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工產業將加速改變全球地緣政治格局

作者算不上軍迷,僅在此前寫作晶片戰爭及其應對(下)——美國半導體政策的不同視角時,通讀過美國國防科學委員會過往四十餘年已解密的報告(DSB Reports),海內外通讀過這些資料的人可能不多。
閱讀這些資料時,作者最大的感受是,美國國防系統自1970年代開始,就非常清晰地瞭解資訊科技(無論軟體還是硬體)對現代軍備和現代軍事的影響。作者曾經介紹過,全球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ENIAC,就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為美國軍方設計建造的,主要用於彈道計算;在1960年代的時候,TI與快捷半導體的主要客戶就是美國軍方,積體電路最初主要用於“民兵”系列陸基彈道導彈(晶片戰爭及其應對(上))。美國的空天軍事優勢,長期與半導體行業緊密捆綁。因此,在1980年代美國半導體產業被日本超越後,IBM、Intel、NSC等矽谷半導體巨頭,不惜集體遊說美國軍方,與日本展開半導體貿易戰。既是迫於美國駐軍的壓力,也是因為市場抉擇的失誤,日本半導體產業逐漸衰落,美國半導體產業復興,順利進入到PC階段。
除半導體硬體外,高頻寬/高速網路、大容量儲存、超算、資料壓縮、用於密碼的量子物理技術、感測系統、奈米技術、高能量密度燃料、生化技術、超視距目標識別系統、電子干擾系統乃至空天衛星系統等,都是發展現代武器裝備所必需的。可以想見,這也是為什麼,全球只有極少數上述技術走在前列的國家,能夠真正實現軍備的現代化。
正如DSB在其著名的1986年報告中首次承認,美國國防系統對商用半導體市場存在高度依賴,這是因為,到1980年代後期,美國半導體市場的90%由商用市場構成,軍工市場僅佔10%;而在1960年代的時候,美國半導體市場的70%是軍工市場。美國國防系統對“軍民市場”的關係認知,就形成於1986年的這份DSB Report。
這說明,如果一個國家的民用科技研發和生產能力越發達,且這個國家在國防領域具有自主性,那它的軍工實力就很難不發達
但在二戰後,全球軍工市場的特點是,武器裝備主要用於威懾和防禦,真正用於實戰的機會並不多。美國多次直接參與戰爭,或支援代理人戰爭,使美製裝備有足夠的展示機會,軍工複合體盆滿缽滿,代價當然也是血淋淋的。
儘管中國大陸的軍工裝備在資料上越來越出彩,在軍事專業領域也逐漸產生足夠的影響力,但由於自身在對外軍事方面的剋制傳統,基本沒有機會出現實戰使用的情況,這就使得影響力一直難以出圈。
此次印巴空戰,巴基斯坦以殲10C為主力戰機,擊落印度採購的法國陣風戰機,是中國大陸軍工裝備第一次真正出圈。也讓普通人瞭解到,原來現代空戰已經不是傳統的視距範圍內的戰機對戰,《壯志凌雲》的時代已成過往。巴基斯坦在空戰上取得的勝利,是中國大陸超視距綜合作戰系統的勝利。預警機+戰機+空空導彈系統,將超視距作戰距離提升到500公里範圍。預警機為中樞的綜合空戰系統,才是現代空戰的基礎。這就使得單純依靠購置多一些歐美俄較先進的戰機,已經完全無法適應真實的空戰。從公開資訊來看,印度並非沒有采購預警機,只是印度採購的是俄製預警機,與法國陣風戰機並不相容。
全球能夠自研製造預警機的國家並不多,歐美預警機主要是透過民用飛機進行改裝,配備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例如,美國的E-7A預警機是基於波音737平臺,西班牙的C295預警機是基於空客平臺,瑞典的薩博“全球眼”預警機是基於龐巴迪Global 6000平臺。而俄國的A50系統預警機,則是基於伊爾-76平臺。相比較而言,俄國預警機系統在關鍵部件(如雷達元件)上高度依賴進口,現役預警機數量僅不到6架,雷達技術也落後其他國家。
所以,能夠真正製造超視距綜合空戰系統的國家是屈指可數的,在中美歐三個主要玩家中,中國大陸的價格優勢極其明顯。從公開查詢資料來看,中國大陸出口的預警機價格僅為歐洲出口預警機價格的40%-70%,出口戰機價格僅為歐洲戰機的1/3,綜合價格優勢十分明顯,當然比美國綜合價格就低得更多。俄國由於預警機落後,在未來整個戰機市場競爭中將逐漸處於劣勢。
印巴空戰是多年來“並不算最先進”的空戰系統的罕見較量。它將徹底改寫未來空天軍備格局,並由此帶來一系列影響,包括但不限於:
1、單純的戰機進口需求將被超視距綜合作戰系統進口需求所取代。
2、戰機進口的價格競爭,最終取決於綜合作戰系統的價格競爭而非單獨的戰機價格競爭。
3、預警機+戰機+導彈系統的相容性、產能和價格,將決定超視距綜合作戰系統的真實需求。
4、中國大陸的超視距綜合作戰系統目前處於“高質低價”時期,這將直接衝擊歐美俄的戰機出口市場,正如在半導體產業競爭中看到的,來自中端產品的強力競爭,將對高階產品的研發現金流造成衝擊。從軍備研發製造視角,這實際會對軍工出口國的國防預算(背後是財政系統)造成直接影響。
5、全球絕大多數國家並沒有自研製造戰機的實力,遑論綜合作戰系統。曾經,所有國家需要在歐美製和俄製之間選邊,軍備的選邊大機率就是外交的選邊。如果不想選邊,就像印度那樣,這個國家買一點,那個國家買一點,自以為很厲害,形成了“全球化的軍備系統”,實際則是冷暖自知。未來,基於相容性前提的綜合作戰系統才是面對戰爭現實首要考慮的,那是否選邊中國大陸,也就成了一個必須深思熟慮的問題。
最後想講的是,作者曾經兩次前往巴基斯坦,去過作為首都的伊斯蘭堡和附近的拉瓦爾品第,也到過玄奘大師曾經西遊求學過的塔克西拉。
伊斯蘭堡上學的兒童
坐在石階上的大叔用中文講“中巴友誼萬歲”
費薩爾清真寺中的兒童
塔克西拉的佛教遺蹟
無論印度還是巴基斯坦,絕大多數城市,至今都還沒有自來水系統,電力中斷也是十分常見的。即便是今天身在中國大陸農村的民眾,也很難想象那種生活狀態。很多國家和地區需要發展的是經濟,需要去不斷增強民眾的福祉,而不是任由極端主義和投機政客拱火,最終葬送和平。
中國大陸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這也是二戰後,人類世界首次在歐美和俄國之外,有了新的選擇。
以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