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反內捲動真格了,淘汰“落後銀行產能”也有必要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上上下下正在推動一個轟轟烈烈的淘汰落後產能行動。
1
前幾天國家重磅經濟會議已經明確強調了一點:
要聚焦重點難點,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等。
另外在6月29日,《人民日報》也在頭版發表文章《在破除“內卷式”競爭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這些重磅訊息出臺之後,最近幾天很多行業已經開始悄悄反內卷。
比如從7月1日開始,國內頭部一些光伏玻璃企業已經達成協議,主動減產30%。
另外據說包括唐山在內的一些地方鋼鐵行業未來也會做出減產行動。
這說明反內卷真的已經開始了。
雖然目前反內卷主要針對的是當前的一些實體行業,比如光伏,鋼鐵,汽車等等。
但如果這些實體行業興起反內卷熱潮了,對銀行估計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對此各大銀行有必要積極準備對策,而且必須高度重視。
國家發出這樣強烈的訊號,這說明國家反內卷的決心是非常強的,這回真的要動真格了。
畢竟內卷給整個經濟生態帶來的破壞性太大了。
它不僅導致整個行業利潤不斷被壓縮,最關鍵的是這種內卷會層層傳導,導致整個產業鏈都受到波及。
結果是很多企業利潤都比較少,結款週期比較長,為了應對這種困境,很多企業都有可能偷工減料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然後就出現了假冒偽劣橫行的現象。
還有一些企業為了生存主動降薪裁員,結果導致大家的收入降低。
收入降低之後,大家的購買力下降了,消費端又受到影響,結果這種消費不振又會影響生產端的供應,導致供求關係進一步失衡,從而形成一個惡性迴圈。
對於這種惡性迴圈,現在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進行隔斷,讓整個經濟生態重新迴歸到良性迴圈當中。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相信整個社會都會興起一輪反內卷熱潮的,銀行反內卷估計也會到來。
2
雖然在反內卷的各種政策和會議當中,銀行沒有被點名,但如果未來要淘汰落後產能,那對應的一些落後的銀行也會被淘汰掉,這是反內卷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在銀行業,內卷已經形成了一種共識。
央行在去年的檔案當中已經明確得到,當前銀行競爭很激烈,內卷很嚴重。
而且銀行的員工從上到下都可以明顯感受到這種內卷給行業帶來了很大的破壞,整個銀行業的利潤不斷被壓縮,大家的日子也越來越難過。
雖然這種內卷短期內可能會給實體經濟帶來一定的好處,比如信貸利率降低了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但從長遠來看,銀行無序的競爭對實體經濟未必見得是一件好事。
現在有一些銀行為了搶客戶往往忽略了對客戶質量的把控,大家都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拼命的搞任務,結果導致一些風險客戶也可以從銀行正常獲取信貸。
這種潛在的風險是比較大的,如果未來發出去的信貸無法正常收回來,銀行的不良就有可能提升。
一旦銀行的不良率提升了,我估計銀行的信貸政策肯定會收緊,到時連正常的客戶也有可能受到波及。
所以從長遠來看,銀行這種內卷並不是個好事情,在這種背景之下,適當的淘汰一些落後銀行還是很有必要的。
3
那什麼是“落後銀行”呢?
我覺得應該滿足幾個條件。
第1個是不良率相對較高。
最近兩年很多中小銀行的不良率都有抬頭的趨勢,尤其是農商行和村鎮銀行的不良率都是偏高的,個別銀行不良率可以達到3%甚至5%以上。
第2個是盈利能力較弱。
以前因為經濟高速發展的紅利,不論是大銀行還是小銀行,日子過得都相當滋潤。
但這兩年銀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銀行業的競爭前所未有,尤其是在大銀行業務下沉的背景之下,很多中小銀行都面臨業績增長放緩甚至下降的壓力。
結果我們看到有不少小銀行的盈利能力越來越弱,甚至有一些小銀行都可能出現虧損。
虧損對於其他實體經濟來說倒是沒有什麼,但是對銀行來說虧損這是非常忌諱的。
第3個是管理混亂。
按理來說,銀行是特殊的行業,監管非常嚴,銀行的內部管理應該非常科學和完善。
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我國很多小銀行,特別是農商行的股權結構都非常複雜,內部管理也比較混亂。
甚至有個別銀行被股東架空,淪為股東的提款機。
這種混亂的管理不僅導致銀行的業績可能隨時面臨不確定風險,也有可能給存款客戶帶來潛在的風險。
如果一個銀行同時滿足以上這三個條件,那我認為就應該被定義為“落後銀行”,那就應該像實體企業一樣進行淘汰。
而且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兩年實際上監管部門也在做這樣一件事情。
過去兩年時間,我國有超過200家銀行消失。
2025年至今已經有超過56家銀行獲批解散,這其實也是淘汰銀行內部“落後產能”的一種做法。
透過淘汰那些規模小,網點少,管理混亂,盈利能力較差而且不良率高的銀行,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緩解銀行業內卷的局面。
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有效保障政策利率傳導順暢,讓銀行真正為實體經濟服務。
同時也可以防止銀行盈利能力過快下降,確保銀行自身的利潤空間和抗風險能力,同時也可以減少銀行的內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