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公號:mom看世界
最近,在《南風窗》上看到一篇報道,標題很吸睛——“全球文科倒閉潮,來了”。

同學們都知道,我的專業屬於社科類,也是文科,看到這種標題自然會忍不住點進去一探究竟。
繼“文科無用論”之後,“文科消亡論”又出來了,到底有幾分可信度?
意料之外的,這篇文章並沒有加入太多寫作者的觀點,反而羅列了很多事實——文科正在全球範圍內經歷危機,面臨著削減課程、停招專業,甚至直接取消專案的困境。
全球眾多高校對文科“下手”的事實,這幾天在網上激起了不小的水花——以某乎為例,報道沒發出幾天,就有了不少乾貨含量較高的回答。
寫文章的上午,我看到922個回答

中午,這個數字就變成了970個


圖源:知乎
其實,文科衰落這件事,我們的孩子雖然還沒有到讀大學或者就業的年齡,我們也是可以感受到的。
這些感受,並非毫無根據的臆想,結合著南風窗介紹的“全球危機”,反觀我們身邊的情況,就會清晰地發現,無論東方西方,文科都處於不容樂觀的境地。

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
南風窗用哈佛削減文科課程引出話題,但我要說,哈佛大學的做法絕對不是孤例,放眼全球,這隻能被稱為“冰山一角”。
“哈佛大學宣佈取消30多門課程(涉及本科20多個系),大多都是文史類。美國瑪麗蒙特大學投票取消10個專業,其中大部分依然是人文類專業,還取消了英語與人文科學的碩士專案。”
如果說哈佛的做法屬於“適當調整,最佳化資源配置”,那瑪麗蒙特大學的做法可不好解釋——它本身是一所以文科教育為基礎的天主教大學,那些被砍掉的專業,很可能曾經是它的“核心”。
再看波士頓唯一的女子大學,西蒙斯大學,2023年6月,該校考慮取消許多文科的本科專業,甚至包括哲學和社會學,打算直接拆除人文學科的“傳統支柱”。


圖源:https://su-innovationtimes.com/
還有2023年9月,英國藝術與人文研究委員會(AHRC)宣佈到 2029-2030年,將把每年資助的博士生人數從425人減少到300 人。
至於澳大利亞,則透過經濟槓桿明晃晃“勸退”文科生:提高人文學科的學費,降低理工科專業的學費。這一政策讓許多學生不得不放棄文學與歷史,轉而選擇更“實際”的方向。
荷蘭的萊頓大學則計劃取消36個人文學科專案,並削減約300門課程和60多個教職崗位。
還有英國謝菲爾德大學,世界排名前50的考古系也將在今年“關門大吉”。



圖源:網路
因此我才會說,哈佛大學這次的“行動”並不是開始。甚至於,早在七八年前,全球高校文科專業的窘迫就遮掩不住了。
根據美國曆史學會(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資料統計,2017年拿到歷史學博士學位的人數超過1100人,而美國曆史學會公開招聘的教職崗位只有500個左右……從2013年到2016年,美國的大學已經削減了651個外語課程專案。——新京報
這些現象的背後,是全球高校多年來普遍面臨的困境:
一方面,科技領域的飛速發展,迫使教育資源向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傾斜;
另一方面,人文學科因難以帶來直接經濟回報,被視為一種“奢侈”。
知乎網友直接把文科專業比喻為“奢侈品”


圖源:知乎
對於身處國內的我們來說,這些新聞聽起來或許和孩子們的學習生活距離很遠,但在歐美“版本領先”優勢不再明顯的今天,國內文科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國內:文科招生縮減
研究經費不足
這幾年,國內多所“雙一流”高校都在減少文史類專業的招生計劃,轉而支援理工類。
2025年的本科招生計劃還沒有公佈,我們可以先看研究生招生計劃——
以北京大學歷史學專業為例,2025年的招生人數從2024年的40人減少到了35人,哲學專業也從35人縮減到30人。

還有去年很火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裁撤文科”的訊息,直接撤銷了英語、傳播學、考古學三個人文學科,雖然還有通訊工程等三個理工學科,但中科大作為理工類強校,對理工科下手屬於“專業調整”,對與科技聯絡相對不緊密的人文類下手,則很明顯屬於“裁撤”。


圖源:網路
還有資料表明,很多高校調整了專業招生要求,導致文科招生受限(要求必須選考物理)。


圖源:頭條@優志願
因此可以說,如果孩子真的喜歡文科,那他進入心儀文科專業的難度是越來越大的。


圖源:網路
還有一個觀點,我作為一名大學老師,看得還算清楚——人文學科在研究經費方面,一直存在嚴重劣勢。
在如今這個強調科研成果轉化和市場價值的時代,文科很難與理工科競爭資源。
先說經費方面,不同學科之間,在科研課題經費方面存在著極為顯著的差距。
比如自然科學學科,開展一項科研課題時,總需要斥巨資購買專業且昂貴的實驗裝置,像高精度的顯微鏡、大型的反應裝置等,還有持續消耗的各類實驗材料,從稀有金屬到特製試劑,無一不是燒錢的“大頭”。


圖源:unsplash
這一系列高額投入使得自然科學的課題經費常常居高不下。
相較而言,人文社會科學課題,大多是基於文獻研究、田野調查或者理論研究,不需要動輒花重金購置裝置、材料,所以其課題經費額度通常遠低於前者。
因為經費方面需求不同,在高校和高校之間比較,往往是理科類高校的預算高於文科類高校;高校內部也會產生傾向,把資源集中給理工科專業。
這樣,缺乏資金也缺乏產出的人文學科更難吸引優質師資和生源,慢慢地,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很多學校就乾脆裁掉招不到學生的文科專業了事。

就業與薪資差距
同學們可能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身邊越來越多家長討論孩子路線規劃時,特別關心 STEM 學科,鼓勵孩子參加各類競賽、數理培優班。
我們之前總會提到教育部門釋出的政策、“大方向”,這裡不再多說,說兩個比較實際原因——
其一,因為現在五花八門的升學路徑逐漸消失,只剩下了“科創”等硬核路徑,直指數理化等“有回報”的學科。
其二,就是就業市場對理工科專業的“青睞”。
我們可以看看麥可思研究院根據2024年版《就業藍皮書》釋出的本科“綠牌”專業榜單。
其中,包括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等專業,全都是理工科專業。


圖源:麥可思研究院
想必同學們身邊也都有這樣的“對照組”:
學理工科的畢業生,被知名網際網路企業內招;學文科,四處投遞簡歷,最後在一家小公司落腳,做“網際網路運營”,起薪即終點。
近兩年,儘管工作都不好找,但根據智聯招聘資料顯示,理工科畢業生的就業率還是穩穩高於文科。
尤其是很多技術密集型的熱門行業,像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研發等領域,文科生簡直是被“按在地上摩擦”。
2023屆畢業生月收入最高的本科專業是資訊安全(7756元),其次是微電子科學與工程(7151元),接著是軟體工程(7061元)、科學與大資料技術(7014元)和電子科學與技術(7011元)。


圖源:麥可思研究院,可以看到,前20位裡都沒有文科專業
我之前認識一個很優秀的孩子,碩士研究生學歷,個人能力很強,去應聘某科技企業的策劃崗,面試了好幾輪。
最後面試官告訴他,還是更傾向有理工科背景的,能懂點技術原理,方便和研發團隊溝通,他只能遺憾落選。


圖源:unsplash
不過話說回來,我國對理工科其實一直都非常重視,老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這樣來的。
早些年,國家處於快速發展建設階段,大量需要理工科人才投身基礎設施、工業製造等領域,理科生一畢業就能找到對口工作,薪資待遇也很不錯,那時候文科相對受冷落(但無論如何,大學生的身份還是吃香的)。


圖源:unsplash
後來經濟發展起來了,文化產業興起,文科才漸漸受了些重視。
可如今呢,經濟增速放緩,各行各業都在尋求轉型升級,又急需理工科人才來破局了。
新興的高科技產業,像晶片研發、量子計算、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等領域,無一不是理工科的主戰場,大把的高薪崗位向他們敞開,企業不惜重金招攬。
千萬年薪的95後AI“天才少女”


圖源:網路
反觀文科,崗位不但沒增加,還在縮減。之前紅火一時的新媒體行業,如今裁員不斷,很多文科畢業生只能去搶一些行政、客服類的基層崗位,薪資低、發展空間小。


圖源:獵聘
這種現狀讓許多家庭在給孩子做選擇時,本能地就避開文科,長此以往,文科生源可不就越來越萎縮了嘛。
我不止一次聽到類似的擔憂聲:“我家娃剛上小學就說自己喜歡語文英語。不是說不讓他喜歡文科,可就業市場就擺在那,這以後可怎麼辦啊?”
我們都明白,要重視孩子的興趣、愛好、擅長。可面對現實,大多數家長的想法驚人地一致:
家庭教育投資方向畢竟不是一件小事,花的錢也不少,誰不想選風險低、回報穩定的路呢?萬一孩子選了文科,將來就業困難,十幾年的心血不就白費了?
所以,越來越多的家長,都是又卷、又謹慎,表現出來,就是格外糾結。

社會現實正在變化
文科衰落的背後,還有社會風氣的影響。
從科技崇拜到實用主義,這股浪潮現在看來,不可逆轉。
一開始是文學、哲學、歷史無用,後來是新聞、社會、經濟無用,文科一步步邊緣化。
在 AI 已然成為潮流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聚焦於“可以量化”的成果,總結出來的“即將被 AI 替代的職業”,文科相關的職業也是首當其衝。
至於人文學科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和文化意義,既然不能當飯吃,那就不提也罷。


圖源:網路
此外,還有社會對文科的刻板印象,也是讓文科一步步滑向消亡的“幫手”。
許多人,認為學文科無非就是“讀書、寫論文”,好像沒啥實際用處。
上個月底,劍橋大學博士生艾莉·盧克斯在X平臺上分享她的博士論文《嗅覺倫理學:現代和當代散文中的嗅覺政治》順利透過,卻意外成為了攻擊的物件。在不少人看來,這樣的研究完全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錢,也有人直接嘲諷道:“姐們兒真的寫了一篇博士論文,解釋為什麼討厭別人有體味是種族主義或階級歧視耶。”


圖源:unsplash
我覺得,劍橋大學博士的論文之所以遭到眾人嘲諷,是因為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技術時代,大家覺得她的技能毫無競爭力,“我上我也行”。
但實際上,很多人忽略了文科在塑造社會價值觀、文化認同和個體創造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當然,我不是要否認文科專業不吃香的事實(我甚至認為很長一段時間內,文科還會更加不吃香)。
我只是覺得,不吃香並不意味著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的知識的價值,可以被簡單地歸為“無用”,它們起碼承載著下面四個功能,而且這些功能是任何理工科的進步都無法替代的。


圖源:unsplash
其一,文科能培養人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是一種能夠打破刻板認知、深入分析複雜問題的底層素質。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是“理科思維”,其實不然。在研讀文學作品、研究歷史、面對社會熱點問題時,我們需要不斷地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這恰恰是針對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我們不只是瞭解故事情節,還要剖析人物動機、社會背景,以及隱藏在字裡行間的作者立場;
我們不僅關注事件的表面因果,更需要挖掘背後的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
還有面對社會學相關的問題時,我們要學會辨別不同聲音背後的邏輯漏洞和利益驅動。
這些過程鍛鍊的,正是打破固有觀念、發現深層規律的能力。而在充滿資訊噪音的今天,這種能力尤為重要。


圖源:unsplash
其二,人之所以為人,需要文化道德,這離不開文科的滋養。
從文學到哲學,這些領域在探討人類經驗、塑造倫理規範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
在一個不斷追求效率和利潤最大化的社會里,誰來引導我們思考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值得堅持的?
文科正是連線歷史與未來的那一條紐帶,提醒我們在追求技術發展的同時,也要守護人性中的美德。
其三,我們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線”,文科的作用不可替代。
比如同理心,作為理解他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我們希望孩子具備的品格,恰恰是文科所擅長培養的。
透過閱讀文學作品、感受藝術、理解歷史事件,我們能感受到跨越時間與空間的人類共鳴。
最後,不得不提到AI時代的創造力問題。
沒錯,人工智慧是可以繪畫、寫作、程式設計,甚至可以當老師教學生、參與學術研究,但它無法替代的,是人性化的視角(不敢說永遠,因為最近看大牛說,AI可以具有人類意識)。

技術越發達,人類越需要強調屬於人類的創造力,文學和藝術教會我們發現美、表達情感、構建意義,這些看似無形的能力,是AI難以企及的領域。
再說得簡單點,就是我們要用“人味兒”沖淡“ AI 味兒”,這樣未來才能依然屬於人類,最起碼一段時間內……


部分圖源自網路,侵刪

來源丨mom看世界
作者丨川媽 孟燃
參考資料丨1.南風窗:全球文科倒閉潮,來了
2.獵聘大資料研究院: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趨勢與展望2023
3.央廣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擬撤銷英語等6個本科專業
4.江蘇招生考試網:20多所大學停招部分文科碩士!真實的天坑,人文社科……
5.麥可思研究:2023屆本科生月均收入6050元 資訊安全專業薪資最高
6.紅星新聞:麥可思研究院釋出“2024就業綠牌專業榜”
7.新京報:全球觀察丨改革通識教育能挽回美國人文學科的頹勢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