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醫師供需失衡的問題日益凸顯;老齡化和醫療需求增長使美國出現越來越嚴重的“醫生荒”。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中國醫學院畢業生透過考試赴美行醫,成為緩解美國醫生短缺的一支新興力量。2025年,僅美國Healsan Consulting LLC(恆祥,HS)就有4位顧問或綠卡申請客戶match到美國住院醫師。
為了幫助各位同仁更好地瞭解來美國做醫生或醫療技術人員的流程,恆祥醫路移民正在籌劃5月份和6月份的兩場分享交流會;同時和梳理了赴美行醫的前景。
美國醫生短缺的整體形勢
供需缺口持續擴大:
美國各地醫療機構普遍面臨醫生短缺。據美國醫學院協會(AAMC)2024年最新預測,美國到2036年可能出現最多達8.6萬名醫生的短缺。
人口增長和老齡化是主要驅動因素:預計到2036年,美國總人口將增長8.4%,65歲以上老年人口增長34.1%,75歲以上人口更增長54.7%。老年人醫療需求更高,這將顯著推升對醫生尤其是某些專科醫生的需求。
同時,醫生勞動力本身也在老齡化,20%的一線臨床醫生已年逾65歲,另有22%在55~64歲之間,未來十年內大批醫師將陸續退休,從而減少供給。
如果考慮目前被醫療體系服務不足的社群,美國對醫生的需求缺口更加驚人–據估算如果所有社群就醫率均等,截至2021年美國還需要約202,800名額外的執業醫師。可見,在現有醫療資源利用水平下,美國醫生供給已難以滿足需求。
短缺影響廣泛:
醫生荒不僅體現在絕對數量不足,還表現為地域和科室分佈不均。農村及偏遠地區、初級保健(全科/家庭醫學)等領域尤為缺醫少藥。很多美國患者在尋求專科護理時面臨長時間等待,加劇了醫療負擔。美國政府和醫學院也已意識到這一危機,正嘗試透過增加醫學院招生和住院醫師名額等途徑緩解。醫學教育界自2002年以來已將醫學院招生規模擴大近40%。
然而,住院醫師培訓名額增長滯後,遠跟不上新增醫學院畢業生人數和人口醫療需求的增長。
為此,美國國會近年提出《住院醫師名額增加法案》等兩黨立法,計劃7年內逐步增加14,000個聯邦資助的住院醫師培訓名額,以緩解醫生荒。
總體而言,美國醫生短缺的現狀短期內難以根本扭轉,供需矛盾將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持續存在。
美國住院醫師崗位的Match現狀
Residency名額供不應求:
恆祥醫路移民特別提醒的是:醫生短缺的另一面,是住院醫師培訓(Residency)崗位的激烈競爭。
2024年美國住院醫師主匹配(Main Match)提供了41,503個職位,創歷史新高 。然而申請人數也屢創新高–2024年報名Match的醫學院畢業生和醫生候選人超過5萬人,其增長速度甚至超過崗位增幅。
整體來看,2025年主Match的總體填補率在93%左右,絕大多數培訓名額都被成功匹配。許多熱門專科(如外科、皮膚科等)競爭異常激烈,美國本土醫學院畢業生(包括MD和DO)在這些領域的匹配率常年維持在高位,而國際醫學畢業生(IMG)在爭奪這些崗位時面臨更大挑戰,2025年match成功率僅為60%左右;並且相對來說美國國籍的申請人成功率更高。
▼ 2025年3月21日,外國醫學畢業生教育委員會 (ECFMG®)釋出了非美國醫學院畢業生(International Medical Graduates (IMGs))在 2025 年Match中的表現的資訊圖【1】。

未填滿崗位與專科差異:
雖然總體填補率高,但部分科別依然出現崗位空缺,主要集中在基層和相對不受青睞的專科。例如,家庭醫學(全科)在2024年有1,272個職位未在主匹配階段填滿,約佔該專科總職位的6.5%。兒科等一些基礎科也出現了小幅下降的匹配率。這種現象反映了美國畢業生對初級保健領域興趣不足,而這些空缺最終大多由國際畢業醫生透過補充匹配(SOAP)或後續輪轉填補。
此外,前兩年受疫情影響遇冷的急診醫學在2024年迎來反彈–急診醫學2024年填滿了95.5%的住院醫師崗位(2023年僅約82%,當年有554個急診崗位空缺),今年空缺數降至135個。
急診和內科等高強度科室此前因醫生過勞和流失導致崗位招不滿,而現在隨著行業調整和國際畢業生的加入,這些崗位的填補率也在改善。
IMG在匹配中的角色:
國際醫學院畢業生(International Medical Graduates, IMGs)成為美國醫生短缺環境下的重要勞動力補充。2024年和2025年主匹配中均有逾9,000名IMG成功匹配,佔所有新晉住院醫師的四分之一以上。這一數字逐年增加,顯示出IMG對美國住院醫師隊伍貢獻的進一步上升。
IMG包括美國公民在海外讀醫學院者和非美籍的外國醫學畢業生兩類。在供需壓力下,許多美國醫院尤其是偏遠/基層機構對合格的IMG持開放態度。相對而言,IMG更容易進入內科、家庭醫學、病理等缺口較大的科室,而在競爭激烈的專科(如皮膚科、整形外科)佔比很低。
這種趨勢反映了美國住院醫師名額的供需錯配:一方面本土畢業生不足以填滿所有崗位,另一方面IMG源源不斷填補關鍵空缺,成為維繫美國醫療體系運轉的重要力量。
中國醫學院畢業生赴美行醫的趨勢
透過USMLE進軍美國:
在眾多IMG中,來自中國醫學院的畢業生近年表現突出。越來越多中國醫學畢業生選擇參加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並申請美國Residency,從而赴美行醫。
據報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就有中國醫師透過科研、考取行醫執照等途徑在美國執業;而近十餘年來,直接透過USMLE匹配Residency已成為新一代中國醫學人才赴美行醫的捷徑。
中國每年有約150~200名醫學畢業生參加美國住院醫師匹配,這一數字較過去有所增長。以2023年為例,根據北美華人醫師聯盟的統計,在該年度參加輔導的中國醫學生中估計實際Match成功率超過50%,約有80~100位中國醫學院畢業生獲得美國住院醫師培訓崗位。這一成功率相比往年明顯提升,表明中國申請人對美國Residency體系的適應度在提高。
匹配科室與優勢:
中國醫學畢業生在美匹配的專科主要集中於內科、病理等領域。2023年的統計顯示,成功進入Residency的中國醫學生中,約一半選擇了內科,近30%進入病理科,10%進入神經內科,剩餘約10%分佈在麻醉、精神科、放射等其他科室。
這些領域恰是美國醫生短缺較為嚴重或對IMG相對友好的科室。例如內科和病理常年缺人,而中國畢業生紮實的基礎理論和勤勉態度在這些崗位上受到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醫學院校教授的解剖病理、基礎科研等課程與美國執業要求接軌,使中國畢業生在病理等領域具備競爭力。此外,語言和文化適應能力逐漸提高的新一代中國醫生,開始有少數進入更臨床前線的專科。
總體而言,在美執業的中國醫學院畢業醫生人數呈上升趨勢。資料顯示,在2008年至2017年的十年間,旅美中國醫學畢業執業醫師從3,878人增至5,355人,增長了38.1%,佔美國執業醫師的比例約0.6%。
截至近期估計,在美執業的中國背景醫生已超過6,000人。這些來自中國的醫師主要服務於美國的人口大州和城市區域,超過一半從事內科、病理、麻醉、家庭醫學或神經科等領域,在紐約、加州、馬薩諸塞等州尤為集中。中國醫學生源源進入美國醫療體系,不僅拓展了個人職業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美國的醫生荒。
需看到明顯的不足:
儘管最近幾年,透過USMLE考試match到美國住院醫師的中國醫學院畢業生越來越多,但也應該看到的是,與每年有9,000多位國際生match到美國住院醫師的數量相比,每年100多位中國醫學院畢業生的人數仍然太少了。
現在的青年醫生英語非常好,也更加具有國際視野、更加自信。很多醫學生在大學三年級就開始USMLE考試,中間一年來美國做實習,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尤其以八年制學生表現尤為突出,他們也更具有優勢,在大學6年級時就可以來美國實習,如果順利match上則就可以5年級時已經獲得的醫學本科(等同於美國的MD)來美國做住院醫師了。
而年長的醫學院畢業生則主要靠堅韌的毅力完成複習、match和住院醫師培訓。他們追求美國行醫夢的行動更令人敬佩。
中國醫學人才的其他職業轉向
並非所有中國醫學背景人士都能如願進入美國住院醫師培訓。一些年長的中國醫學院畢業生或多次申請未果或不想考U,就選擇了轉向其他醫療相關職業,在美國實現曲線就業。這些職業通常進入門檻較醫生為低,無需經過耗時嚴格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但依然需要一定醫學知識背景,並且在美國具有穩定的需求和收入。
根據美國Healsan恆祥醫路移民的資料,常見的轉行方向包括:
超聲技師(Ultrasound Technologist):
利用超聲裝置進行醫學影像檢查的專業人員。美國超聲診斷技師持證上崗通常需要透過專門機構考試認證(如ARDMS)。
全美超聲技師年薪約在8萬~11萬美元之間,在加州等地可達10萬美元,收入不菲,因而吸引了許多國內醫學專業畢業生甚至執業醫生赴美改行。
恆祥醫路移民每年培訓考取美國超聲師執照的同仁就有幾十位。
醫學檢驗師(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tist):
在醫院或獨立實驗室從事臨床樣本檢測和分析工作。該職業需要本科以上學歷及實驗室技術執照。
醫學檢驗師在2023年的年薪中位數約為5.94萬美元,就業市場穩定增長(預計2021~2031年增長7%)。不少具有醫學背景、尤其是病理科或檢驗科背景的中國醫學院畢業生透過考取執照後從事臨床檢驗,以發揮其醫學知識特長。
恆祥醫路移民2025年match到美國病理科醫生的同事,在此之前就在美國做醫學檢驗師。
針灸師(Licensed Acupuncturist):
利用中醫針灸為患者診療的執業人員。針灸在美國屬於替代與補充醫學,一些州允許具有中醫背景的從業者透過較短培訓取得針灸執照。
目前全美有超過3萬名持證針灸師,其中約5千人本身是接受過西醫訓練的醫生,透過約300學時培訓後獲得針灸行醫資格。不少早年留美的中國醫生因無法直接行醫,選擇考取針灸執照開業,既傳承中醫特長又服務當地患者。
恆祥醫路移民的一位好友,甚至找到方法“不經過美國住院醫師培訓系統,卻取得了獨立出門診的處方權”。
上述職業轉向的出現,一方面反映出部分中國醫學人才由於簽證、執照考試、名額競爭等因素無法及時進入美國醫生崗位,只能退而求其次;另一方面也說明美國醫療行業除了醫生之外,在影像、檢驗、護理等各領域同樣存在人力缺口,可吸納外國專業人士。
對於個人而言,這些職業雖然不及醫生光鮮,但提供了在美髮展的合法身份和穩定收入。
不少華人透過這些途徑站穩腳跟後,仍不放棄最終獲得醫生執照的夢想,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在相關崗位長期發展,成為所在領域的骨幹力量。
編者按:
美國醫生荒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是醫療行業的重大挑戰。在增加本土醫生供給需要時間的背景下,國際醫學人才特別是中國醫學院畢業生正源源不斷地補充進入美國醫療體系,部分緩解燃眉之急。
他們透過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成為合格醫師,為美國患者提供服務;而未能進入住院醫師體系的醫學人才也在醫療技術、護理等崗位發揮作用。可以預見,更多中國醫學英才將為解決美國醫生短缺貢獻力量。
這一趨勢不僅推動了醫學人才的國際流動和最佳化配置,也為中美兩國醫療體系帶來新的交流與合作契機。
也有朋友問:哪些人適合考取美國執業醫師。
我的回覆總是:信心堅定的人。
References:
【1】 https://www.ecfmg.org/
編輯:Jessica;微訊號:healsanq。
本文僅供交流和教育目的,不作為具體的法律建議。
對於有意向從國內直接申請美國綠卡業務的學者,尤其是醫生和生物醫學研究者,如果您想對自己申請美國綠卡的情況做初步評估或者瞭解綠卡申請流程,可直接加Jessica,請備註“綠卡”,我們可安排一次15分鐘免費諮詢和評估。
網址:www.greencardapp.us
email:[email protected]
直接點選本文左下角“閱讀原文”,可檢視既往相關推文。
關注我們🔺,定期獲得美國綠卡申請資訊

(👆,早諮詢、早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