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14歲男孩廁所血戰霸凌者,1V15成功反殺,被封“當代戰神”,我卻笑不出來

作者:小樹媽媽
來源:小樹媽媽(ID:tree2050)

姐妹們有沒有感覺,這幾年校園霸凌的新聞越來越多了?
這不是錯覺。
我看過華中師範大學的一組調研,覆蓋全國6個省份、1萬多名中小學生,結果顯示:校園欺凌的發生率為32.4%
換句話說,平均每34個孩子,就有一個可能遭遇霸凌。
這幾年霸凌的案子,也是一個比一個惡劣,看得人窩火。
不過前段時間,我看到湖南一個孩子反擊霸凌者的案子,還真是挺典型。
這孩子叫小江,當時14歲讀初二,因在春遊時與同班某女同學聊天,同級鄰班同學胡某認為他招惹其女朋友,要求小江買菸賠禮道歉,否則就打他。
之後小江給胡某買了一包香菸,但胡某嫌煙不好不要,產生毆打他的意圖。
再之後小江不止一次在廁所遭到踢打霸凌。
某次午飯後,胡某為首的幾個人,又逼迫小江去廁所,糾集了15個人要圍毆小江。
小江被打倒後,用身上的小摺疊刀自衛,最終造成霸凌者2人重傷,1人輕傷。
小江的案子法院最後判定他是正當防衛,不需要承擔責任。
這件事在網上熱度不小,很多人說他是戰神,膜拜他。
但是我看到的卻是霸凌的隱蔽性和普遍性。
因為跟某個女同學多說了幾句話,小江就遭到了這樣的對待。他沒有求助老師,也沒有求助父母。一個人買菸賠罪,默默忍受霸凌。
而全國這麼多學校裡,究竟藏著多少個小江呢?
不是人人都能像小江一樣反抗成功,得到公正的判決。
那這些被欺負的孩子,會面臨什麼呢?他們會不會向父母老師求助?他們怎樣度過漫長的校園生活?
前兩天,我就刷到大冰直播間,一個被霸凌的初二男孩來求助。
明明是他被同學打到鎖骨骨折,嚴重到需要動手術的程度。
結果對方不僅不道歉,還倒打一耙說他在賣慘、坑錢,還試圖帶動其他同學來孤立他。
男孩無助又委屈的問大冰:我該怎麼辦?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很多。
最近我在讀陳瑜老師的《少年厭學》,書中12個孩子的訪談,好幾個都因霸凌而厭學、棄學。他們承受著打罵、孤立、造謠……卻鮮少有人願意,或敢於向父母求助。
從小學到大學,沒有孩子能完全免疫霸凌的威脅。我們無法根除所有惡意,但及時的回應和堅定的支援,能築起一道護城河,最大限度保護孩子。
關鍵在於:孩子被欺負後,是否願意向我們求助?
《少年厭學》中孩子們的親述,撕開了那些沉默背後的真相
01
因為霸凌者的囂張
全書中我印象最深,也最心疼的,就是這個叫“娟”的女孩。
她被一群混社會的女生攔下,說她罵人,打了她四五十個耳光,過程還被拍下來發到了網上。
她不是沒想過求助,但一動這個念頭,就會想起那群人的警告:
“我勸你不要報警,也不要跟老師講。出事了,我們大不了就是被抓過去罰點錢,你自己想清楚。”
孩子對霸凌者有一種天然的畏懼。
這讓娟不敢開口,唯一能做的就是逃避。
這件事後,她一個多月沒去上學。
後來老師打電話得知情況,也只是安慰她說:“給你時間調整狀態。”
沒人告訴她:那群人會被處理嗎?她以後還能安心上學嗎?
結果復學不久,有天放學路上,她又被扇了三個耳光。
我們都以為孩子遇到困難會主動說,但事實是,孩子也會權衡利弊。
娟很清楚,總有些角落,父母和老師看不到。
自己反抗,可能會換來更猛烈的報復;
而老師的回應模糊,一句“給你時間調整”,無異於告訴孩子:“我們也幫不了你。”
不是孩子不想求助,而是她們知道:說了,也不過如此。
當施暴者無需承擔後果,沉默就成了最安全的選擇。
02
因為傾訴會讓煩惱加倍
很多人會說:哪怕有顧慮,孩子跟父母吐吐苦水也好呀?
網上有句話解釋得現實:“和父母傾訴煩惱,只會讓煩惱加倍。”
另一個被霸凌的女孩,“路過人間”就是這樣。
她有學習障礙,成績一直不好,因此被同學嘲笑、孤立、行為欺凌。
同學會搶走她的低分考卷,在全班傳閱;
還會往她的課桌裡塞飲料瓶、鼻涕紙,用雷射筆照她……
她向父母求助過,但只被當作孩子間的小打小鬧。
母親的建議是:“躲遠點,找老師反映。” 
父親還反過來指責她:“為什麼他們就欺負你?你是不是該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雖然孩子被欺負時,大多數父母已經不會這麼說話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還有一部分人,在孩子有困難時,不想一起解決問題,反而把孩子當成那個問題去解決。
還有一些父母,他們第一反應是教孩子如何“反擊”
可是,當孩子滿心委屈地開口時,他真正需要的,不是方法,而是一個能接住他情緒的人。
我和你站在一起你要打回去更重要。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這世界上,有喜歡你的人,就有不喜歡你的人。
有人欺負你,不是因為你有什麼錯,而是他內心的陰暗和狹隘暴露了。
不管怎樣,爸爸媽媽始終都會站在你這邊,做你最堅實的靠山。我們總希望孩子堅強,卻忘了:真正的堅強,從來不是硬扛出來的,而是在理解和支援中慢慢建立起來的。
03
有些父母的介入
可能讓事情更糟
孩子不說,是因為得不到心理支撐;
有的孩子不說,是因為覺得求助父母也解決不了問題。
娟和“路過人間”這兩個女孩的經歷,說明了這一點。
娟是單親家庭,和妹妹由父親帶大。
她不敢告訴父親實情,因為她覺得:以父親的暴脾氣,容易為了自己出頭向施暴者動手,這樣只會家裡更糟。
而路過人間經歷過一次嚴重欺凌後,父母找到學校理論,結果以老師口頭警告幾句同學而告終。
但這之後,原本明面上的欺負,變成了更隱蔽的孤立和謠言。
同學開始躲著她,背後傳她“有病”,還說:“小心惹了她,她爸媽又來找你。”
一個沒敢說,一個說了卻更糟。
她們的選擇不同,但背後的判斷是一致的:
父母愛我,但也確實給不了我真正需要的幫助。
這不是孩子的脆弱,也不是父母的錯,而是我們都忽略了:
對抗霸凌,光有替孩子出頭的決心是不夠的。
它更需要父母冷靜判斷、理性應對,用理智代替衝動。
最起碼,孩子要從我們身上感受到一種“大人能搞定”的安全感。
這樣,孩子才敢開口,能開口。
04
孩子不說,我們還能做什麼?
當然,一個孩子被欺負時選擇沉默,還有很多理由。
可能他不善表達,可能他怕被同學說“告狀精”……
與其等孩子先開口,不如我們先“看見”和回應。
識別孩子是否被霸凌
通常情況下,一個孩子被霸凌時,身上會發出這些求救訊號:
l孩子身上出現不明傷痕,說是“不小心”,卻反覆發生;
l突然不願上學,找各種理由拖延或逃避;
l情緒起伏大,經常悶悶不樂、煩躁不安
l抱怨同學關係,甚至流露沒人喜歡我的意思;
l衣物、文具頻繁損壞或丟失;
l出現失眠、噩夢、焦慮,甚至自傷行為;
l突然要很多零花錢,又說不清用途。
這些可能都是孩子在說:“我需要幫助,但還沒準備好說出來。”
教孩子如何面對惡意
正如沈奕斐教授所說:
“孩子遲早會離開父母,會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所以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要教孩子處理和解決問題。”
就像咱們開頭提到的那個,找大冰求助的那個初二男孩。
雖然父親已經在跟校方交涉,但今後怎麼和同學相處,只能孩子自己來面對。
大冰給男孩的建議,就很實用,也很有啟發性:
“你可以先從關係比較好的幾個同學入手,見面也好,打電話也好,一塊吃個零食也好,告訴他們你的真實經歷,讓他們知道你不是那樣的人。”
這其實是一種很現實的應對方式:
當孩子被孤立時,與其盯著那個傷害他的人,不如先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讓自己這個陣營強大起來。

被孤立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人待著卻不知道怎麼走出去。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面對惡意,既不需要委屈自己,也不一定以暴制暴。
當然,如果面對真正的暴力,適當的反擊也是必要的。
如果對方是一個人,“打回去”可以避免事態升級;
如果對方有武器或者人多,該跑就要跑,該退讓就要退讓。
這不是慫,而是一種生存智慧。
父母該出手時就出手
透過這些年觀察,我覺得有幾點,是父母替孩子出頭時,特別需要注意的:
1、保留證據很重要:
包括就診賬單、傷痕照片、錄音錄影、心理諮詢記錄等,這些都是後續維權的基礎;
2、與學校溝通要有分寸:
先和老師溝通,表達合作意願,同時明確態度:我們不挑事,但也絕不縱容欺凌
3、依法依規推進處理:
在協商無果的情況下,可以要求對方賠償損失;若仍不配合,果斷報警,走行政處罰或民事訴訟程式;
4、留下書面記錄,防止反覆:
一旦報警,記得索要公安機關的回執或行政案底記錄,必要時還可請學校出具書面保證。

這些做法不是小題大做,而是讓孩子明白:
你不是一個人,爸爸媽媽會用成年人的方式,為你爭取應有的尊重。
作為父母,我們無法守護孩子一生,唯一能做的,是教會他們面對世界的勇氣與能力。
願我們的孩子,既能溫柔待人,也有鋒芒護身。
作者:小樹媽媽,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樹媽媽(ID:tree2050),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今日推薦
《青少年心理報》2025全年訂閱
情緒 社交 學習
8-15歲孩子的成長心理書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milan-212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