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文化霸權在以驚人的速度崩潰

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2月13日,隨著《哪吒2》的票房突破100億,《哪吒2》在全球影史排行榜上的爬榜正式開始。
從目前來看,《哪吒2》的票房已經超過了《頭腦特工隊2》,成為全球票房最高的動畫電影。
現在的問題是,《哪吒2》能不能衝進票房前5甚至前3了。
目前,短影片平臺上已經有很多網友揚言“參與一個百億大專案”,紛紛前往電影院二刷三刷乃至四刷,就是想看看《哪吒2》的票房到底能衝到什麼地步。
其實吧,我們完全可以淡定一點。
不管能不能進前三,《哪吒2》其實已經創造了歷史。
一部非美國的、非英語的動畫電影,在全球橫衝直撞,將美國花了幾十年營造的文化霸權砸了個粉碎。
曾幾何時,詹姆斯·卡梅隆用《泰坦尼克號》向世界傾銷美式浪漫,漫威用超英宇宙構建意識形態山巔。
今天,一個腳踏風火輪的東方少年,正在將這座西方精心培育的“文化燈塔”撞成碎片。
這不是簡單的票房對決,而是兩個文明的對撞。
在哪吒這個少年腳下,曾經的美國文化霸權,正以驚人的速度腐朽崩塌。
1 從繁榮到崩盤
說實話,在很多中國人特別是80後90後心中,美國文化,是自帶光環的。
為啥?
因為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中國人剛剛接觸到美國文化的時候,恰好是美國文化的繁榮期。
在八九十年代,美國經濟經歷了顯著的增長和繁榮。
所以翻開那個時代的片單,我們會發現那個時代的美國電影,也都是充滿闖勁和拼搏精神的。
《星球大戰》用前所未有的特效震驚世界,《奪寶奇兵》用一種英雄主義樂觀精神感染觀眾,《真實的謊言》讓善惡分明、邪不壓正的傳統觀念在熒幕上展現,《泰坦尼克號》用海水與火焰澆築的愛情史詩,《指環王》以新紀元神話重塑人類敘事等等。
可以說,隨便挑出來一部,都是那個時代產出的最優秀文化產品。
就算劇情弱一些的電影電視劇,起碼男人是強壯,女人是金髮碧眼大胸的,價值觀也是積極向上的,教育大家熱愛國家、熱愛家庭、要勇於承擔責任。
這都是符合人類主流審美觀念和主流價值觀的,所以才會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正如那時的美國電影如同君臨天下的宙斯,隨手就能擲出一道道雷霆。
一部部風靡全球的美國大片,恰似美利堅文化霸權的象徵,怎麼不讓剛剛開啟國門的中國人折服?
但問題來了,不知道啥時候開始,美國的文化悄悄變了!
首先就是電影。
越來越多的電影,都是成功IP的續集翻拍。
有的電影拍到了第七部第八部,有的演員都死了,還在繼續拍!
咱們倒不是說不能拍續集電影,但問題在於,你總不能只炒冷飯,不創新啊!
2020-2023年,北美票房TOP20中,續集/翻拍作品佔比從65%攀升至82%!
迪士尼近五年推出的24部動畫電影中,續作和翻拍佔比達83%,原創專案幾乎絕跡。
你的絕大部分精力都用來炒冷飯了,一個觀眾20年前看的人物,20年後還在看,乏不乏味?
事實上,觀眾已經用腳投票了。
近年來,27部漫威電影中,19部評分低於7分,觀眾已經陷入了"超英疲勞"。
更關鍵的在於,劇本創新不足的問題還是其次,關鍵是你現在拍的電影都是啥?
看看《小美人魚》,竟然找了個黑人演員飾演愛麗兒,這和觀眾的童年記憶不一樣好麼?
還有漫威大片《永恆族》,大量使用少數族裔演員,還專門設定個黑人科學家、還是一個LGBTQ。
最誇張的是白雪公主,原著已經明確告訴你她為什麼叫白雪公主了吧?結果也找了一個黑人來演!
難道這是黑雪公主麼?這不是在侮辱觀眾智商麼?
其實說實話,如果是演員真有實力的話,膚色不匹配其實也不是不能讓人接受。
但現在好萊塢搞出來的那算什麼東西?
要顏值沒顏值,要演技沒演技,純粹弄一堆符合“政治正確”BUFF的垃圾來噁心人!
除了那些LGBTQ群體之外,還有誰會買賬?
事實上,《黑美人魚》除了在美國國內市場大受吹捧並斬獲2.8億美元票房之外,其在中國、韓國甚至荷蘭等國的票房都不理想,加起來都沒有破億。
還有迪士尼《奇異世界》因強塞LGBTQ元素遭遇票房慘敗,華納《閃電俠》因過度政治正確被觀眾嘲諷為“彩虹聯盟宣傳片”。
《黑豹2》更搞笑,該片耗資2.5億美元製作,北美以外市場卻僅回收成本的31%,然後送到非洲去上映,結果連黑人都不買賬。
畢竟,觀眾不是傻子,大家花錢去電影院是去開心的,不是去找折磨的。
觀眾用腳投票的結果,就是美國電影產業全線崩盤。
2024年上半年,北美電影票房只有35.55億美元,同比下降19.2%,主要院線公司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支線下滑。
AMC院線營收下降13.9%,虧損1.96億美元;Cinemark院線營收減少15.4%,淨利潤0.71億美元,減少39.1%;Regal院線母公司Cineworld成破產重組。
據統計,去年上半年只有8部電影的北美票房超過1億美元,比2023年少5部,比2019年少7部。
這種營收的直線崩盤,把美劇也帶崩了。
畢竟電影和電視劇產業,編劇、演員和拍攝團隊都是互通的。
院線虧損連帶著整個行業都陷入了萎靡不振的境地,到處都在削減預算、裁員、壓低報價,節目的訂購量也大幅減少。
隨著資金減少,電影公司的高管們也只能壓縮成本。
結果2023年的好萊塢編劇大罷工,讓美劇的製作停擺了大半年。
除此之外,美歐文化產品的崩潰,不僅僅體現在電影和電視劇,還體現在遊戲上。
當年,美國曾是遊戲開發領域的主導力量,無論是《使命召喚》還是《刺客信條》,都是影響了一代人的高品質大作。
可是現在呢?
歐美的遊戲公司,都快被Sweet Baby Inc.搞死了。
Sweet Baby Inc.是個啥來頭呢?
它其實是一個遊戲諮詢公司,主要是以“多樣性和包容性”的視角來審查和編輯遊戲公司給的指令碼。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的遊戲裡面沒有LGBTQ的角色或者情節,他們就給你提建議——
某個角色換成黑人,某個情節換成兩個同性者戀愛,等等。
如果誰不聽他們的建議,他們就發動白左群體抵制你或者網暴你,讓你的遊戲賣不出去甚至下架。
所以Sweet Baby Inc.的CEO公開表示,如果遊戲公司不採納他們的建議,他們就會“恐嚇”遊戲公司這樣做可能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說實話,遊戲公司是很怕黑子的,黑子影響自己的銷量,所以只能花錢“諮詢”。
Sweet Baby Inc.的客戶包括Xbox遊戲工作室、EA、Valve、聖莫妮卡工作室、2K、育碧、SE、華納兄弟遊戲等幾乎所有的歐美大廠。
這些年除了《黑神話悟空》(當然,也被黑了)沒有買Sweet Baby Inc.的賬之外,其他的幾乎所有遊戲廠商,都沒有逃過Sweet Baby Inc.的魔爪。
結果就是,北歐神話《戰神:諸神黃昏》裡面出現了黑人角色,《蜘蛛俠2》裡黑貓這個角色就被設計成了雙性戀,等等,對玩家強行喂屎。
所以很大一部分玩家已經忍不了這種“魔改”了。
他們成立了兩個名為Kabrutusrambo和SBID的組織,專門和遊戲公司對著幹:
你們要是敢找Sweet Baby Inc.稽核,就別怪我們不買你的遊戲!
結果就是遊戲公司兩頭受氣,誰也不敢得罪。
遊戲在極限拉扯和折中裡變成了四不像,結果玩家更不買賬,遊戲公司紛紛虧損。
2024年5月,育碧裁員,10月,拳頭遊戲裁員,11月,萬代南夢宮裁減200名,並被傳出逼迫員工自願離職。
還有《命運》研發商、美國知名遊戲公司Bunige,30%的員工要麼直接被裁、要麼被剝離團隊、要麼被調崗。
根據CEO解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現有盈利根本養不起新孵化的遊戲專案。
目前,雖然各個遊戲公司都在拼命自救,但從steam的資料來看,隨著AI時代遊戲製作門檻的不斷降低,中國、日本、韓國甚至波蘭的遊戲公司加入到這個賽道,新的創意和新的玩法正在吸引更多玩家。
那麼美國傳統遊戲大廠壟斷的城堡,崩潰只是遲早的事了。
2 自作自受
那麼,歐美的文化產品,是怎麼突然淪落到現在這個地步的呢?
其實大部分原因,都是他們自己作的。
第一,就是經濟下滑,文化產品產出的基礎動搖了。
文化產品從本質上來說,是經濟剩餘價值的轉化。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高質量美國大片層出不窮的八九十年代。
1985年《回到未來》全球狂攬3.8億美元票房時,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維持在28.7%。
2023年《閃電俠》票房慘敗導致華納虧損2億美元的時候,該指標已跌至10.4%。
這兩個跨越38年的資料切片,恰恰藏著美國文化霸權衰退的秘密。
為什麼會如此?
一方面,製造業紅利決定創作生態。
咱們試想一下,如果《流浪地球》出現在2000年,看著中國宇航員在太空奮戰,是不是覺得很違和?
因為那個時候中國沒有宇航員,所以那個時候的電影創作者根本不敢往這方面去想。
同樣的道理,美國八九十年代的文化黃金時期,正是美國製造業最強大的一段時期。
1984年美國工業研發投入達587億美元,當年技術專利數達24170項,層出不窮的新想法為電影創作者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比如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發出的汽車上可進行自我修復的變形液態金屬(後因成本問題沒投產),直接催生《終結者》中液態金屬特效革命。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坦言:工程師教會我們如何把機械美學變成銀幕魔法。
所以,美國電影那個時候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就是基於強大的工業實力之上。
他們基於美國掌握的先進技術拍出來的電影,自然可以碾壓全球。
另一方面,經濟強大狀態可以支撐多元創新。
文化產品,不論是電影、電視劇還是遊戲,都要依賴兩個層面:
投資和市場。
八九十年代的美國經濟受益於資訊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擴張,經濟增長飛快,經濟繁榮為文化產業提供了充足的資本支援。
佔到美國家庭總數61%的中等收入家庭,又形成全球最大的文化消費市場,反過來刺激了文化產品的生產。
比如,好萊塢電影的單片平均投資在2000年達到8210萬美元。
這些錢有相當多都投到了特效製作與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領域,然後這些特效鏡頭,又極大提升了作品的吸引力,吸引無數中產階級走進影院,為電影買單。
但是現在呢?
2001-2010年,美國關閉5.8萬家工廠,製造業產業鏈徹底崩斷,工業的衰落讓美國電影徹底失去了想象力。
電影中的宇宙飛船和30年前沒有本質區別,更別說搞出什麼新鮮玩意了。
隨著大量工人家庭失業,收入銳減,美國家庭文娛支出佔比從5.7%驟降至4.1%。
Netflix使用者資料揭示:人均單次觀看時長從2010年的22分鐘縮至2016年的18分鐘。
雖然電影大盤是增長的,但刨去通脹,美國電影產業營收反而是萎縮的。
更關鍵的在於,市場的萎縮、想象力的崩盤,讓資本對電影的投資更加謹慎。
你拿一個新劇本去拉投資,資本都會懷疑,觀眾會買賬嗎?風險太大了吧?
要不我還是投一個成熟的IP吧,更為保險一點,起碼已經有號召力了,也有了票房保底。
所以,你以為好萊塢真的是願意炒冷飯嗎?
其實不是,主要是資本在經濟不景氣的狀態下,趨利避害的考慮罷了。
所以,當實體產業空心化吞噬創新土壤,當金融資本異化創作規律,當經濟下行壓縮了電影盈利預期,即便是好萊塢這樣的文化帝國,也難逃盛極而衰的歷史週期。
第二,就是政治正確瞎搞,徹底敗光了美國影視劇的人緣。
說實話,你沒錢,沒特效,劇本不行,想象力不行,好歹搞個深刻的社會片比如反思社會的問題的也行啊!
如果不敢,要麼搞個價值觀正常的讚頌家庭溫暖和諧的也行啊!
如果還不行,那弄幾個俊男靚女讓觀眾看看也行啊!
可是你看看現在熒幕上都是什麼妖魔鬼怪?
要麼是《瞬息全宇宙》那樣倆同性戀終於在一起了,要麼是《永恆族》那種一個比一個辣眼睛的奇葩,要麼是《阿凡達2》那樣的環保片!
很多人都懷疑,好萊塢是不是腦子壞了?非要拍這種觀眾討厭的東西來給觀眾喂垃圾?
其實吧,也不能完全怨好萊塢,好萊塢也是被逼無奈。
2020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推出了一個“AcademyAperture2025”計劃,其中規定了一個電影的標準。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是個啥機構?能規定電影標準?
這麼說吧,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是奧斯卡的主辦方。
那這份標準指導性就很強了,想拿獎,對不起,要照這個標準來。
新電影標準,重點提到了兩個概念:
——未獲得充分代表的種族。
亞裔、西裔/拉丁裔、黑人/非裔美國人、土著/美國原住民/阿拉斯加原住民、中東/北非、夏威夷原住民或別的太平洋島民、別的未被充分代表的種族。
——未獲得充分代表的群體。
女性、未獲得充分代表的種族、LGBTQ+群體、有感知或身體缺陷或聾啞人。
四大規則具體為:
1.演員和電影主題、敘事方面。
(1)主角或重要配角至少有一人是未獲得充分代表的種族。
(2)至少30%的次重要演員和更小的角色來自至少兩種未獲得充分代表的群體。
(3)主要的故事線、主題或敘事的核心是一個未獲得充分代表的群體。
2.創意領導和專案團隊方面。
(1)這些創意領導職位和專案主管——其中有至少兩人是來自未經充分代表的群體。
(2)別的重要位置上,劇組工作人員/團隊和技術位置至少要有6人是來自未獲得充分代表的種族。
(3)總的劇組人員構成中,必須有30%是以下未獲得充分代表的群體。
3.行業准入和機遇方面。
(1)有償學徒和實習機會方面,該電影的發行或注資公司有來自未獲得充分代表的群體的帶薪學徒或實習生。
(2)別的重要位置上,劇組工作人員/團隊和技術位置至少要有6人是來自未獲得充分代表的種族。
(3)訓練機會和技術發展(劇組人員)方面,物件是以下未獲得充分代表的群體。
4.觀眾拓展方面。
在營銷、宣傳和發行方面,片廠和/或電影公司有多名自家的營銷、宣傳和/或發行高管人員是來自未獲得充分代表的群體(須包含來自未獲得充分代表的種族的個人)。
按道理來說,無論是演員還是編劇或者工作人員,難道選拔標準不應該是能力麼?
現在如果按照種族和群體強行攤派,還能讓真正有能力的人從事影視劇行業了麼?
所以,有這種條條框框在,也就別指望製作團隊有多高的水平了。
結果就是角色塞滿了黑人,編劇一坨屎,也沒什麼創新點,拍出來的電影自然就沒法看了。
第三,美國文化產品沒有跟上時代。
八九十年代,美國的文化產品席捲世界,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的文化產品那時候確實能打。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沒什麼特別的競爭對手。
可是現在呢?不一樣了。
神經科學研究顯示,人類持續專注時長從2000年的12秒降至2023年的8秒。
這種變化帶來什麼結果呢?
人們越來越不願意花費數小時乃至數十小時去理解和體驗文化產品了,而是更傾向於在短時間內獲取資訊和娛樂。
於是,短劇應運而生。
短劇的節奏更加緊湊、劇情推進更快,讓人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就能知道整個故事脈絡。
同時,每集幾分鐘的短劇,讓大家在工作間隙快速觀看,在等公交、等地鐵時也能快速消遣。
這種碎片化、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完美契合了當代人的生活。
美國的文化產品,卻沒有跟上時代。
《奧本海默》導演諾蘭堅持的70mm膠片美學,在大眾眼中不過是"需要快進3倍的古董"。
我們看兩個對比就能輕易看出時代的變化。
中國用外國演員拍的短劇《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億萬富翁丈夫的雙重生活)。
單整合本僅1.5萬美元,卻創造3億次播放。
反觀迪士尼《曼達洛人》單整合本2500萬美元,Disney+使用者卻連續三個季度負增長。
還有《Never Divorcea Secret Billionaire Heiress》(永遠不要和億萬富翁的女繼承人離婚),分支劇情達100條,使用者還能參與劇本創作,投票決定主角生死。
HBO《權力的遊戲》仍在用"龍媽屠城"這種單向敘事來糊弄觀眾。
這種體驗落差導致18-24歲使用者在美國流媒體平臺的日均停留時間,遠遠低於中國短影片出海平臺Reelshort。
據業內估算,目前海外短劇市場每年規模的中位數約為360億美元,這個賽道已經被中國公司佔據了大半。
咱們必須承認,目前來看,短劇還替代不了大製作的電影。
但從趨勢上來看,好萊塢仍迷信"內容付費+廣告"的傳統模式,仍大規模擴張IMAX電影機。
這恰恰反映了美國文化產業的保守和不知變通。
誰說短劇文化產品,就不是文化產品呢?
如果還傲慢地抱著傳統電影不放的話,那麼被時代拋棄,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3 未來的路
如今,《哪吒2》算是中國文化產品當之無愧的標誌性成功了。
但一枝獨秀不是春,中國文化產品要是想趁著美國文化霸權崩潰在全球市場實現持續突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一,就是學會把價值觀融入故事。
說實話,西方世界,出於意識形態的敵視,對來自中國的文化產品非常警惕。
偏偏中國上一代導演呢?
如果拍主旋律片,那就恨不得把“主旋律”仨字寫在臉上。
這種主旋律片在西方國家人們懷疑的目光中,是打不開局面的。
所以,必須學會把價值觀融入故事。
這一點,美國曾經做的很好。
美國好萊塢的霸權,本質就是價值觀的“柔性植入”。
從漫威英雄的“個人主義救世”到迪士尼的“家庭至上”,其價值觀核心始終包裹著娛樂化的外衣。
比如獨立日,壯志凌雲、天地大沖撞,它能算是主旋律片麼?
顯然不算,它就是個很好看的商業大片。
但是撥開其核心,其暗示的不都是美國拯救世界,美國維持世界秩序,美國人牛X麼?
說白了,這些電影就是把美式主旋律非常好的藏在了劇情內容裡,非常自然,讓你不知不覺就被他們滲透了。
所以,中國需要學習這種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比如,今年的《哪吒2》和《唐探1900》就是很好的例子。
《哪吒2》將“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哲學,轉化為哪吒對抗命運的少年熱血。
這種“去符號化”的表達,讓海外觀眾在視覺奇觀與情感共鳴中,潛移默化接受,然後恍然大悟:
中國現在打破美國製定的國際秩序,是合理的。
《唐探1900》呢?
更是把美國人貪婪又狡詐,無恥又虛偽的樣子暴露無遺,引發全世界被美國欺壓人民的共鳴。
說實話,如果用《哪吒2》和《唐探1900》為價值觀輸出標準的話,中國的殤派導演中,沒一個合格的。
所以中國需要培養更多既有主旋律內容,還能作為商業片吸引觀眾的的導演。
這是中國電影從業者必須補上的一課。
第二,注重通俗文化。
說實話,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認知長期停留在“熊貓、功夫、燈籠”的符號層面,根本不瞭解中國人在想什麼,是什麼訴求。
這一切的根源是什麼?
其實就是因為我們過度依賴“高冷”的精英文化輸出,卻忽視了通俗文化的滲透力。
其實吧,高雅文化固然高雅,但全世界哪有那麼多高雅的人?
大部分人,其實還是俗人。
你針對俗人搞文化輸出,就必須整點俗的。
日本透過《哆啦A夢》輸出日漫文化,韓國借《騎馬舞》傳播韓流,甚至英國透過《哈利波特》,都獲得了巨大成功。
那麼為啥這些文化輸出會火?
因為好玩!好看!有趣!
有趣才會吸引人,吸引人才會有市場,有市場才能賺錢。
賺了錢資本才有更大的動力去生產更多含有中國文化元素的文化產品,進而覆蓋到更多人群。
所以,中國應該針對西方國家底層人民,整點他們喜歡的。
而且素材也是現成的,中國網文啊!
別忘了,中國網路文學20年,積累了超過數千個高質量的通俗小說。
無論是玄幻,還是修仙,無論是魔法傳奇,還是屌絲逆襲,先天適合底層。
那麼中國為什麼不以這些網文為素材,打造中國的文化輸出體系?
不管是改編遊戲也好,改編影視劇也好,中國的通俗文化,都能成為文化輸出的利器。
第三,用好網際網路平臺。
過去,西方媒體長期把控文化傳播渠道,中國文化產品,根本進不去。
但TikTok、Shein、原神等中國網際網路產品的全球崛起,正在打破這一壟斷。
《哪吒2》的海外熱度,離不開TikTok上“哪吒仿妝挑戰”。
《黑神話悟空》的席捲全球,也離不開一系列影片平臺的遊戲直播。
所以,中國必須學會打造一個“文化-平臺-資本”三位一體的生態。
用文化來輸出,用輸出來賺錢,然後用賺錢再刺激更多人去輸出文化。
這樣,才是長久之道,才更有生命力。
《哪吒2》“出圈”證明,中國文化產品征服世界的關鍵,不在於“取代好萊塢”,而在於構建一種新的“文化產業生態”:
用東方哲學重新詮釋普世命題,用網際網路平臺繞過傳統壁壘,用通俗敘事消解文化隔閡。
當然,這條路不是一蹴而就的.
正如電影中哪吒歷經“三昧真火”方能重生,中國文化的全球化,也需在技術、資本與敘事的熔爐中,找到真正具備生命力的道路。
未來十年,當西方世界的明星們還在戛納電影節紅毯擺pose的時候,中國如果能把《哪吒2》的經驗系統化、規模化、推廣化;
中國恐怕就看不上“文化產品輸出國”這個名頭了,而是會成為“全球文化規則的共制定者”
這場遠征,才剛剛開始。
閱讀全文,歡迎掃下方二維碼,訂閱貓哥的知識星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