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統戰新語(ID:tongzhanxinyu)
市場監管總局資料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實有民營經濟組織1.85億戶,佔經營主體總量的96.76%,同比增長2.3%。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正在經濟環境變化的風浪中勇敢搏擊,沿著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創新蝶變。一大批有膽識、勇創新的民營企業家茁壯成長,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徵、民族特色、世界水準的中國企業家隊伍。新時代新徵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
今天,國務院新聞辦“新徵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再次舉行。這一場的主角是5位優秀的民營企業家代表,他們懷揣夢想、勇於創新,心懷感恩、積極奉獻,積極踐行企業家精神,展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圍繞“弘揚企業家精神,堅定做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5位企業家與中外記者分享成長髮展經歷。
5位企業家是:
王興興 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
張 波 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 臻 內蒙古鄂爾多斯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劉百奇 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
劉長雲 九州通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佟軒梳理了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精彩問答。首先是三道“大題”,企業家們共同作答:
一、創業路上最讓你感到“大有可為”“正當其時”的瞬間或經歷是什麼?您如何展望民營企業、民營經濟發展的未來?
王興興:對於“大有可為”“正當其時”的感受確實非常深。我們公司去年釋出了G1這款人形機器人,釋出以後,在全球範圍內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大家也願意採購我們的機器人,今年出貨量相對去年有明顯增長。不單是我們公司,對整個機器人行業來說,今年上半年的增長速度非常快,科技發展趨勢非常明顯。我對民營經濟發展充滿了信心,因為有很好的政策、很好的土壤,這讓大家有更多的信心投入研發、投入生產,做出更多面向未來的新產品、新技術。
張波:對我來講,最能感受到“大有可為”“正當其時”的瞬間是7月9日我們在雲南的第二個綠色鋁產業基地的投產,因為這是集團響應我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號召,實施綠色轉型的重大舉措。我們從2019年開始,從山東轉移200多萬噸電解鋁產能去雲南,利用雲南豐富的水電資源,把煤電生產變成用水電生產,實現綠色化轉型。這個舉措不僅大大提高了我們集團的能源綠色佔比,也大大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總量,同時還為雲南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因為發展西部需要工業帶動。更讓我欣喜的是,它實現了社會、企業和百姓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談到民營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前景非常廣闊,我對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我相信,隨著我們民營企業家們的共同努力,民營企業“正當其時”“大有可為”的瞬間將越來越多。
王臻:讓我感到振奮的不是某一個高光時刻,而是我們國家對於民營經濟發展持續出臺的好政策。現在黨和國家對於內蒙古是“兩個基地”的戰略定位,我理解新使命就是羊絨產業要溫暖千萬牧戶、電力冶金產業要點亮未來。
我認為,國家的戰略已經為企業發展錨定了很好方向,透過鄂爾多斯集團40多年的實踐,我們感受到企業因國家的發展而發展、因國家的強大而強大。即使在傳統產業,如果我們可以靠創新來實現產業不斷升級,我們就有能力去打造百年老店。
劉百奇:我是一名航天領域的創業者。作為一名航天人,我想這種時刻非常多。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兩件事兒。第一,2020年11月7日這一天,星河動力公司自主研製的第一款產品穀神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飛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第一次用民營企業的火箭把商業衛星送入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
再分享另一個事兒,今年6月18日,證監會推出新政,在科創板設立科創成長層,把商業航天納入第五套標準。不僅僅是我一個人,整個商業航天創業者都感到歡欣鼓舞、特別振奮。展望民營經濟未來,我特別有信心。國家越來越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政策環境也在不斷最佳化,為我們創造了廣闊的空間。
劉長雲:大有可為,昭示著這個時代給我們民營企業家廣闊的發展空間;正當其時,也是呼喚我們要扛起歷史的責任。大有可為,得益於三方面:一是政策給力。國家對民營經濟的重視和支援,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執行的力度是空前的,而且我們的宏觀政策因勢調整,力度在不斷加碼。二是市場巨大,中國擁有全球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就醫藥領域來說,現在市場規模將近5萬億,隨著健康消費的升級,市場將進一步擴容。三是科技賦能,現在數字化、人工智慧正在重塑醫藥行業的發展格局,我認為以科技為核心的轉型正是我們企業打造新質生產力、培育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展望未來,伴隨著各項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民營經濟的明天會更加美好,政策的支援將會更加穩定長效,市場容量也會持續擴大,創新的活力也會愈發強勁有力。
二、培養年輕一代管理者,除了專業技能外,最希望傳遞哪些價值觀或者經驗?
張波:我是1999年加入集團的,我認為我傳承的不僅是父輩的財富和權力,更是我父親那一代創業人的家國情懷和艱苦創業的工作作風,這也是支撐我帶領新的董事會這些年一路披荊斬棘、謀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我有這些傳承之後,特別希望下一代年輕的管理者能夠傳承我們的基因,能夠記住自己的初心。
魏橋創業集團的核心價值觀就是“為國創業、為民造福”,我們秉持的企業使命就是實業報國、製造業強國。我希望,年輕一代管理者一定要繼承這個精神底色,牢記自己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不但要把我們企業管理好,還要把企業經營好,更要為黨和國家負責、為社會負責、為員工負責,持之以恆履行好企業的社會責任。我認為,只有把家國情懷和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好好傳承下來,才能支撐年輕一代管理者應對所有挑戰和困難,打造出百年企業。
王臻:對我來說,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父輩身上的志存高遠的理想以及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敢為人先、銳意進取,不管遇到多大困難,都相信事在人為,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困難,這些精神特別鼓舞我。有時候我在想,西部很多企業能夠從那麼偏遠的地區一路發展走到今天,可能不僅僅是隻考慮自己的事情,更是站在一個產業、一個地區,甚至站在國家層面去思考、去行動,才能一路成功,走到今天。
中國作為核心的、最好的產絨國之一,中國企業一定要發揮引領作用,不能把我們的原料優勢拱手相讓。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堅定的信念以及艱苦奮鬥的精神,當我們可以把企業發展和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勢能。
三、優秀建設者應當具有哪些特質?新時代新徵程如何結合自身工作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企業家精神?
劉百奇:首先,政治立場堅定,才能把企業自身發展和國家戰略緊密結合起來,正確理解國家方針政策,企業才能取得很好發展。其次,作為優秀建設者應該有創新創業精神,只有敢於打破傳統、敢於突破、敢於創新,才能使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最後,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企業自身發展利益,同時也應該積極為社會做貢獻。
說到我自己,在新時代新徵程,我帶領團隊持續堅持火箭技術創新,研發更先進的火箭技術,持續降低航天發射成本,提升航天發射能力,希望為中國航天市場提供更有價值的航天發射服務。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我們公司舉辦了“星河杯”青少年航天器概念設計徵集活動,透過這個活動傳播航天精神、普及航天知識。我們希望透過我們的活動給國家培養更多的航天人才,以我們的實際行動踐行企業家精神。
劉長雲:我認為核心特質應該有三方面:一是政治立場要堅定,要厚植家國情懷。作為優秀建設者,首先要擁護黨的領導,將企業發展融入到國家戰略中,將社會責任內化到企業文化基因中。二是要注重內涵式增長,追求高質量發展。當前國家正在力推新質生產力,作為實體企業我們也要以“質”為刃,用創新取代粗放式增長。三是企業要合法經營,企業家要誠信自律。守法經營是企業的生命線,誠信自律是企業發展的通行證,這些既是對民營企業家的基本要求,更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作為新時代的民營企業家,如何踐行和弘揚企業家精神,我認為有幾個路徑:一是用創新引擎打造新質生產力,扛起科技自立自強責任,這是新時代建設者的硬核擔當。二是踐行共同富裕,厚植民生髮展根基。九州通在新疆開展了“小藥箱”專案,我們就是透過參與基層和農村地區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等方式踐行我們的社會責任。
除了三道“大題”,各位企業家還就媒體關注的“個性”問題作出回答。
-
目前中美在人形機器人發展方面,差別有哪些?人形機器人產業達到量產的關鍵在哪裡?如何實現更好地商業化?宇樹科技所描繪的人形機器人與人類未來是怎樣的?有著怎樣的發展路線圖?您如何看待當前的加徵關稅、供應鏈脫鉤等逆全球化趨勢對公司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公司將如何發展呢?
王興興:關於人形機器人技術發展方向和產品發展方向,全世界的共同目標是類似的。由於每個國家各自的文化和產業背景有差異,比如,中國有很深厚的生產製造和硬體功底,美國有很豐富的AI軟體生態,各有優勢,值得大家共同推動與合作。
目前,我們希望有更開放的合作生態。我們公司過去做了很多軟體開源,包括很多客戶在我們機器人身上做了很多開發和應用,這部分是我最高興和自豪的事情,共同來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尤其是,目前機器人和AI都面臨很大挑戰,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來推動這件事情,這件事情最值得做,大家共同把技術和產品做好,為全世界提供更好的服務。
我們公司一直非常相信,跟通用AI一起的通用機器人必將成為未來科技的主流路線。最近幾年大家關注到人形機器人在國內外非常火熱,大家投入很多精力去發展。毋庸置疑,目前這個行業處在相對早期階段,大家可以多給一些耐心。我個人認為未來3到5年,人形機器人應用會越來越快,當下已經有一些應用場景,國內外不少公司包括我們公司人形機器人出貨量都有明顯增長,服務業、家用、工業場景、危險場景救援救災場景都有推進。目前也不能說很快,一下子大規模應用、大規模推廣,那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但是我覺得還是非常快的。其實目前在人形機器人這塊非常有挑戰,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來推動這個事情,包括我們公司。我認為現在發揮大家各自的優勢,共同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進步,推動整個行業發展是非常有價值的一件事情,全球共贏的狀態是可以達到的。
-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背景下,傳統制造企業應透過哪些路徑突破發展瓶頸?對於廣大民營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張波:一是綠色低碳發展,這是響應國家高質量發展的號召。企業未來發展之路首先要做到綠色低碳發展,這給傳統制造業帶來很大挑戰,比如鋁產業板塊,因為它的生產特性就是一個高能耗產業,怎麼讓高能耗產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這是很大的挑戰。除了轉移一部分產能到雲南,利用水電生產之外,我們在山東部署了大量的光伏太陽能發電,提高山東當地產能的綠電佔比。同時,在產業轉型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發展迴圈經濟、發展再生鋁。大家可能知道,因為鋁的特性是可以多次迴圈使用的,但是第二次使用的時候能耗只是第一次生產的5%。所以,透過再生鋁也可以大大降低碳排放和能耗。所以,第一條路徑就是追求綠色低碳發展。
二是積極推進數智化轉型。現在人工智慧、AI技術迭代非常迅速,給傳統制造業帶來了非常好的機遇,利用我們豐富的應用場景,結合人工智慧先進技術,全面提升改造傳統制造業。比如,紡織板塊方面,過去幾年建設了十幾座綠色智慧化工廠,相比傳統的生產模式,能耗降低了40%。大家知道,紡織行業現在經營相對比較困難,由於我們實現了智慧化改造,大大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企業紡織板塊的競爭力。同時,鋁板塊在全球率先把AI技術引入電解鋁生產工藝,用“智慧大腦”替代人工經驗判斷,使得生產效率、裝置利用率大幅度提升,能耗也大幅度降低。傳統制造業要想實現突破發展瓶頸,第二條路徑就是數字化轉型。
三是創新驅動。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產品創新、工藝創新之外,還有企業內生動力所帶來的創新行為,包括我們跟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合作,成立國家級的技術中心,這些都是在企業內生動力方面做的工作。人工智慧、大資料也會給我們帶來經營模式、管理模式的創新,所以企業不但要積極實施一些產品工藝的創新,還要積極擁抱人工智慧,促進管理模式和思維模式創新,同時帶動企業組織架構改革。我們要完全符合數智化要求,傳統制造業最大的挑戰是原有組織體系的改革。
以上是我們總結的三條實實在在的路徑。對傳統制造業來講,想實現高質量發展,突破一些發展瓶頸,需要厚積薄發,這很不容易。但是,我認為,國家給民營企業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發展舞臺,只要我們堅定發展信心,勇於創新、腳踏實地、真抓實幹,我相信我們民營企業一定能高質量發展。
-
您所在的行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作為一位年輕企業家,您和您的企業是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的?
王臻:目前我們行業處於深度轉型期,挑戰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來自技術革命的洶湧浪潮,另一方面面臨全球產業鏈重塑。我們在市場端,面臨日益疊加、迭代以及日益多元化的消費者需求。就像一個數軸上有A就有-A,我覺得這些挑戰也是機遇。從大的方向來說,發展的核心其實還是要透過創新和系統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我們要把這些都融合在一起。就拿羊絨時尚來說,從草原源頭,我們在原牧場設立4個頂尖實驗室,負責草原氣候和土壤研究、種山羊的種群保護、動物福利和科學養殖研究、纖維跟蹤以及檢測,真正做到了產學研聯動。同時我們把社群牧民深度連線起來,實現讓牧民增收,讓草原和羊種得到保護,同時得到更高品質的羊絨。
說到製造端,創新場景更加豐富。染色環節,過去研究傳統的染色,十幾年、二十年前開始做植物染色,前一段時間,我們成功地、規模化地運用了微生物染色去染色羊絨以及紡織品。我們的微生物染色在國際上也屬於很前沿的,它可以把羊絨的天然品質和優秀性質完美儲存下來,增加產品的生態附加值,引領行業向更健康、友好方向轉型。我們的生產鏈條那麼長,其實創新有無限可能。
說到市場端,很重要的是做消費者的洞察。現在品牌的文化屬性可以說是越來越凸顯了,我覺得文化不一定在於“形”,一定在於“神”,在於它的內涵和底蘊。現在年輕人對很多東西已經祛魅了,非常有個性和主張。是不是可以設想未來,時尚的終極話語權可能不是在T臺的射燈下,而是藏在文化根脈裡。我覺得,中國的文化自信正在轉化成產業自信。
說到渠道端,渠道端的變革是顛覆性的、是巨大的。線上線下已經深度交織、互相賦能。這樣一種融合對於整個渠道系統、商品系統都有了整體的效率提升。在運營方面,對於市場反饋的感悟,這要求服裝企業對數智化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運用,才能得到新的活力。
最後要圍繞消費者,讓消費者得到更好的體驗和服務。說了這麼多,背後底層邏輯就是從順應變化,變為製造變化,和大家共勉,也向大家學習。
-
為什麼選擇商業航天賽道?什麼樣的動力激發了您的航天夢?展望未來,您有哪些期待和打算?
劉百奇:商業航天產業是全球範圍內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這個產業是能把一個企業家的創業夢想和國家經濟發展乃至人類共同命運結合在一起的特殊產業,也是一個值得航天人託付終生的產業。2014年,我國出臺政策支援鼓勵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從事航天科研生產活動,大力支援發展商業航天。作為一名航天人,我特別珍惜國家向民營企業開放商業航天的政策機遇。同時,我也看到商業航天未來市場前景非常廣闊,2018年我毅然決定向夢想出發,成立星河動力。
關於未來,我有兩方面想法。一方面,正在研發更大、更強的運載火箭,比如,正研製的一款火箭智神星2號,是一款大型可以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基本型運載能力達到20噸,捆綁構型運載能力達到60噸。透過模組化設計,不同的模組化組合適應低軌、高軌、深空探測等不同的航天發射任務,並且可以重複使用,可以大幅降低航天發射成本。未來隨著可重複使用技術的不斷完善,這個火箭也會向著智慧化和航班化方向發展。
第二個方面,我們以火箭技術為基礎,拓展其他業務。比如,在拓展在軌服務、在軌試驗等領域,我們和一些合作伙伴計劃聯合開展太空旅遊業務,希望有機會參加國家深空探測等重大專項,利用我們的技術拓展更多的商業業務,為中國的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
民營企業應如何以企業家精神推動醫藥資源下沉,更好地服務基層醫療需求?
劉長雲:第一,要願意做這個事情。這需要有家國情懷,也需要責任擔當。為什麼這樣說呢?基層醫療,很多地方都是偏遠地區,在做服務的時候有幾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一是路途比較遠,配送難度比較大。在中心城市,老百姓在選擇醫療服務的時候,品牌多、廠家也多、品規也多,選擇空間比較多。但基層老百姓選擇的空間相對有限。我們在基層做服務的時候,距離非常遠。我印象比較深的,當時我在新疆和團隊去給客戶送藥品,從公司出發送到客戶那裡花了將近一天時間,而且這個過程中有些地方路途比較坎坷。還有一些地方更偏遠,有時候可能還要租用馬匹,甚至用肩扛背挑的方式把藥品送到客戶手上。二是利潤薄、成本較高。因為基層的訂單比較分散,而且每個訂單的金額也不大,再加上路途比較遙遠,有時候可能需要額外投入冷鏈、溫控等裝置,幫客戶儲存藥品。這樣算下來成本就非常高了。另外一個方面,因為我們送的藥品大部分是基本藥物,本身毛利比較低。從成本角度來講算不過來賬,是有虧損的。三是品種想湊齊比較難,有些平時用量較少的藥,可能因為市場需求較少,有一些廠家不太願意生產和銷售這類藥品。但這些藥品對基層來講非常關鍵,需要不計銷量、不計成本的滿足需求。
第二,要有能力去做這個事情。沒有金剛鑽攬不了這個瓷器活。我們公司成立之初就一直往這個方面努力,經過20多年佈局現在已經具備這種能力。目前在全國有400多個現代化物流中心,我們在偏遠地區都建立了辦事處,基層配送人員也有五六千人。現在隨著服務需求的提升,我們也在不斷利用數字化、人工智慧技術去提升配送效率以及服務水平。
第三,要有長期主義。現在我們每年在基層服務的設施以及數字化方面的投入,數以億計。這麼大的投入,從短期來看,回報的效果並不明顯。但是我們還是願意堅持做這個事情。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基層醫療市場會越來越好。更重要的是,滿足基層老百姓的醫療服務需求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我們企業的社會責任。未來我們會長期堅持下去,把這個事情做好。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王怡潔審校:姜辰雨 製作:王馨悅(實習)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思念食品董事長王鵬邀您一起讀
《中國企業家》↓↓↓
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2025全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