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但二戰時期的德軍絕對是一支充滿傳奇的隊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戰鬥力超群……
德國空軍,更是傳奇中的傳奇。按照各國空軍的標準,能夠在空戰中擊落五架戰機的飛行員就可以被授予王牌飛行員的稱號。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空軍戰績超過百架的飛行員大有人在,甚至有擊落數量高達352架的超級王牌埃裡希·哈特曼。作為對手的聯合國家陣營,戰績最高的蘇聯飛行員伊萬·闊日杜布的戰績也僅僅是82架。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這支傳奇的空軍是在一戰後德國在種種限制下,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打造出來的!其傳奇色彩,在人類戰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支隊伍的傳說,開始於一戰德國戰敗的1919年。這一年的《凡爾賽和約》對德國軍事力量進行了嚴格的限制。陸軍只能保留10萬人,大量源自普魯士公國時代,有著赫赫戰功的作戰單位被解散,一些經驗豐富、年富力強的職業軍人流離失所。
曾經世界第二的德國海軍,只被允許擁有少量輕型艦艇!大型軍艦一路被押送到英國的斯卡帕灣,等待戰勝國的處理,其中不乏經歷過日德蘭海戰的傳奇戰艦。這些大傢伙的命運,最後隨著一聲“彩虹”化作海底的殘骸。

初露頭角的空軍更是直接解散,大部分戰機被拆毀。一戰中誕生過著名的紅男爵的德意志戰機部隊徹底瓦解,一大批王牌飛行員就此失業,其中就有未來的納粹德國二號人物赫爾曼·戈林。
和陸軍、海軍一樣,協約國對德國航空部隊的限制也進行了嚴格限制,不允許德國擁有、研製和生產軍用飛機,更不允許組建空軍。整個德國只能保留140架飛機和169臺航空發動機,整個國家的航空活動都受到的監控。之後的兩年中,德國沒有生產哪怕一架飛機。直到1922年,協約國才允許製造民用飛機。但是飛機的效能受到嚴格限制,時速不得超過168km/h,升限不得超過3900米,載重量不得高於590公斤,航程不得超過300千米……
一句話,德國人的飛行器不能對英法兩國,尤其是英國構成威脅。但是,他們忽略了德國的智慧與遠見。主持一戰後德國軍事力量重建的馮·塞克特將軍十分看重航空力量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所以,他在主持裁軍的時候,將180名有航空經驗的軍官保留在軍隊中,在總參謀部下成立特別航空處,從事空戰理論的研究。

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理論研究對軍隊的發展、裝備的研究方向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二戰後英國航空製造業的崩潰,除了帝國崩潰帶來的財政問題外,自身空軍理論出現問題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發展理論的同時,航空部隊的建設也被提上日程。重建空軍,有三個問題必須解決:飛行員的選撥與訓練、航空裝備的研製與實驗,團隊的組建與管理。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對此,塞克特將軍為首的德軍高層想到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首先是飛行員的選拔與訓練,德國人的解決方案是發展滑翔機運動和與其他國家合作。協約國對動力飛機進行了嚴格限制,但沒有對無動力飛行進行限制。這給了德國人機會!因為航空工業剛剛開始,滑翔機這種無動力飛行器與主流的軍用飛機相比,在操作方法上並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日後聲名赫赫的Bf 109戰鬥機
於是,德國人大力發展這種運動,眾多大佬為其站臺,甚至從軍費中畫出專門的款項用於支援滑翔運動的發展。前面提到的那位超級王牌哈特曼就是從滑翔機運動開始,一步步成長為優秀飛行員的。類似的模式蘇聯也存在,許多紅軍王牌飛行員是從遍佈蘇聯各地的航空俱樂部開始,接觸飛機,奔向藍天。
透過這種模式,德國篩選出一批適合的飛行員苗子開展進一步的訓練培養。為此,德國人選擇了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在國內,軍方透過運輸部門與民間企業達成協議,為軍隊飛行員的培養提供必要的偽裝。當時的德國,駕駛飛機在空中拉著廣告橫幅的飛行員,沒準就是未來的空中屠夫。
在國外,德國則同其他國家進行合作,借他國的設施培養自己的人。這其中,最重要的合作就是同為一戰後的被協約國極端敵視的蘇俄/蘇聯。早在1920年,軍方就透過外交途徑與蘇方展開秘密談判。1922年,《拉巴洛條約》的簽訂,加速了這一程序。兩國最終達成秘密軍事協定。

Fw 190戰鬥機
德國多家公司在蘇聯設廠,進行新型飛機的設計與製造。與此同時,雙方在莫斯科東南400公里的利佩茨克建立共用的航空訓練基地,技術成果由雙方共享。為此,德國方面還要每年支付200萬馬克的使用費,未來不共戴天的對手,此時卻在一起訓練,真的十分諷刺。
為了避免協約國情報部門的關注,德國方面的受訓人員以假護照入境蘇聯,以民間人員的身份進行軍事活動。數百名德國飛行員在這裡接受從基礎飛行訓練,到各種軍事任務的全套訓練,甚至可以參加蘇聯方面的演習。除了飛行人員,還有大批的空勤人員和管理人員在這裡接受必要的訓練。直到1933年,隨著元首的上臺,這種合作才得以結束。
解決了飛行員的問題,下面就是裝備的研製。和很多王牌一樣,一戰後的德國飛機設計師也是從滑翔機開始了自己的飛機設計生涯。不少飛機設計師對於單翼飛機效能優勢的認知,就是來自設計滑翔機的過程中。不過滑翔機畢竟不是正經的戰鬥機,天空還是屬於那些有發動機的飛行器。
當時另一種運動給了德國設計師發展的空間。那就是各種競速飛機的設計比賽,其中甚至包括水上飛機這種現在比較罕見的飛機型別。二戰中德國著名的ME-109(BF-109)戰鬥機的最初始版本,就是設計師梅塞斯密特1934年設計的競技運動飛機BF-108。與之類似的還有,英國佬二戰時期的驕傲——噴火戰鬥機。

Bf 109戰鬥機
不僅戰鬥機這種小型裝備用這種辦法,轟炸機、運輸機之類的大傢伙也用了這種方法。本來為航空公司設計的各種運輸機、客機,到後來都轉身變成轟炸機之類的軍用飛機。
為了獲得更多的新裝備,德國境內的各家飛機公司也在與國外進行合作。這類合作既有在國外設計、製造新型飛機,也有在國內接受外包訂單,為其他國家設計新型戰機。靠著這些合作獲得的經驗,對於德國的設計師團隊好處頗多,既鍛鍊了隊伍,也獲得了一定的收益。
有了飛行員和裝備,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基地和支援體系的建立了。依舊是老配方,用民用的外皮掩護軍用的目的。1926年,英法德意簽訂了《巴黎航空協定》,全面解除了對德國民用航空的限制。大名鼎鼎的德國漢莎航空公司,接著這股東風成立了。到1930年代初期,漢莎航空已經成為整個歐洲規模最大,裝備最好的航空公司了。

斯圖卡轟炸機
作為一家民航公司,管理一個機隊,培養一些地勤和管理人員,進而構建整個德國的航空設施,比如機場,就成理所應當的事情。
而這些在後來直接轉變用途,就成為了空軍的一部分。事實上,這些航空公司的人員構成了德國空軍的後備役人員。高管甚至搖身一變,成為空軍的高階將領。比如漢莎航空的總經理艾哈德·米爾希後來主管德國空軍的裝備發展規劃,一時風光無兩,最終官至空軍元帥。
在民用航空的包裝下,全德範圍內的機場、氣象觀測系統和通訊系統構建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一系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操作下,到了1930年代,德國空軍已經形成一隻頗具戰鬥力的隊伍,只待徹底打破封印,成就自己的威名!這一切隨著第三帝國的上臺,得以最終實現。1935年初,成為德國最高領導人的阿道夫·希特勒正式宣佈德國空軍的存在。不久,德國宣佈廢除《凡爾賽和約》,恢復普遍義務兵役制,德國戰爭已經啟動,即將帶給世界無比的震撼。

作為其中關鍵的一環,德國空軍此時最缺乏的是實戰經驗。訓練場上的模擬,不可能取代戰場搏殺帶來的效果。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給了新生的德國空軍實兵演練的機會。為了幫助西班牙法西斯分子弗朗哥,納粹德國和義大利出動了大量的人員和裝備。空軍方面先是透過空運的方式,為弗朗哥提供了大量的物資。之後,由德國空軍人員組成的禿鷹軍團正式加入西班牙戰場,為弗朗哥的國民軍提供空中掩護。
在這場戰爭中,德國飛行員磨練了作戰技能,並出現了一戰之後德國首批王牌飛行員。也是在這場戰爭中,對於平民的無差別轟炸登上舞臺。禿鷹軍團的一些傢伙業暴露不少問題,尤其是當時普遍使用的He51戰鬥機。面對蘇聯中央設計局的伊15、伊16時,效能劣勢明顯。這促使德國空軍加快了裝備更新的速度,二戰中打通關的BF-109在西班牙的天空中開始了自己的首秀,並展現出強大的效能。

He51戰鬥機
經過西班牙內戰的磨練,德國空軍的戰術體系和作戰理念得以更新。裝備也經歷了實戰的考驗,完成了升級。
到了1939年夏,德國空軍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歐洲最強空中力量。整個歐洲即將面對德國空軍鐵翼下的陰雲,戰爭即將來臨。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