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項倡議昨日起生效,銀行息差壓力緩解,非銀同業存款走下“利率高地”

日報
專欄
熱點
國際
活動
也是一種透過行業自律層面的"抱團取暖":大家都別捲了。(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文|愉見財經 · 夏心愉 <<<<
利率市場又有新動作。近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工作會議召開,審議通過了兩項自律倡議,分別是《關於最佳化非銀同業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議》與《關於在存款服務協議中引入"利率調整兜底條款"的倡議》,均自2024年12月1日起生效,主要涉及非銀同業存款與對公存款,備受關注。
所以,看吧,在個人存款利率一降再降後,利率下降的風終於吹到了同業和對公客戶上。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本次兩項新倡議的出爐,也是一種透過行業自律層面的"抱團取暖"–大家都別捲了,一起緩解緩解息差壓力。
在講這兩項倡議的影響前,先給大家插播一下這個"自律機制"成立的背景。
利率自律機制於2013年央行指導成立,是由銀行業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組成的市場定價自律和協調機制,主要是對金融機構自主確定的貨幣市場、信貸市場等金融市場利率進行自律管理,旨在維護市場正當競爭秩序,促進市場規範健康發展。
自成立以來,截至2024年10月,利率自律機制共有1877名成員,其中,15傢俱有系統重要性的銀行是利率自律機制核心成員。
總而言之,這段插播是想表達,利率自律機制雖然是以"自律倡議"的方式開展,但對行業"齊步走"還是有頗具影響力的。
接下來,大家的共識在於,隨著新倡議的釋出,將有助於打通"堵點",疏通利率政策傳導。再說了,讓銀行們息差壓力小一點,其實也能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嘛。
下面具體來看兩項協議有哪些影響。
倡議一:將非銀同業存款利率納入自律管理
該倡議明確要將非銀同業存款利率納入自律管理。所謂"非銀同業存款",主要是指銀行吸收的非銀金融機構(含非法人產品)的同業存款。通俗來說,即其它金融機構存在銀行的錢,包括金融基礎設施機構、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財務公司以及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
這一針見血的。因為,非銀同業存款可是"利率高地"啊,這裡面還藏匿著一些"套利空間"。
特別是近年來在利率市場化的持續推進中,存款利率不斷下降,相比之下,非銀同業存款的利率則降不動。
據媒體引用權威專家的訊息表示,當前,非銀同業活期存款已顯著偏離合理水平,未能體現政策利率傳導。非銀同業存款利率市場化程度不足,不跟隨央行政策利率變動,滋生出套利空間。
資料來說話:2022年至2024年第三季度,央行政策利率從2.2%降至1.5%,而同業活期存款利率基本不隨央行政策利率變化,始終維持在1.75%左右的水平。
悄悄說一嘴,1.75%其實很溫和了,據"愉見財經"所知,有的財務公司、理財子什麼的,在某些銀行的同業活期存款利率,注意,活期哦,有時候都可以做到3%。
什麼是套利?再悄悄說第二嘴,部分"精明"的存款就可以繞道基金、理財,或財務公司存入同業,變成同業存款,那豈不是就一下子賺到超過100個基點的利差?
銀行也是沒辦法,畢竟,非銀機構資金體量大,議價能力強,銀行為滿足內部考核規模要求或流動性指標需要,不惜"高息買存款",增加了銀行息差壓力。
專家表示,近年來,銀行存款利率持續下行,但同業活期存款利率降不動,吸引部分存款繞道基金、理財存入同業,推高整體負債成本。
所以你看,倡議猶如及時雨–要將非銀同業活期存款利率納入自律管理,並明確金融基礎設施機構的同業活期存款主要體現支付結算屬性,應參考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合理確定利率水平;除金融基礎設施機構外的其他非銀同業活期存款應參考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合理確定利率水平。
要說啊,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也就1.5%。
可以預計,倡議實施後,將有助於壓降同業存款與一般性存款之間的套利空間,減少銀行高息存款行為,緩解息差收窄壓力,更有效調節資金供求和資源配置,提升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同時,利好銀行股估值,提振投資者信心。
華源證券固收分析師廖志明進一步分析稱,預計倡議實施後,同業活期存款利率將全面降至1.5%及以下,且未來跟隨人民銀行7天逆回購利率變動。規範後,銀行業利息支出每年將減少300億元以上。
倡議二:在存款服務協議中引入"利率調整兜底條款"
除了約束"同業存款"外,另外一則倡議則瞄準了"對公存款"。
《關於在存款服務協議中引入"利率調整兜底條款"的自律倡議》要求,銀行應在同客戶簽署的存款服務協議中加入"利率調整兜底條款",以進一步暢通利率傳導,強化利率風險管理。
兜個啥底?就是說,協議存續期間,銀行要是調整了存款掛牌利率或存款利率內部授權上限,能及時體現在按協議發生的實際存款業務中。
通常而言,對公客戶在與銀行簽訂存款合同前,一般會先簽訂關於框架性服務內容的協議,其中就包含利率、時間等多個存款關鍵要素,並約定客戶可在協議期內任意時間辦理協定存款、定期存款等業務,並提前鎖定未來一定時間的利率。
啥意思呢?比如啊,現在是處於降息通道的呀,銀行多次下調了存款利率。但實踐中,銀行之間卷啊,有的客戶議價能力也強啊,有些銀行就和對公客戶簽訂了"期限較長"的存款服務協議,像三年、五年之類,相當於把高價存款利率鎖死,後面降息就影響不到他了。
市場利率往往是變化的,這一約定就在無形中加大了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也造成利率政策傳導受到影響。
所以,這種鎖法,倡議說,不妥。咱得隨行就市降降利率。倡議提出後,客戶同銀行簽訂的存款服務協議中,需加入"利率調整兜底條款"。當市場存款利率調整後,客戶和銀行可協商確定存款利率水平。
當銀行下調存款利率時,客戶可以選擇接受調整後的存款利率或提前終止協議;當然反過來,當銀行上調存款利率時,銀行也可以選擇接受調整後的利率或提前終止協議。
《倡議》還指出,若協議涉及的存款品種為單位活期存款或協定存款的,計息期間遇利率調整應分段計息,自相應調整生效當日起,按不超過最新允許範圍上限的利率分段計息。
在業內人士看來,"利率調整兜底條款"的引入將使各方獲益。
  • 一來,對銀行而言,有助於管理自身利率風險,降低負債成本,穩定淨息差,保障持續穩健經營;
  • 二來,對客戶而言,可以促使其將閒置資金投入生產經營,聚焦主責主業,避免資金在金融體系內沉澱空轉;
  • 三來,從宏觀調控的角度看,有助於規範市場競爭秩序,疏通利率傳導的堵點,讓市場化的利率"形得成""調得了",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還值得一提的是,為避免增加銀行年末流動性壓力,利率自律機制對最佳化非銀同業存款利率自律管理設定了一個月的緩衝期,即自2025年第一季度起同業活期存款利率自律管理正式納入央行宏觀審慎評估(MPA)考核。目前各家機構都在做相應的調整和應對。
實際上,不管是同業存款倡議的提出,還是對公存款倡議的明確,從初衷上來看,都體現了監管對維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可持續性的態度和精細化管理。透過規範金融機構對存款端不同品類的定價行為,穩定銀行負債端成本,並傳導至貸款端,進而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援力度,促進金融資源高效配置。
接下來的,就看各家銀行怎麼落實了,"愉見財經"將持續關注。
REVIEW
推薦閱讀

在看”點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