是:
如果有一天,你我成了那張手術床上的人,你更希望手術刀握在誰的手裡——是麻昊,還是肖飛?
真正被玷汙的,從來不只是醫生這份職業。
是我們對公平的期待、對正義的信仰、對醫學神聖光環最後的敬意。
寫到這裡,筆者仍然憤怒,但更深的是悲哀。
因為我知道:也許明天,我、你、或者他,也可能成為那個等待救治的病人。

附文

各國的醫生制度

在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醫生要成為主治醫師或顧問醫師,必須經歷嚴格的培訓流程、獨立的評估體系和公開透明的晉升制度。
這些機制強調專業能力、倫理水平與持續教育,避免關係走後門,保障醫療質量。

美國:層層選拔,重能力與專業認證

在美國,成為主治醫師(Attending Physician)需經歷漫長而嚴格的職業路徑:
  1. 醫學預科階段候選人必須先完成四年大學本科學業(通常主修生物、化學等自然科學),並透過醫學院入學考試(MCAT),競爭極其激烈。
  2. 醫學院階段醫學院學制為四年,學生畢業後獲得醫學博士(MD)或骨科醫學博士(DO)學位。
  3. 住院醫師培訓(Residency)
    根據專業不同,住院醫生培訓期為3至7年不等,需在醫院進行實際臨床工作並接受系統性培訓。
  4. 專科認證與主治資格完成住院醫師培訓後,醫生需透過所在專科的專業委員會(Board)考試,方可獲得認證,成為獨立執業的主治醫師(Attending)。
  5. 繼續醫學教育(CME)制度醫生必須定期參與繼續教育,由美國繼續醫學教育認證委員會(ACCME)監管,確保課程質量、科學性與獨立性。
  6. 倫理與監管一旦出現醫療過失或倫理問題,州醫學委員會(如FSMB)可介入調查,嚴重者可能被吊銷執照。制度嚴格,不存在“打招呼”或內部疏通的空間。
醫生的晉升主要依據患者滿意度、手術成功率、科研成果和同事評價,強調公平競爭和專業素養。

英國:國家主導培訓,公開透明晉升

英國醫生在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內接受統一培訓,並依照嚴格標準晉升:
  1. 醫學本科學位醫學生需完成為期五年的本科學位(MBBS或MBChB)。
  2. 基礎培訓(Foundation Training)這兩年培訓(F1與F2階段)涵蓋不同臨床科室,確保醫生具備廣泛的基礎醫療能力。
  3. 專科培訓(Specialty Training)醫生選擇具體專業後,進入為期3至8年的專科培訓,並參與輪崗與評估。
  4. 考核與認證晉升為顧問醫師(Consultant)前,必須透過皇家內外科醫學會等權威機構的嚴格考核(如MRCP、FRCS等),確保具備高階專業資格。
  5. 公開招聘機制NHS醫院的職位統一在國家平臺釋出,應聘過程公開透明,杜絕裙帶關係,競爭極為激烈。

法國:全國統一考試,嚴控晉升流程

法國醫學教育系統結構化嚴謹,總時長約為9至11年,強調國家統一考試和實習制度:
  1. 第一階段(PCEM)為期兩年,側重基礎醫學知識。階段末需參加“第一次全國選拔考試”,淘汰率極高,確保選出最具潛力的學生進入下一階段。
  2. 第二階段(DCEM)為期四年,聚焦臨床醫學,包括理論學習與醫院實習(stages hospitaliers)。
  3. 第三階段(Internat)學生需參加“全國實習醫生考試(Concours de l'internat)”,根據考試成績和志願分配到不同專科,培訓期為3至5年。完成後可獲得國家醫學博士文憑(DES)。
  4. 繼續專業發展(CPD)所有註冊醫生需定期參與繼續教育,由國家繼續專業發展機構(Agence Nationale du DPC)監督,確保內容科學、獨立且合規。
法國醫生的晉升與執業權利均由國家醫療等級考試決定,有效避免人情關係或行政干預。

德國:注重學術嚴謹與臨床實踐並重

德國醫生的培養體系以嚴謹、系統著稱,其流程如下:
  1. 醫學學習階段(Studium der Humanmedizin)醫學本科學制通常為六年三個月(約13個學期),包括兩個階段:
    • 前臨床階段(Vorklinik):基礎科學(解剖、生理、生化)學習,兩年,結束後需透過第一次國家考試(Erster Abschnitt der Ärztlichen Prüfung,俗稱Physikum)。
    • 臨床階段(Klinik):四年臨床課程與實習,結業後透過第二次國家考試(Zweiter Abschnitt)。
  2. 實習年(Praktisches Jahr,PJ)在最後一年,學生需在內科、外科和自選科室各輪轉一段時間,在醫院工作並接受評估。
  3. 執照考試與行醫許可畢業後透過第三次國家考試(Dritter Abschnitt)後,申請行醫執照(Approbation)。該執照全國有效,終身有效。
  4. 專科培訓(Facharztausbildung)醫生取得執照後可選擇專科(如內科、外科、兒科等)進行5至6年的在職培訓,期間為“助理醫生(Assistenzarzt)”,完成後需透過州醫師協會考試,獲得專科醫生(Facharzt)資格。
  5. 監管與繼續教育德國醫生需終身學習並定期更新知識。聯邦醫師協會(BÄK)監督醫療行為,若有違規,可能吊銷執照。

加拿大:嚴格認證與注重本地經驗

加拿大醫生制度受到皇家內科與外科醫學院(RCPSC)和家庭醫學學會(CFPC)雙重監管:
  1. 學術路徑醫學生通常需先完成4年大學本科學位(Pre-Med),並透過MCAT考試,進入醫學院攻讀醫學博士(MD)學位,學制為4年。
  2. 住院醫生培訓(Residency)醫學院畢業後進入住院醫師階段,視專業不同需2至7年不等。家庭醫生住院期通常為2年,專科如外科則可能長達6年。
  3. 執業考試
    • 需透過加拿大醫學委員會(MCC)舉辦的MCCQE Part I 和 Part II。
    • 完成住院培訓後,需透過各自專業的認證考試(如RCPSC或CFPC考試),才能獲得獨立執業權。
  4. 國際醫生限制多海外醫生若無加拿大受訓背景,需參加嚴格評估(如Practice Ready Assessment),競爭極大。
  5. 繼續教育要求所有註冊醫生需參加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PD),由RCPSC或CFPC管理,保證知識更新。

日本:重基礎教育,強調國家統一考試

日本醫學教育制度偏向一體化,醫學生通常在高中畢業後即進入醫學部:
  1. 六年一貫制醫學課程醫學專業一般為6年制,前半為基礎課程,後半為臨床醫學與實習。畢業後獲得“學士(醫學)”。
  2. 國家醫師考試(Kokushi)醫學生畢業後必須透過全國統一醫師國家考試,才可獲得行醫執照(醫師免許)。
  3. 初期研修制度(初期臨床研修)自2004年起,所有新醫生必須完成為期2年的輪崗實習(住院醫師),接受廣泛的基礎臨床訓練。
  4. 專科進修制度完成初期研修後,醫生可進入希望領域進行專科培訓(後期研修),通常3至5年,由各專業學會(如日本內科學會)管理。
  5. 繼續教育與醫師考核多數專科醫生必須參加所屬學會舉辦的認證更新課程。厚生勞動省及地方醫療監督機構負責醫師行為的審查與管理。

韓國:醫學院精英制,國家統一考試把關

韓國醫學體系與日本相似,但分為兩個路徑:
  1. 傳統六年制醫學部(本科直通)高中畢業後透過競爭性考試進入大學醫學部,學制6年,包括基礎與臨床課程。
  2. 改制八年制醫學院(4+4)學士學位後報考醫學院(Medical School),再讀4年醫學課程,最終獲得醫學博士(M.D.)學位。
  3. 國家醫師考試醫學生畢業後,必須透過大韓醫學會組織的國家考試(의사국가시험)才能取得醫師執照。
  4. 實習與住院醫生培訓(Intern & Resident)
    • 第一年為實習醫生(Intern),輪崗多個科室。
    • 之後進入專科住院醫生培訓(Resident),3至4年不等,期間競爭激烈,晉升主要依據成績和考核。
  5. 醫生監管與專業資格各專科由獨立協會管理(如大韓內科學會),持續教育為必須內容。韓國衛生福利部可吊銷有違規行為的醫師執照。

新加坡:結合英聯邦體系,強化監管與效率

新加坡的醫生制度借鑑英國,但加入本地特色:
  1. 醫學教育途徑
    • 學生可就讀新加坡本地大學如國立大學(NUS)醫學部(MBBS,五年制)。
    • 或在認可的海外大學(主要為英聯邦國家)獲得醫學學位。
  2. 住院醫生培訓(Housemanship / Postgraduate Year 1)畢業後需完成一年的“實習醫生”(Houseman)階段,之後才能正式註冊為全科執業醫師(Full Registration)。
  3. 專科培訓
    • 可申請Residency Program(與美式相似)或傳統英國式的專科培訓(如Master of Medicine)。
    • 專科培訓通常3至6年,結束後必須透過專科委員會(SAB)評審。
  4. 監管機構
    • 新加坡醫療理事會(SMC)負責醫生註冊、操守監管及繼續教育監督。
    • 所有醫生必須參與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計劃,每年積累一定學分。
  5. 國際醫生註冊較嚴格雖然承認部分外國醫學學歷,但要獲得完全註冊需透過考試或臨床評估。

近期發表
美漂老炮兒“侃”創作
海外銷量百萬的華裔作家們
與康有為後人追尋遺痕:不容青史盡成灰
40歲死於20歲時射入自己的子彈
用100所大學鑄造的城市 魅力何在
貝索斯再婚:一場現實的冷笑話
史上·那些教皇之謎與傳說
你整天做什麼|學生一問·藤校炸了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留學安全須知·實用大全

精選彙編 ↓↓↓ 百篇一網打盡
【名校之路】過來人的教訓與秘籍

【穿越訪談】世界華人系列
【行走如歌】100個國家·1000座城市

【王妃傳奇】皇冠越重 幸福感越輕

【帶你深度遊世界】
喜歡就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