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上方“美國保險”關注我們
10月1日,以軍地面部隊越境進入黎巴嫩打擊真主黨武裝分子,在黎巴嫩南部與其爆發了激烈的戰鬥。在10月2日,伊朗向以色列發射了200枚導彈,這也標誌著第六次中東戰爭已經開打。
巴以衝突的歷史由來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衝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透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
以色列宣佈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透過戰爭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透過改變其佔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鬥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鬥爭。多年的戰爭使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程序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儘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迴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衝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臺以後,由於沙龍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迴圈。
第一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戰爭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佈建國的第二天,英國宣佈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當天,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外約旦(1950年改稱約旦)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同時,阿拉伯聯盟發表宣告,宣佈對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這次戰爭史稱“巴勒斯坦戰爭”。
與以後的幾次中東戰爭不同,英美兩國出於在阿拉伯世界的長遠戰略考慮,在巴勒斯坦戰爭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邊。倒是蘇聯為爭取這個新生的國家,對以色列給予了充分的支援。當時在蘇聯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僅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軍火,而且為以色列提供專用機場、建立空中走廊,為以色列訓練空軍和傘兵部隊。戰爭進行之時,幾名駐歐美國空軍猶太裔士兵冒著軍法審判的危險,偷了3架重型轟炸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機場裝滿炸彈後,起飛轟炸開羅和大馬士革。
由於參戰的阿拉伯各國彼此之間心存疑忌、內部不和,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國王法魯克各打算盤,使得只有游擊隊實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佈停火,但零星戰鬥持續到1949年。這次戰爭後,巴勒斯坦被分為三部分: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78%,超過“分治決議”規定面積5700多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歸約旦管轄;加沙地帶歸埃及管轄。近百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成為難民。
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失敗使周圍阿拉伯國家備感恥辱,到處瀰漫著革命的氣息。1949年3月、8月和12月,敘利亞先後3次發生政變。1951年7月,約旦國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難民刺殺。阿卜杜拉國王18歲的孫子侯賽因由於子彈擊中了祖父親手別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勳章而倖免於難,於1953年繼位成為約旦雜湊姆王國國王。1952年7月,埃及軍人推翻法魯克王朝,自由軍官組織領導人納賽爾於1956年6月成為總統。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1957)
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於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戰爭爆發的背景
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境內一條國際通航運河,全長175公里,它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縮短了歐亞兩洲的航程,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運河自開通以來,一直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國派兵佔領埃及,在運河區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1936年又簽訂了英埃條約,肯定了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區的駐軍權。
巴勒斯坦正在後,埃及的民族解放運動有了較大的發展,1951年10月,埃及廢除了英埃條約。1952年7月23日,以納塞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英國扶植的法魯克王朝,廢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之後,於1954年10月英國同埃及簽定協定,同意分批撤軍。1956年6月,英軍全部撤離埃及,但蘇伊士運河仍為英法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佈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公司全部財產移交埃及。英法為重新控制蘇伊士運河,策劃召開對運河實施“國際管制”的會議。1956年8月16日,在英法倡議下,22個國家在倫敦舉行會議,但未能達成任何協議。9月19日,美、英、法召集18國再次在倫敦舉行會議,討論建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協會”問題,仍未達成協議。9月30日,英法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10月13日,安理會否決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國際管理”制度提案。
在這種情況下,英法決定採取武力來解決問題。為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法國首先提出邀請以色列加入。爾對以色列來說,它早已對埃及不准它的船隻透過亞喀巴灣的蒂朗海峽和蘇伊士運河不滿,早在1955年11月就制定了一個入侵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的作戰計劃,所以,兩者是一拍即合。1956年10月13日,法以商定了作戰計劃,14日,英法又在艾登的鄉村舉行了秘密會議,制定了作戰計劃。決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發起進攻,吸引埃軍的主力部隊支援;接著,英法從塞普勒斯、馬耳他、亞丁和航空母艦上出動飛機轟炸埃及,摧毀埃及的軍事基地;然後,英法軍隊從塞得港登陸,向運河區進攻,切斷埃軍退路;最後,由以色列佔領西奈半島全境,英法佔領運河區,全殲埃軍。
開戰前,以軍共有軍隊10萬人、坦克400輛、火炮150門、作戰飛機155架。而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坦克530輛、火炮500門、作戰飛機255架,但僅100餘架能完成作戰任務,當時,許多飛行員和坦克手還在蘇聯受訓,多數先進和重型裝備不能在實戰中發揮作用。況且,埃及的防禦重點是尼羅河三角洲及運河地區,所以,在西奈半島僅有3萬人左右。
戰爭程序
埃、以兩軍在西奈半島的戰鬥
1、米特拉山口戰鬥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時許,由阿里爾.沙龍上校指揮的以軍第202傘兵旅在法國空軍的支援下,利用埃軍在西奈中部地區兵力稀少,防禦單薄的弱點,首先在米特拉山口空降了500餘人和部分武器裝備。同時,該旅的主力3000人,與米特拉山口的傘兵會合,向米特拉山口突進。
埃軍司令部接到前線報告後,東部軍區司令部於當日命令第2步兵旅的第5和第6營立即開過運河,迎戰米特拉山口的以軍部隊。同時,埃軍總參謀部派遣第4裝甲師的主力由運河西岸進入比爾.吉夫賈法地區,兩個國民警衛旅尾隨前進。第2偵察團向東南運動,企圖切斷以色列空降部隊的退路,對米特拉山口的以軍構成包圍之勢。
米特拉山口全長30公里,兩旁懸崖峭壁,十分險峻。10月31日中午時分,以軍兩個連,包括坦克支隊和重迫擊炮隊組成的偵察分隊進擊米特拉山口。以軍一進入海坦谷地,即遭到埃軍5個連伏兵的襲擊。埃軍佔據了東南兩地的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充分發揮火力優勢。以軍進退兩難,只得利用臨時工事進行抵抗,雙方激戰至黃昏,以軍才佔領谷地東部。
2、阿布奧格拉戰鬥
以軍為實現“中間突破”戰術,威脅西奈北部埃軍主力,配合202傘兵旅在南線的進攻,決定以第38特遣部隊突擊阿布奧格拉。阿布奧格拉位於西奈半島東北部,東距埃以邊境30公里,向西可通運河重鎮伊斯梅利亞,從阿里什到庫賽馬的公路也透過這裡,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埃軍在阿布奧格馬的前方魯阿法水壩等地有堅固據點,形成了完整的防衛體系。
10月30日中午,以軍第7旅進至烏姆卡特父南線600米處遭到埃軍反坦克火炮的襲擊,損失不小。以軍正面進攻失敗後,第7旅奉命採取迂迴戰術,於31日拂曉越過埃軍防守薄弱的達卡山口,進逼阿布奧格拉和魯阿法水壩。同時,以軍南部軍區司令部為配合第7旅行動,命令第10步兵旅提前於30日下午行動,由東向西正面進攻,於當完抵達烏姆希漢和烏姆卡特夫的東線,第7旅由烏姆卡特夫南面進攻。埃軍也從阿里什和運河方向調集部隊增援阿布奧格拉。
10月31日,以軍以第7旅對阿布奧格拉發起進攻,受到埃軍頑強抵抗和正確的炮火轟擊。中午埃軍兩個步兵營夾擊以軍。以軍在空軍火力增援下,佔領阿布奧格拉後,該旅立即分兵兩路,一路向西推進,一路向東圍攻魯阿法水壩的埃軍據點。埃軍憑藉20多個反坦克掩體組成的防禦工事進行頑強抵抗,但未能抵擋以軍的推進。以軍於當夜佔領該地,爾後轉入防禦。烏姆希漢和烏姆卡夫特的戰鬥也十分激烈,埃軍兩個營的兵力頂住了以軍兩個旅的進攻。10月31日,達揚總參謀長親自督促第10步兵旅進攻烏姆卡夫特,但遭到埃軍炮火猛烈襲擊,進攻屢屢受挫,旅長古迪爾被撤換。同時,以軍命令第37機械化旅烏姆卡夫特,11月1日凌晨,第37旅先頭部隊發起進攻,遭到埃軍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集中射擊,後續部隊也誤入雷場,旅長戈林達陣亡,大部分官兵受傷,進攻失敗,以軍總參謀部不得不命令停止進攻烏姆卡夫特陣地。但這時阿布奧格拉已落入以軍之手。
英法空襲埃及和埃軍撤出西奈
正當埃及軍隊在西奈抵擋以軍,大批埃軍由運河開進西奈並準備大規模反擊的時候,英法兩國藉口保護運河航運,向埃及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埃以雙方停火,並允許英法軍隊進駐運河區,否則派兵干涉。遭埃及拒絕後,英法空軍在10月31日下午對埃及的15個機場、一些兵營和開羅、亞歷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亞、蘇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經濟、交通設施,進行了瘋狂的轟炸,同時轟炸西奈的埃及部隊,企圖將埃軍攔截在西奈半島。埃及識破了英法的這一戰略企圖,在英法空襲後,埃及總統納塞爾為防止英法佔領運河區,而使西奈不隊受到夾擊的危險,命令增援部隊停止進入西奈,在西奈的守軍迅速撤至運河區。這樣,埃軍開始有組織、有計劃的撤出西奈半島。駐守在烏姆希漢和烏姆卡夫特的埃軍,雖受以軍三面包圍,仍然利用夜色掩護,向阿里什方向撤退。
10月31日,以軍在英法空襲埃及後向開始準備撤退的埃軍進攻。但沿途遭到埃軍頑強阻擊,至11月2日凌晨以軍進至阿里什時,埃軍主力已撤退。
打破對蒂朗海峽的封鎖是以色列發動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沙姆沙伊赫是蒂朗海峽西岸重鎮,11月2日,以軍第9旅可是進攻沙姆沙伊赫地區。該地的埃軍兩營守軍在接到埃總部的撤退命令後,鑑於海上有英國海軍的封鎖,陸路缺乏交通工具,因此,只能固守陣地。以軍多次發動進攻,仍未得手。5日,埃軍在多面夾擊、孤軍奮戰的情況下,喪失陣地。但此時,埃軍主力已全部撤出西奈半島,從而儲存了有生力量。
埃軍同英法軍隊在運河區的戰鬥
埃軍同英法軍隊的戰鬥主要在塞得港進行。從11月1日起,英法空軍對塞得港進行連續轟炸。11月5日拂曉,英法想向塞得港空投了第一批傘兵,英軍傘兵約600人在加密爾機場周圍著陸,並迅速佔領了機場。法軍傘兵500人在富阿德港降落並很快佔領了供水廠。下午1時45分,英法第二批傘兵又在上述兩地著陸。
11月6日上午,英法軍隊首先用猛烈炮火襲擊塞得港防禦陣地,然後,2.2萬名海軍陸戰隊隊員開始陸。英海軍第三突擊旅在塞得港登陸作戰,法軍海軍陸戰隊在富阿德港登陸。6日深夜,英法登陸部隊沿蘇伊士運河南下,企圖一舉佔領運河區,但遭到埃軍抵抗。
埃及軍民奮起保衛塞得港。英法第一批傘兵著陸後,埃及當局透過設在各重要地點的廣播,迅速告訴居民敵軍降落的地點,群眾立即集合起來,協助守軍消滅敵人。使英法軍隊始終沒能完全佔領塞得港,先頭部隊只進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英法的行為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後,於11月6日宣佈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軍也撤出埃及。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6天,地面戰鬥40餘小時,傷亡300—400人,損失飛機50餘架;以色列傷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五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
以色列雖撤離西奈半島,但解除了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亞喀巴灣的航行不再受阻。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五戰爭
1967年6月5日早晨7時45分,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切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地面部隊也發動了進攻,阿拉伯國家開始奮力抵抗。至10日戰爭結束,阿拉伯國家失敗。這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六天戰爭”。
戰爭產生的原因
第二次中東戰爭之後,美蘇在中東的對抗更加激烈,以色列得到了美國的支援,而蘇聯則大力資助阿拉伯國家。蘇聯向埃及、敘利亞等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援助,以色列也從美國得到先進的武器裝備。1958年2月,埃及和敘利亞合併,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1年9月又取消聯合),使以色列感到了來自南北夾擊的威脅。1964年,阿拉伯國家出現了團結合作的局面,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利用約旦河的問題上達成協議,並得到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支援,阿方計劃改變約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1964年11月,以色列出動空軍對約旦河上游的阿方工程進行轟炸,迫使阿方取消此次計劃。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後,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聯盟的支援下,在耶路撒冷東城區舉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國民大會,確定組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裝力量“法塔赫”。從此,法塔赫為了把以色列趕出巴勒斯坦,可是不斷的襲擊以色列,這支力量在六.五戰爭前已初具規模,對以色列構成了威脅。
所以,削弱阿拉伯聯盟的力量,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為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原因。
戰爭經過
1.空中偷襲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動了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等阿拉伯國家發動了大規模的突然襲擊。
這是一個星期一早晨,當開羅時鐘的指標指向8點45分的時候(以色列時間7點45分),尼羅河三角洲和蘇伊士運河上空雲霧剛剛消失。埃及空軍基地裡,一切像往常一樣,軍官們正在上班途中,許多雷達值班室正在進行交接班。突然,空中響聲四起,以軍飛機閃電般襲來,打得埃及空軍措手不及,大批飛機還未起飛,就被摧毀在地面。
這一天,以色列空軍幾乎傾巢而出,甚至連教練機也投入了戰鬥,對阿拉伯國家25個空軍基地進行了襲擊。從早晨到下午18時,以色列空軍對阿拉伯各國進行了四波突襲,第一波襲擊了埃及10個機場。第二波主要襲擊埃及的轟炸機基地和混合機種的8個機場。第三波攻擊了約旦、敘利亞和伊拉克的空軍基地。最後,在完成了對阿拉伯空軍25個基地的攻擊之後,17時15分到18時,開羅國際機場和另一個空軍基地也遭到了嚴重破壞。就這樣,在開戰後60個小時,以色列共擊毀阿拉伯國家飛機451架,其中埃及就損失飛機336架,敘利亞損失60架,約旦損失29架,伊拉克損失25架,黎巴嫩損失1架。埃及作戰飛機損失了95%,整個埃及空軍陷於癱瘓,而以色列只損失了26架飛機。
為實施這次空襲,以色列進行了長時間的偵察、準備。基本上摸清了阿拉伯各國軍隊的情況,尤其對空軍的情況十分清楚,如空軍基地的位置,跑道狀況,雷達設施等,甚至連埃及軍官的活動規律也瞭如指掌。
以色列飛機從特拉維夫和以色列中部機場起飛以後,保持四機編隊,向西面地中海出航。以色列飛行員巧妙地利用朱第安山阻擋,奪過了約旦雷達網的搜尋。隨後,飛機在離海面不到10米的高度飛行,進入陸地後,升至20米,又奪過了埃及雷達的探測。他們沒有直飛所要攻擊的目標,而是尼羅河三角洲北面,突然折轉向南,從埃及後方發起進攻,攻擊高度只有100—150米。攻擊中,以軍飛行員都遵循“先打跑道,後打飛機”的原則。
在這次空襲中,以軍選擇在星期一早上7點45分(開羅時間8點45分),也是煞費苦心。
以往戰爭中幾次成功的偷襲,多選擇在週末或星期日,而以色列卻打破常規,選擇在星期一。埃及軍隊總以為以色列在拂曉發動進攻,因此,在進行戰爭動員以來,每天拂曉,埃及空軍都派出兩架飛機進行巡邏。每天5點,有5分鐘警報時間,這時雷達全部開啟,到7點半左右解除警報。按埃軍慣例,開羅時間9點正式上班,8點45分,正是交接班的時間,也是巡邏機著陸的時間,大多數軍官正在上班途中,大約有15分鐘的間隙可以利用。從氣象情況看,開羅時間8點45分正是尼羅河三角洲和蘇伊士運河霧氣消散的時刻,能見度好,便於對地面實施攻擊。
2.西奈半島的戰鬥
1967年6月5日,在以色列實施空襲後的半小時,其地面部隊5個師以坦克裝甲車為前導,自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奧格拉大舉進攻。當時,埃軍在西奈半島有5個步兵師和兩個裝甲師,共約12萬人,分別據守在各個戰略要點上。以軍在反覆攻擊後,佔領了加沙地帶,進入了西奈半島的阿里什、阿布奧格拉等地。接著,以軍兵分三路,向蘇伊士運河地區進犯:北路攻打坎塔臘,中路指向伊斯梅利亞,南路對準陶菲克港和蘇伊士城。
為了挽回敗局,埃軍頑強抵抗,反動了兩次反攻,終因沒有空軍支援而失敗。7日,北路以軍攻抵坎塔臘附近;中路以軍越過比爾吉夫賈法;南路以軍進抵吉迪山和米特拉山口,堵住了埃軍退路。於是,埃軍不得不封鎖蘇伊士運河。到6月8日,以軍全殲了埃及在西奈半島上的5個師,一直進犯到蘇伊士運河東岸。僅僅三天時間,西奈半島就全部落入以軍之手。
3.進攻約旦
在對埃及進攻後不久,以色列又發動了對約旦河西岸的進攻。約旦軍隊在約旦河西岸南北兩個主要地段設定了防禦陣地,北部防區以納布盧斯、圖姆卡爾姆和傑寧等城為主要依託,南部防區沿丘陵的山脊從臘馬拉往南至耶路撒冷和希布倫一線佈置。約軍在以上陣地部署了8個步兵旅和2個裝甲旅。以軍向約旦河西岸發動進攻的部隊有9個旅兵力,其中有3個裝甲旅。進攻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的目標是:佔領傑寧地區,解除約旦炮火對以色列馬特戴維居民點和空軍基地的威脅,攻佔拉特倫到臘馬拉的公路,第二階段目標是佔領包括耶路撒冷舊城在內的整個約旦河西岸。
以色列中部軍區司令員烏齊.納爾斯基少將負責指揮進攻耶路撒冷及周圍地區。他派米.阿里的第10機械化旅控制耶路撒冷走廊,切斷該城與臘馬拉之間的公路,古爾上校指揮的傘兵旅負責佔領舊城。5日夜,以軍開始猛攻耶路撒冷。6日晨,古爾傘兵旅越過曼德爾鮑姆門和警察學校之間的地區。6日上午,以軍奪取了耶路撒冷舊城至以色列佔領的斯科普斯山之間的地區,古爾傘兵旅在山下佔領陣地,並與山上取得了聯絡。7日,古爾傘兵旅開始向耶路撒冷城內進攻,很快佔領該城。
在北部的納布盧斯和傑寧方向,5日,以軍在空軍的配合下,首先進攻傑寧以西約軍炮兵陣地。接著,巴爾.庫奇瓦指揮的以軍裝甲旅卡巴蒂亞,切斷了傑寧與納布盧斯和約旦河西岸其他大部分地區的聯絡。約軍裝甲部隊進行反擊雙方展開了一場坦克戰。庫奇瓦部隊突破約軍防線後與一個步兵旅匯合,然後分兩路進擊傑寧,並佔領該地。6日,以軍向東西兩翼進攻納布盧斯,並於當晚佔領該城。7日,以軍佔領了耶路撒冷東區和約旦河西岸約旦管轄的全部地區。當日20時,約旦和以色列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
4.以色列佔領敘利亞戈蘭高地
安理會通過了“立即實現停火”和“限期停火”的決議,以色列8日同意“停火”,到9日,又開始向敘利亞發動大規模進攻,進攻方向指向戈蘭高地。戈蘭高地是敘利亞西南邊境內一條狹長山地,海拔600—1000米。從北部的謝克山到南面的雅穆克河,長60公里,中部最寬處約20多公里,面積1.15萬平方公里,這裡有公路通往大馬士革。戈蘭高地與以色列接壤,居高臨下,對以色列威脅甚大。敘利亞在戈蘭高地原駐有三個步兵旅,到戰爭爆發前,敘利亞為防禦以色列進攻,又增派了4個旅,其中有兩個步兵旅,一個裝甲旅和一個炮兵旅。
以軍進攻戈蘭高地的部隊有6個旅,其中3個旅從北進攻,2個旅從南進攻,1個旅機動作戰。
9日11時30分,以軍從南北兩面向戈蘭高地進攻。北路由北部軍區的艾伯特·曼得勒裝甲旅、約納·埃夫拉指揮的“戈蘭尼”步兵旅和巴爾·科奇瓦的裝甲旅組成。
9日,曼得勒旅攻下卡拉,“戈蘭尼”旅則分兵兩路,一路向巴尼亞斯出擊,另一路指向特勒阿扎奇高地,並於當晚佔領了該高地,接著“戈蘭尼”旅又向這裡的山上推進,於午夜佔領了山上的敘軍陣地。
10日,以軍科奇瓦旅協同“戈蘭尼”旅一部進攻巴尼亞斯,並向艾因菲特和馮馬達推進。曼得勒旅此時從卡拉德東進擊庫奈特拉,未經戰鬥就佔領了庫奈特拉。
從南部進攻戈蘭高地的以軍由古爾傘兵旅和阿夫農步兵旅組成,他們首先向塔瓦菲克和雅穆克河谷發起進攻,在奪取塔瓦菲克後,又攻克了菲克和埃拉爾,並沿太巴拉湖東岸開進。到6月10日晚為止,以軍奪取了戈蘭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馬士革的幾條主要公路,奪取了橫跨阿拉伯地區通往黎巴嫩的輸油管。
6月11日,敘利亞和以色列簽署停火協議。至此六.五戰爭宣告結束。
戰爭後果:
在6天的戰爭中,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個阿拉伯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而以色列僅死亡983人。透過這次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加沙地帶和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戰爭中有100萬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阿以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軍隊分別在西線和北線同時向以色列軍隊發起進攻,數百架飛機對以色列前沿陣地狂轟濫炸,幾千門火炮同時怒吼,大批坦克、裝甲車和數萬阿拉伯部隊迅速推進。震撼世界的第四次中東戰爭拉開了帷幕。
埃敘立志復仇
在1967年6月5日爆發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軍對埃敘發動突然襲擊,佔領大片領土,阿拉伯國家蒙受了巨大損失和恥辱。以牙還牙,收復失地,成了埃敘軍政領導人的一項非常緊迫而艱鉅的任務。
埃及總統薩達特在上任後的第三天,便召集軍隊高階將領開會。他說:“從我上任的那天起,我就知道這一仗非打不可。”在他的主持下,埃及軍方制定了“巴德爾行動”計劃。薩達特還同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多次協商,準備聯合敘利亞一同作戰,以優勢兵力從西、北兩線對以軍實施夾擊,收復部分或全部失地。
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等國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均表示將派部隊和飛機參戰。
1973年初,埃軍以渡河演習的名義,向蘇伊士運河地區運送渡河器材,調集作戰部隊。他們利用黑夜或大霧天氣,騙過了以色列,也騙過了美國的偵察衛星。
敘利亞軍隊也一直在為收復戈蘭高地精心地準備。他們從蘇聯購買了大量先進裝備,選擇相同型別的地區反覆訓練。
埃軍初戰告捷
1973年10月6日13時,薩達特來到了運河西岸代號叫“十號中心”的地下指揮所裡,聽取總參謀長沙茲利中將的彙報。14時,薩達特一聲令下,隱蔽在運河西岸沙堤後面的2000門大炮和“蛙—7”火箭筒一齊向對岸開火。與此同時,240架飛機在空軍司令穆巴拉克的指揮下,對以軍的炮兵陣地、地空導彈陣地、指揮所、雷達站和後勤設施進行了猛烈的轟炸。
在煙幕的掩護下,埃軍的第一批8000名步兵突擊隊分乘720只橡皮舟開始渡河。16時許,以色列出動空軍對渡河埃軍實施襲擾,但遭到埃及防空導彈的重創。16時30分,埃軍10個工兵舟橋營迅速組裝舟橋和門橋。工兵開始用高壓水泵沖刷沙堤。在8小時之內,他們在沙堤上打開了60個缺口。在24小時之內,10萬大軍、千餘輛坦克和1.35萬輛各種車輛到了運河東岸。
以軍南部軍區司令戈南少將立即命令駐守運河一線的曼德勒師進行反擊。
14時30分,曼德勒師的一個坦克旅倉促應戰,被埃軍擊潰。以色列空軍匆忙出動大批戰機飛臨運河上空,但遭到了埃軍地空導彈的迎頭痛擊,僅在開戰的頭兩個小時,就有10多架以軍飛機被擊落。戰至7日,曼德勒師的300輛坦克只剩下100輛了。這天,以色列的阿丹師和沙龍師迅速趕往前線增援。
8日上午8時,阿丹師的兩個旅冒著埃軍的密集炮火,由北向南實施攻擊。不料在距運河大約700多米的地域,突然遭到埃軍的伏擊,損失慘重。
10月9日,埃軍在運河東岸的兵力,僅第二集團軍就有9萬人,坦克800輛;在西岸,還有900輛坦克待機渡河。以軍的一些防禦支撐點被摧毀。整個西奈半島的以軍情況危急。
此時,75歲的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憂心如焚。她向華盛頓發出呼籲:“以色列快要完了,救救以色列吧!”
白宮決定向以色列運送軍火。從10月13日開始,美國共出動軍用運輸機566架次,向以色列空運作戰物資670種,其中包括坦克600輛、飛機80架、“陶”式導彈2000多枚以及各種電子對抗器材等。
血戰戈蘭高地
開戰前,敘軍兵力約15萬人,坦克約1300輛,作戰飛機280架,另有大量防空導彈、反坦克導彈,以及海軍艦艇約30艘。6日14時,敘軍3個步兵師以配備的坦克部隊為先導,在空軍、防空部隊和炮兵火力掩護下,向戈蘭高地進攻,當日突破以軍防線,並以空降兵佔領赫爾蒙山哨所(以色列稱之為“國家的眼睛”,其偵察範圍覆蓋敘大部地區),緊逼戰略要地庫奈特拉。守衛戈蘭高地的是以軍的1個步兵旅以及巴拉克裝甲旅和第七裝甲旅。戰至7日上午8時,巴拉克裝甲旅90輛坦克只剩下12輛;戰至9日下午,第七旅的105輛坦克僅剩7輛。被擊毀的敘軍坦克約260輛,裝甲輸送車和其他車輛200多輛。
自10月10日開始,埃軍在西奈半島停止進攻,調整部署,鞏固既得陣地。以軍抓住這個戰鬥間歇,首先在北線集中3個師,使用大量空軍,於11日上午11時向敘軍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展開強大攻擊,並越過1967年停火線。
16日前後,以軍給予援敘的伊拉克和約旦裝甲部隊以沉重打擊,22日出動空降兵奪回赫爾蒙山哨所。至此,以軍經緊急動員,總兵力已增至近40萬人。
沙龍渡河反擊14日拂曉,埃軍集中1000輛坦克和5000名步兵,向以軍發起了進攻,目標是奪取米特拉山口。以軍使用直升機發射空地導彈,擊毀埃軍坦克約250輛,迫使埃軍撤回進攻出發地。
坦克大戰的勝利,使以軍士氣大振。當天晚上,總參謀長埃拉扎爾向內閣提交了由沙龍將軍提出的渡河作戰計劃。
沙龍是俄羅斯高加索移民的後代,自幼喜愛學習,崇尚武力。他14歲即參加了地下猶太人自衛隊。從軍後,在歷次中東戰爭中驍勇善戰,屢立戰功,有“以色列的巴頓”之稱。沙龍在戰爭爆發前三個月剛從南部軍區司令的位子上退役,10月5日上午又被部隊召回。
根據美國偵察衛星拍攝的照片分析,在大苦湖地區埃第二、第三集團軍的結合部德維斯瓦,有一7—12公里的間隙,在附近40公里的範圍只有少量埃軍駐紮。
15日17時,在大炮和直升機火力的掩護下,沙龍師的圖維安旅在塔薩—伊斯梅利亞公路方向,向特勒維齊亞和哈穆塔爾發起進攻。與此同時,該師主力以安農旅打頭陣,於晚9時30分打通了通往運河岸邊的阿卡維什公路。然而,前來增援的埃軍又把這條公路封鎖住了。面對嚴峻的形勢,沙龍命令部隊沿公路猛衝猛打,終於打到運河岸邊。16日凌晨1時35分,以軍第一批士兵渡過運河,踏上了西岸。3小時後,沙龍師的其餘人馬也渡過了運河。
沙龍師一面加緊建立橋頭陣地,一面進攻埃軍在西岸的防空導彈陣地。17日以軍阿丹師和馬岡師相繼渡過運河。
薩達特下令空軍出動飛機對西岸以軍進行轟炸,但由於沒有薩姆導彈掩護,半天之內就被擊落了17架。19日,以軍又有兩個旅進至運河西岸,並乘勢迂迴到埃及第三集團軍側後。埃軍的戰場態勢危急。而此時沙龍師已完成了守衛和鞏固橋頭陣地的任務。除留下部分兵力繼續守在橋頭陣地外,沙龍用兩個裝甲旅向伊斯梅利亞方向進攻。至20日黃昏,以軍將伊斯梅利亞—開羅公路置於己方炮兵的火力控制之下。
10月22日拂曉,以軍總參謀部向各師、旅通告:“內閣決定我方已準備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的第338號緊急決議。今晚6時52分,停火協議開始生效。”
以軍前線的師旅長們非但沒有停火,反而在運河西岸向埃軍發起了更猛烈的進攻。至23日晚,以軍攻佔了阿代比耶港,包圍了蘇伊士城並切斷了該城同開羅的聯絡,並對埃及第三集團軍構成包圍態勢。薩達特心急如焚,緊急呼籲蘇聯政府和軍隊立即採取實際步驟解救被圍的埃及部隊。
大國干預下的結局
10月24日,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決心採取行動,下令4個蘇軍空降師進入戒備狀態,同時致電美國總統尼克松。
白宮考慮到與蘇聯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也認為猶太人幹得太過火了,於是以停止提供補給向以色列施壓。
10月27日,作戰各方終於停火。這次戰爭,以色列傷亡2800人、埃及5000人、敘利亞3000人、其他阿拉伯國家500人;以軍損失坦克850輛、埃軍1000輛、敘軍1000輛、其他阿拉伯國家200輛;以軍損失飛機110架、埃軍260架、敘軍130餘架、其他阿拉伯國家50餘架。
此次戰爭,埃、敘經周密準備對以實施戰略突襲,透過兩線夾擊首戰告捷,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阿拉伯國家的民心士氣。雖然埃軍在戰場上逐步陷入被動,但停戰時終於在運河東岸佔據兩段狹長的灘頭陣地,達到了為以後透過政治談判收復全部失地創造條件的戰略目的。
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藉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死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戰爭背景
黎以戰爭的起因,總的說來,仍是巴勒斯坦問題爭端的繼續。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謀求在黎巴嫩境內建立一個親以政權,擠走敘利亞在黎巴嫩的駐軍。
巴勒斯坦人為了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於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並展開了同以色列的戰爭。巴解游擊隊的基地設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主要設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1970年,巴解總部和所領導的游擊隊主力由約旦進駐黎巴嫩,後來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國內鬥爭,扶植和武裝伊斯蘭勢力,打擊親以的基督教勢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地區,成為“國中之國”。並構築軍事設施,不時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區出擊和炮轟,尤其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巴解游擊隊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展開游擊戰,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以色列覺得時機以到:首先,英阿馬島戰爭爆發,成為國際上關注的焦點;其次,兩伊戰爭繼續進行,兩國無暇他顧,支援伊朗和支援伊拉克的阿拉伯國家存在矛盾,阿拉伯世界內部已四分五裂;第三,戰爭中可能支援和配合巴解的敘利亞國內形勢不穩定,且巴、敘間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內的親以勢力——基督教武裝;第五,歸還西奈半島後,埃、以已達成和解,埃及不會介入戰爭。
戰前各方軍事力量
一、黎巴嫩境內的武裝力量
1.巴解武裝力量
巴解武裝力量主要是巴解游擊隊,共約2.5萬人(其中野戰部隊6000人),編為50個營,坦克300輛,裝甲車300輛及各種火炮1100門。
主要兵力分佈:貝魯特西區約6000人,南部各據點共約8000人,貝卡谷地約5000人,其餘部署在黎巴嫩北部。巴解游擊隊在黎南部有400餘座倉庫,儲備了大量武器、彈藥和其它軍用物資。
2.駐黎巴嫩的敘利亞軍隊
2個裝甲旅、2個機械化步兵旅和1個突擊營及防空部隊,共計30000人。戰爭爆發後,又投入4個旅,使總兵力達到46000人,坦克900輛,裝甲車600輛,飛機350架。
主力部隊部屬在貝卡谷地、傑津地區和舒夫山區。部分兵力駐在貝魯特西區、特里波利和貝魯特至大馬士革戰略公路沿線主要城鎮。
3.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由法國、荷蘭、挪威、斐濟、尼泊爾的軍隊組成,共7000人,駐守在黎以共同邊界。
4.黎政府軍和各武裝力量
黎政府軍共23700多人,編有1個機械化步兵旅、1個武裝偵察營、9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各種裝甲車輛200餘輛、火炮230門。此外,還裝備有“米蘭”、“陶”式反坦克導彈。主要駐守在貝魯特東區和黎西北部的部分地區。
黎國內除政府軍外,還有40餘支武裝力量,主要有:
(1)穆斯林派武裝什葉派、德魯茲派、遜尼派,共有脫產武裝人員20000人左右,它們與基督教長槍黨對立。
(2)哈達德民兵一支親以力量,約有36000人,配置在黎以邊界的黎方8—10公里地帶。
(3)基督教長槍黨民兵由貝希爾.傑馬耶勒領導,有40000餘人,駐在貝魯特東區,貝魯特至大馬士革公路以北和黎巴嫩西北部地區。
二、以色列軍隊
參戰部隊15個旅,10萬餘人,坦克1500輛,裝甲車1500輛,飛機400架,艦船20餘艘。
戰爭經過
第一階段(6月4日—13日),以色列發動全面進攻,巴解、敘軍遭沉重打擊,以軍包圍貝魯特西區。
6月4日,以色列出動飛機空襲貝魯特和黎南部巴解游擊隊基地。
6月6日11時,以軍出動4個旅約2萬餘人,經過長達5小時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準備後,在武裝直升機和海、空軍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寬達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東三路向巴解游擊隊發動突然進攻。
1.地面部隊的進攻
西路是以軍的主攻方向,先後投入了5個多旅的兵力,第一梯隊以兩個裝甲旅,有坦克和裝甲車各200輛,從納哈里亞、魯什哈尼克拉地區出發,在納庫臘、賓特朱拜勒透過哈達德民兵和聯合國部隊控制區,於6日下午包圍了蘇爾,在空降兵和登陸部隊協同下以及黎巴嫩哈達德民兵配合下發起攻城戰鬥,當夜進行巷戰,遭到巴解游擊隊的頑強抵抗。第二梯隊兩個旅(一個裝甲旅和一個機械化旅)於18時進入戰鬥,其中一個旅向東開進,配合中路行動;一個旅向北開進,圍剿利塔尼河以南的巴解游擊隊。8日,以軍第三梯隊進入戰鬥,繼續向北進攻,包圍達穆爾,但在該市以南,距離貝魯特僅19公里的薩阿迪亞地區遭到巴解游擊隊的頑強抵抗,北進受阻。9日,西路以軍佔領西頓、達穆爾,並以一個營的兵力在哈爾達登陸。巴解武裝在從達穆爾撤退知炸燬了橋樑。10日,以軍共6個旅,3.5萬人,300餘輛坦克,在基督教右翼民兵從北面配合下,對貝魯特實施大包圍,並輪番轟炸貝魯特西區和南郊國際機場,以軍的艦艇從海上封鎖了貝魯特。巴解大力加強貝魯特西區的防禦,並在國際機場、哈爾達地區擊退以軍進攻,巴解武裝在達穆爾附近擊斃以軍前線總指揮、副總參謀長耶庫蒂爾.亞當少將。11日,以軍主力進抵貝魯特國際機場附近,另一部分與敘利亞軍隊戰鬥,敘利亞為與巴解協商,在巴解處於極端困難時,按以色列的條件宣佈與以停火,於當地時間12時停火生效。此後,敘、以停停打打,12日,以軍繼續向貝魯特南郊巴解陣地進攻,遭到巴解武裝的頑強抵抗,格林威治時間19時,以、巴停火生效。7個小時後,雙方又開火。13日,以軍進入貝魯特東區,隨即,以軍在長槍黨民兵配合下,把巴解游擊隊約8000人包圍在貝魯特西區和南部。
中路為助攻方向,以軍第一個梯隊一個旅於6日上午從謝莫拉地區出發,越過哈爾達利,包圍了沙吉夫堡,主力納巴提亞進攻,當日下午,以軍開始強攻沙吉夫堡,於7日拂曉攻克。第二梯隊一個裝甲旅進入戰鬥,在傘兵配合下圍攻納巴提亞,7日9時攻入市內,小股兵力與巴解游擊隊展開巷戰,主力繼續向北推進,當日前出至傑津地區。在東路以軍配合下,攻佔傑津城後,又兵分兩路,一路向西,參加圍攻扎赫拉尼和賽伊達;一路向北,進攻舒夫地區敘利亞裝甲部隊,在該地與敘利亞軍隊展開一場坦克戰。敘軍損失坦克150輛。9日,以軍在阿因達拉附近空降。地面部隊在空降兵的配合下攻佔了阿因達拉,進而控制了貝魯特——大馬士革的公路。
東路為牽制方向,以軍第一梯隊一個裝甲旅,向謝巴發起進攻,爾後,向貝卡谷地發展進攻,牽制和監視該方向,並切斷巴解游擊隊和敘軍的聯絡。7日,第一梯隊攻佔謝巴後,第二梯隊進入交戰,向哈斯亞巴發起進攻,得手後,在拉西亞、考卡巴等地向敘利亞防禦陣地發起進攻。8日,攻佔拉西亞、考卡巴城鎮後,沿貝卡谷地西側北進,直指貝魯特——大馬士革公路末段,企圖切斷敘軍退路和阻擊增援。10日,以軍同敘軍在卡魯恩湖以東地區激戰,殲滅敘軍一個裝甲旅。9—11日,敘利亞在戰鬥中有損失了坦克約150輛。
2.貝卡谷地的空戰
以色列為奪取制空權,決定對敘利亞設在貝卡谷地的導彈基地進行襲擊,以消滅其防空能力。這也是以軍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之一。
貝卡谷地位於黎巴嫩東部靠近敘利亞邊境地區,是一塊由南向北的狹長地帶,谷地兩側高山連綿,地勢險要,駐黎敘軍的地面部隊主力部署在這裡。為保護這支部隊免受以色列空襲,敘利亞從1981年5月開始,在貝卡谷地部署了以薩姆—6導彈為主要裝備的防空部隊。
6月9日下午2時左右,以軍出動96架F—15、F—16戰鬥機進行高空掩護,在E—2C預警機的指揮下,用F—4、A—4攻擊機對貝卡谷地的導彈基地進行了猛烈轟炸。
敘軍得知以軍空襲,從國內各地緊急出動了60餘架米格—21和米格—23戰鬥機,雲集貝卡,同以軍展開空戰,由於以軍實施了電子干擾,使敘軍飛機起飛後與地面失去聯絡,防空導彈發射後也失去控制,以軍飛行員素質和裝備都比敘利亞空軍好,在空中處與主動。而敘空軍戰術呆板,且過分依賴地面指揮所指揮,結果在空中被動挨打。第一天空戰結果,以軍摧毀敘利亞防空導彈連陣地19個,擊落敘機29架。10日,以軍又出動92架各型飛機空襲敘軍黎巴嫩指揮所及附近的防空導彈基地,敘軍起飛52架飛機迎戰,結果又被擊落25架,7個防空導彈連被毀。使敘利亞在貝卡谷地經營10餘年,耗資20億美圓的防空體系毀於一旦,而以色列僅損失飛機10架,其中無人駕駛飛機和直升機6架。
以軍僅用了8天時間(6月6日—13日),向前推進了90餘公里,佔領黎巴嫩領土約3000千平方公里,摧毀了巴解游擊隊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消滅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繳獲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倉庫,並將巴解總部機關2000人和武裝人員5000人包圍在貝魯特西區及南部,同時,給敘軍以沉重的打擊。
第二階段(6月14日—9月15日),巴解撤出貝魯特西區,以軍獲勝。
6月14日,以軍經過激戰,控制了國際機場的跑道,16日,以軍在長槍黨民兵配合下,攻佔了控制機場的重要據點——理學院大樓。17日,以軍炮擊國際機場和附近地區,控制了哈迪勒國際機場,進一步壓縮了對巴解總部的包圍。18日,以軍宣佈對被圍巴解停火,但要求其放下武器,撤出貝魯特,這一要求遭到巴解的拒絕。22日,以軍又對敘軍發起進攻,並佔領了哈姆敦,迫使敘軍後撤,從而嚴密地控制了貝魯特西區。
從6月26日起,以軍繼續加強包圍貝魯特西區的兵力和對敘軍的防禦,至7月18日,包圍貝魯特西區的兵力增加到7個旅約3.5萬人,坦克約700輛,大口徑火炮約710門。試圖以軍事壓力配合政治談判,迫使巴解組織撤離貝魯特西區。
6月27日,聯大第七次緊急特別會議透過決議,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並無條件從黎巴嫩撤軍。這時,巴解組織為儲存實力,同意撤離貝魯特西區。28日,巴解組織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個條件:(1)、以軍從貝魯特南部後撤5公里;(2)、在黎巴嫩軍隊中保留一支象徵性的巴勒斯坦軍事單位;(3)在貝魯特保留巴解組織的政治結構。以色列拒絕了這三個條件,要求巴解組織有關團體必須向黎軍繳械,所有巴解成員撤出貝魯特和黎巴嫩。7月6日,巴解組織拒絕由美軍護送撤離,要求在貝魯特部署多國和平部隊護送巴解武裝安全撤離。8月1日,以軍攻佔了國際機場,4日進至貝魯特西區博物館地區,5日,包圍了巴解總部大樓,6日空襲了巴解總部大樓,此間,以軍還空襲了貝卡谷地。
8月12日,巴解宣佈願意撤出貝魯特西區,從8月21日——9月1日,巴解總部和游擊隊12000餘人,先後由貝魯特西區撤至約旦、伊拉克、突尼西亞、蘇丹、敘利亞、阿爾及利亞、南葉門和北葉門8個阿拉伯國家;駐貝魯特西區的25000名敘軍士兵也於8月30日和9月1日撤往貝卡谷地。21—25日,多國部隊的法、美、意士兵分批抵達貝魯特,執行監護巴解和敘軍撤出貝魯特西區的任務。9月10—13日,多國部隊也相繼撤離了黎巴嫩。
9月15日,以軍以黎總統貝希爾.傑馬耶勒遇害為由,進駐貝魯特西區。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9月29日,以軍撤離,有多國和平部隊返回貝魯特西區維持秩序。但大批以軍仍佔據在此。經過長達5個月的談判後,黎以簽訂了撤軍協議。但敘利亞、巴解都反對這一協議,協議被廢止。此後,以軍單方面分批從黎撤軍。
在這場戰爭中,巴解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400多座秘密倉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損失坦克400餘輛,飛機58架。
高科技已經改變了現代戰爭的模式,此前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全部獲勝,而且一次比一次獲勝的優勢更大。在此之後,阿拉伯國家不得不承認與以色列軍事實力的差距,既無心又無力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中東戰爭。前5次中東戰爭都有冷戰背景,雙方背後有著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作為支援。1991年蘇聯解體後,冷戰格局不復存在,現在俄羅斯雖然也支援伊朗,但是由於自身陷入俄烏戰爭的泥潭,財力與軍事上的支援也是有限度的。以色列斬首哈馬斯政治局主席哈尼亞與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透過定點清除與斬首行動,可以有效地震懾與遏制敵對力量,達到自己的軍事目的。目前哈馬斯已經完全被圍困在加沙一小塊地方,真主黨也遭受重創,短時間內難以恢復對以色列的大規模進攻。以色列軍事行動的目標,一定是要重創和清除伊朗在中東的代理人哈馬斯和真主黨,讓對方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內都沒有發動對以色列大規模襲擊的能力。
中東局勢從代理人戰爭轉變為以色列與伊朗直接交手,後續是否會轉變為全面的中東戰爭,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
我們是一家位於美國本土的獨立第三方保險經紀公司,為全美各州和海外高淨值人士提供專業服務。
業務諮詢,商務合作,文章轉載 請新增微信adafinance4u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關鍵詞
阿拉伯
約旦
阿拉伯國家
10月
西奈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