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一:所有自媒體的人永遠都繞不過的一個詞,就是流量。比如說沒有達到您預期,您當時心態會怎樣?
董超:我一個星期大概有三天左右的時間,點燈熬油地寫到後半夜,然後就只有這麼幾個播放量,你說我能平衡嗎?給你你平衡不?
自媒體的人群我們把它分成兩類,一類人是以此為工具,另一類人是以此為業。以此為工具的,有什麼流量焦慮?就是拿它當工具,碎片化地看。
比如看美女跳舞,自己吃不飽還給人打賞,做榜一大哥;看肌肉男,自己穿著絲襪還拉絲,還給人送法拉利(打賞),大把這樣的。
它其實就是變相地完成了一種“奶頭樂”的功能。不僅我看它不焦慮,反而把我自己的那些凡塵瑣事都忘了。就在碎片化刷的時候,賞心悅目,養眼養心,老子就願意花錢。
而以此為業的就不一樣了。誰要說自媒體人沒有流量焦慮,那絕對是扯淡,我告訴你,一定是裝的,一定會都有焦慮,這是個定性的問題。
有了焦慮之後,怎麼來把握平衡呢?總不能真的氣大傷身,還是要理性看待這種焦慮。比如我們的內容影片有的跑得真不理想,我們也會幾個人在一起碰頭討論,為什麼這個資料表現得這麼差,從技術上做一些分析,這種覆盤是一定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