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哪吒》是文化輸出嗎?

《哪吒2》的成功被很多人解讀為文化輸出。且不說電影的票房構成主要在國內,全球總票房中,來自中國內地以外的票房比例僅為1.3%,而且,國外主要是華人在看。
更重要的是,對於文化輸出的概念,是需要討論的。
什麼叫文化輸出,不是一個傳說,一個形象,一個節日。比如美國電影《黑豹》,那是非洲文化輸出嗎?的確有黑人,有非洲部落的衣服,儀式,但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
這些叫作文化獵奇。所謂文化獵奇,就是對自己不熟悉,不尋常的文化現象和藝術形式的好奇。文化獵奇其實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好奇心而已。它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
在敏感的心態之下,文化獵奇,會被視為“文化挪用”。所謂文化挪用,指將本不屬於本地的異域或其他民族的文化資源借用過來,從而對本地的文化形成影響,也創造出新的文化產品和現象。這種定義很中性,說得更直白一點,當一個白人梳個小髒辮,不會被黑人視為文化輸出,而會覺得被侮辱。
一般來說,電影的故事離當下越遠,越不具備文化輸出的特性。混天綾、風火輪,這些並不能稱之為文化輸出。同樣的,美國的西部片,文化輸出的意味也不是太強。中國的傳統故事,也不一定都能形成一種文化輸出,反而是文化獵奇。
對中國人而言,感同身受的例子就是,你去到國外,或者在中國遇到一個國外人。他興奮地比畫,嘴裡說著kongfu、kongfu,你未必有文化自豪。如果他和你比畫辮子,你可能會不高興。所以,一部清宮戲哪怕火遍全球,也未必是文化輸出,它講的的確是中國的故事,但未必講的是“中國故事”。
總之,傳說、形象、節日,這些即便可以說是文化輸出,也是很微弱的。不是說有了中國的情節、中國的故事、中國外景、中國人物,就是文化輸出。
是否是文化輸出,關鍵是看思想核心。一直有很多人罵第五代導演,把中國不好的拍給外國人看。顯然,雖然這些電影完全都是中國元素,但這些人不認為這是文化輸出。因為他們認為第五代導演的思想核心不對。且不說這種觀點是否正確,但由此不能發現電影思想核心,對文化輸出的重要性,是是否形成文化輸出的決定性因素。
好萊塢拍的,劉亦菲、甄子丹、鞏俐、李連杰演的《花木蘭》,是一個典型例子。嚮往自由的花木蘭,先是順從地相親、出嫁,最後,為了家人假扮男兒上了戰場。在中國的故事上,套了一個女權主義、女性自我覺醒的故事。或者說,也是一個叛逆、反抗,尋找“真我”的故事。這部《花木蘭》在中國評價不高,中國觀眾熟悉中國文化,對這種嫁接感到不適。那麼,反過來,這就表明《花木蘭》雖然用了中國傳統的道具、外景、故事,也是中國演員演的,但輸出的一個美式文化,或者說現代文化,而不是中國傳統文化。
反過來,一部爆米花電影也可以進行文化輸出。
正好在放美國隊長,就拿美隊做例子吧。我們只談電影,漫畫我看了點介紹,還要深刻一些。在電影中,消滅奧創的時候,導致了居民的大量死亡,此後美國政府就推出了《超級英雄註冊法案》。
這個時候,分歧就出現了。
美國隊長的價值觀是典型的共和黨——當然,他肯定不會支援特朗普。美隊是不會放棄盟友、向滅霸投降的。作為一位從上世紀40年代凍到現在的老古董來說,他愛國不愛政府,信仰《獨立宣言》作為國家基石的那些價值觀,堅定地認為自由才是最寶貴的,人民有權質疑和廢除一個踐踏人權的政府,政府不能越權,保持對政府的警惕。就像里根說過:“政府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政府本身才是問題 ”。所以,他拒絕簽署。電影中,鋼鐵俠軟禁猩紅女巫,不經審判計劃擊斃冬兵,鋼鐵俠想建造一張可能侵犯公民自由的安全網。這些事,美國隊長都覺得越權了。
鋼鐵俠,自然就是民主黨了。他是超級英雄、超級富豪、科技大咖,典型的矽谷富豪民主黨形象。所以有人說馬斯克就是鋼鐵俠,當然,現在馬斯克急劇右轉了。電影中,鋼鐵俠更加信仰秩序、效率、平等,為了實現一個好的目的,不惜越權侵犯個體,比如,他想打造一個保護地球的安全網。在後來滅霸入侵地球的時候,他就對美國隊長說,你看,我本可以提前建造一張安全網保護地球的。
然後兩派就打起來了。
電影沒有說教,也沒有給出對錯的判斷。電影隱喻了後911時代美國政府為應對國土安全問題而進行的一系列政策調整。其間爆出的大量醜聞,如虐囚、傷害平民、監聽普通公民等,都無疑觸犯了以捍衛人權為基本立足點的美國精神。現在的美國,某種程度上,也正在內戰。但電影傳遞了美國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不是確定的答案,而是左右兩種觀點,以及思考。合在一起,就是美式文化。
實際上,從文化核心來看。整個《哪吒》系列電影,雖然有主題不清的毛病,比如,反抗,到底是要反抗什麼?但其思想核心,是超級英雄,個人主義的。顯然,這是美式的。
中國的學校,從來不會教個人主義。最多在中考、高考之前,學校會叫小孩子奮鬥,去決定自己的命運。但本質上,仍然叫小孩子服從高考這個體系。學校這麼做當然並沒有錯,但除了考試之前,中國的學校、老師、家長,都只會叫孩子服從,而不會讓孩子“我命由我不由天”,不會讓孩子去質疑權、、自我中心哪怕看了哪吒之後,也是如此。孩子看哪吒的時候,聽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回家收到一下訊息:“開學到校統一哪吒頭”。而整個電影在輿論場中的演繹,也變為了集體敘事。
所以,哪吒的形象是中國的,故事是中國的,情節是中國的,但核心理念,未必是中國的。《哪吒》的核心思想,是對一種外來價值觀的回應。《哪吒》導演子的人生就能側面印,餃子1980年出生在四川瀘州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處女作就一炮而紅,主題是反戰。
但是,沒什麼不好。某種程度上,鮮活的當代中國形象、中國故事,中國文化,反而應該就是這樣的。這部電影能得到觀眾的共鳴,起碼,起碼一開始,觀眾回應了這個精神核心,即個人對幸福、理想的追求。
只有我們承認人類命運共同體,承認人有相通的東西,就不難明白,才是對“中國故事”更好的敘事:世界的,就是中國的;國的,也是世界的。畢竟,人類發展至今,文化雖然是多元的,但人性始終是一致的。
從這個意義上,《哪吒2》是一次文化輸出,但輸出的並不是天綾火輪,而是另一些新的東西。
熱文回顧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則
歡迎關注更多深度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