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形狀》,給了我和孩子一個去電影院的理由

孩子給你的永恆難題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特別矛盾:非常希望孩子提問,但也非常怕孩子提問。
如果某一天他睜大求知若渴的眼睛盯著你問:時間是什麼?你打算怎麼回答呢?是告訴他每天 24 小時就是時間?還是說分秒日月年就是時間?是簡單地敷衍他,不停跳動的熒光數字代表著時間?還是耐心地和他討論,時間是事件發生先後次序的度量?
反正對於我來說,面對這樣的提問,實在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果隨便敷衍,會打擊了孩子的求知慾。但我又苦於找不到小朋友可以理解的方式,向他傳遞科學的觀點!這有點像面對一個惱人的繩結,並非無解,可就是不知道該從哪裡入手。我相信,這種無力感很多家長都遇到過。
意外的驚喜
2018 年,我偶然在喜馬拉雅 APP 上聽到一個音訊專輯《時間的形狀:相對論史話》,聽完之後,我大為感慨:天哪,相對論這種高度抽象和複雜的理論,竟然可以透過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讓孩子們也能聽懂,並且還不失科學性。原來還有這樣一些科普人,孜孜不倦的深耕青少年科普領域,利用各種平臺和渠道,既引導孩子們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探索精神,又為家長們答疑解惑。他們用自己的作品,向全社會傳遞科學精神。
專輯在喜馬拉雅app上線後受到大家的喜愛,
累計收聽量近780萬
對於我這個核工程專業畢業的成年人來說,相對論發展的整個歷程和相關的知識點,其實並不陌生。對《時間的形狀》這個專輯,我最初是抱著可有可無、解悶兒的心態,打算有一搭沒一搭聽的。主播汪詰是浙江紹興人,他那一口紹興味兒的普通話,非常有辨識度,有點“溫潤如玉,娓娓道來”的感覺。主播敘事的節奏緊湊、深入淺出、風趣幽默、引人入勝,還時不時蹦出點兒小幽默,讓我樂一樂。
聽這個專輯,我時常感嘆:這麼嚴肅的科學話題,居然可以講得這麼好玩兒。他把愛因斯坦稱為“小愛同學”(想想也對,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的時候,只有 26 歲,可不是“小愛”嘛)。為了講解相對論中的一些關鍵要點,主播編了一系列大開腦洞的懸疑探案故事,這種科普寫作手法很獨特,對青少年特別有吸引力。
記得有一次,我車上坐了一個 7 歲的小朋友。平常在車上,他不是上躥下跳的鬧騰,就是玩手機。而那天,車上正在播放《時間的形狀》這個專輯中的一節——光的故事。小朋友顯然被伽利略做實驗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一反常態地安靜嚴肅,就這麼聽了一路,下車的時候還吵著要父母找動畫片《咪姆》找給自己看,因為音訊中提到了這部我小時候看過的科普動畫片。
後來小朋友的爸爸告訴我,小朋友在三年級暑假期間,把《時間的形狀》整整刷了三遍,厲害。
我還記得,有一年過兒童節,我買了幾本《時間的形狀》,作為節禮送給幾個朋友的小孩。令我沒想到的是,不僅所有的孩子都看完了這本書,連他們的父母也都看了。更有趣的是,有三家人都產生了一個“現象級”的狀況:全家人經常就書中的某個情節,進行激烈地辯論,往往是誰也不服誰。到了第二天,只要有人起了頭,就會再次出現新一輪舌戰。有個學文科的家長還跑過來跟我說,以前她從來沒想到自己能看完、看懂一本講相對論的書,這本書對她的人生觀和宇宙觀產生了一定的衝擊,她似乎懂得了什麼是邏輯加實證的科學思考。
《時間的形狀》書籍在豆瓣上好評滿滿
2024 年 6 月,我們單位的工會活動,還組團看了汪詰自編自導的科普電影《尋秘自然:地球往事》,我們四十多個大小朋友津津有味地看完了電影。這部電影講得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謎,而著名的寒武紀化石寶庫——雲南澂江生物群化石地博物館,就在我們附近,幾個家長和小朋友出了電影院就相約週末去參觀。可見,當科學被搬上大銀幕,能為觀眾帶來多大的震撼。
《尋秘自然:地球往事》點映現場畫面
等不及
這兩天,我看到“尋秘自然”的一個官方訊息,令我喜出望外。《時間的形狀》原著作者汪詰,居然把這本書拍成了電影。我真是難以想象,怎樣才能把相對論這種深奧的理論拍得讓老百姓不打瞌睡。這非常考驗創作者的智慧和技巧。說實話,我心中有些忐忑,但又充滿期待。不過,以我對《尋秘自然》前作和對汪詰敘事能力的瞭解,我相信這部電影會帶給我驚喜。
哎,真想早點跟孩子一起去電影院,有點等不及想看了,煎熬啊。
高燃預告片,三遍看不夠👇
搶先看
想象一下,那些我們只在課本和小影片裡見過的複雜理論,現在能在大銀幕上活靈活現地向我們展現出來,這得多震撼啊!
以下就是首映的相關資訊👇
科普電影《尋秘自然:時間的形狀》將於 2024 年 12 月 29 日起開啟全國巡迴首映首映+導演現場互動,不容錯過!
首輪活動可購票城市為:上海、中山、廣州、東莞、惠州、深圳、成都、重慶、南京、蘇州、福州。
第二輪活動城市名單即將推出,請關注本公號動態訊息~
參加首映活動還能獲得
獨家限量首映紀念票、紀念章哦!🎁
首映紀念徽章
首映紀念票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搶
【導演場】預售門票👇
更多電影相關問題,歡迎諮詢客服👇
點選關注「尋秘自然」公眾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