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外媒:Manus可能不是中國的下一個DeepSeek時刻,內部成本居高不下,外部大廠正虎視眈眈

Manus已經在外媒上產生了一定的關注度,但熱度尚不及DeepSeek。
根據TechCrunch的報道,Hugging Face的產品負責人稱Manus為“我用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AI工具”;AI政策研究員Dean Ball則將其描述為“最先進的AI計算機”。據悉,Manus的官方Discord伺服器在短短幾天內便突破13.8萬名成員,而在閒魚上,Manus的邀請碼甚至被炒至數千美元。
然而,這場熱潮是否真正名副其實,仍有待考證。
Manus並非完全從零開發,而是結合了現有的AI模型,並進行了深度微調。其中包括Anthropic的Claude和阿里巴巴的Qwen,能夠執行如撰寫研究報告、分析財務資料等任務。然而,Manus背後的中國公司「蝴蝶效應」在官網上展示了該平臺的諸多“驚人”應用案例,從購買房地產到開發影片遊戲,顯得頗為誇張。
在X平臺的一段病毒影片中,Manus的研究負責人季逸超聲稱,Manus優於OpenAI的Deep Research和Operator等AI代理工具。季逸超表示,Manus在通用AI助手基準測試GAIA中表現出色,能夠勝任如網頁瀏覽、軟體操作等多種任務。他在影片中強調,Manus不僅僅是另一個聊天機器人或工作流工具,而是一個能夠彌合構思與執行之間鴻溝的完全自主代理,團隊將其視為人機協作的下一代正規化。
批評:頻繁遇到錯誤資訊和死迴圈
然而,一些早期使用者的反饋卻並不樂觀。AI初創公司Pleias聯合創始人Alexander Doria在X上表示,他在測試Manus時頻繁遇到錯誤資訊和死迴圈。其他使用者也指出,Manus在處理事實性問題時容易出錯,且常常未能標註引用來源,甚至遺漏一些簡單的網路資訊。例如,有使用者評論稱,Deep Research在15分鐘內順利完成了任務,而Manus在第18步時失敗,耗時超過50分鐘。雖然前期表現不錯,但二次運行同一提示卻令人沮喪,耗時過長。
作者本人也分享了不甚理想的使用體驗。當他嘗試讓Manus點一份炸雞三明治時,平臺在十分鐘後崩潰。第二次雖然找到了符合要求的選單項,但卻無法完成下單或提供結賬連結。

同樣,當作者要求Manus訂一張從紐約到日本的機票時,儘管給出了明確的指令,例如“尋找商務艙、優先考慮價格與日期靈活性”,Manus最多也只是提供了幾個航空公司和搜尋引擎的連結,且部分連結已失效。

在嘗試讓Manus預訂附近餐廳的座位時,平臺依然未能完成任務。最後,作者還嘗試讓平臺開發一款以《火影忍者》為靈感的格鬥遊戲,但Manus在半小時後出錯中斷。
讚美:擅長研究報告生成,但規模不經濟,越大越虧
不過,Manus也不乏讚美之聲。有使用者稱,Manus讓他感受到了AGI時刻。而Manus在網際網路研究和報告生成方面的能力令人驚歎,且能夠在後臺自動執行指令碼,執行多種任務,表現頗為出色。
使用者對成本問題也提出了關切。目前市場上,ChatGPT Pro和Operator的月費定價為200美元,Manus AI商業化後的月費可能需要1000美元,即使這樣,公司也不一定可以盈利。
從技術層面來看,不同服務模式的Token消耗存在顯著差異:一次ChatBot對話的Token消耗約為1k,一次AI Search的Token消耗約為10k,而一次Deep Research的Token消耗則高達100k。值得注意的是,Manus AI的任務消耗更為驚人,每次任務的Token消耗可能達到1000k量級。根據行業估算,Manus每次任務的成本可能接近2美元。
從商業運營的角度來看,如果Manus AI擁有1萬名使用者,且每位使用者每天執行2次任務,那麼僅算力成本一項,每日支出就高達4萬美元,一個月就是120萬美元。這種成本結構呈現出明顯的規模不經濟特徵:隨著使用者規模的擴大,運營成本呈指數級增長,這可能導致產品在獲得市場成功的同時,反而面臨嚴重的財務壓力,甚至陷入"越成功越虧損"的困境。
與此同時,大廠正在虎視眈眈。據說某家大廠的同類產品即將上線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和龐大的使用者基礎,大廠的入局可能會迅速改變市場格局。
回應與進展
針對外界質疑,Manus的發言人向TechCrunch回應稱,作為一個小團隊,他們專注於持續改進Manus,致力於打造真正能夠幫助使用者解決問題的AI代理。當前的封閉測試主要是為了壓力測試系統各部分並識別問題,團隊非常感謝使用者提供的寶貴反饋。
儘管技術表現尚未成熟,Manus為何仍然走紅?這背後有多方面因素。
一方面,限量的邀請碼製造了“稀缺效應”,提升了市場的關注度。另一方面,中國媒體迅速將Manus包裝為AI領域的“新突破”,甚至稱其為“國產之光”。與此同時,社交平臺上的AI博主和意見領袖也在助推熱度,儘管部分宣傳內容並不準確。例如,某段廣泛傳播的影片展示了一款桌面程式在多個智慧手機App中自動執行操作。季逸超後來澄清,該影片並非Manus的官方演示。
考慮到Manus仍處於早期訪問階段,「蝴蝶效應」表示正努力擴充套件算力並修復使用者反饋的問題。然而,從目前的表現來看,Manus更像是一場“概念先行、技術滯後”的產品熱潮。儘管其在研究報告生成等方面展現出一定潛力,但要真正兌現“通用AI agent”的承諾,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

[1] https://techcrunch.com/2025/03/09/manus-probably-isnt-chinas-second-deepseek-moment/

歡迎掃碼加群參與討論
———END——–
極思 TopMinds 相信認知能夠跨越階層,
致力於為年輕人提供高質量的科技、資本和商業內容。
極思 TopMinds,新型科創產業服務平臺,以科技、人才、資本為核心,透過內容出版、資料支援、產業諮詢、科技轉化等業務,為科技人才創業專案提供孵化及加速賦能服務,助力國家科技興國計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