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眼,點選卡片關注,加星標,以防失聯
2025年1月15日,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出席聯合國全球契約新加坡網路(GlobalCompact Network Singapore)20週年慶典並致辭,強調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以下是新加坡眼根據英文發言翻譯:
聯合國全球契約新加坡網路(GCNS)主席 Bicky Bhangu 博士,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執行總裁兼聯合國全球契約新加坡網路副主席郭柄汛先生,聯合國全球契約新加坡網路執行主任 Esther Chang 女士,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晚上好!
很高興能與聯合國全球契約新加坡網路、各位成員和合作夥伴一起慶祝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20 週年紀念日!
在過去的 20 年裡,聯合國全球契約新加坡網路作為聯合國全球契約本地分部,推動了新加坡的企業可持續發展事業。
你們透過與不同規模、不同型別和不同專長的公司合作來實現這一目標。
今天,你們擁有 250 多名成員,遍佈各行各業:既有大型跨國公司,也有中小型企業。
我很高興聽到 Bicky 提到聯合國全球契約新加坡網路與更廣泛的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絡。
事實上,聯合國全球契約新加坡網路不僅與企業建立了富有成果和建設性的合作關係,還與新加坡的其他組織建立了合作關係,如大學等學術機構、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等商業協會以及各種工會。
當聯合國全球契約新加坡網路於 2004 年成立時,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社會責任(CSR)等術語還不像今天這樣突出。
從一開始,你們的目標就基於一個簡單而有意義的前提:鼓勵企業 “負責任地經營”。
負責任的企業認識到,儘管它們應該追求利潤,但它們在建設更強大、更具凝聚力和復原力的社會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種責任感非常重要,因為企業有各種能力來解決影響其最終運營的大環境的問題。
負責任的企業應堅持良好的公司治理,以明確的目標開展經營活動,以提高人民和社群的地位,併為子孫後代保護地球。
換句話說,這就是為我們的長遠未來著想並建設未來。
為了培育這樣的企業,聯合國全球契約新加坡網路首先與各公司合作,使其活動符合聯合國全球契約的十項原則。
在過去十年中,你們還支援它們採取行動,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今天,你們在願景宣告中依然體現了這一目標,即培育負責任的企業。
應對我們今天共同面臨的全球挑戰,包括氣候變化這一重大挑戰,需要積極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尤其是企業。
世界各國都認識到,氣候變化是一個明確而緊迫的挑戰。
對於像新加坡這樣的島國來說,更是生死存亡的挑戰。
自 2004 年聯合國全球契約新加坡網路成立以來的20年間,可持續發展已從一個 “可有可無”發展成為一個 “非做不可”。
但是,全球氣候行動仍然落後於需要採取的行動。
美國和歐洲的許多科學家團體已經宣佈,2024 年將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年。
在新加坡,我國氣象局上週釋出的一份報告顯示,2024 年也是我國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我們都看到了上週以來加州發生毀滅性野火的新聞。
氣候變化帶來的這些極端天氣模式將使全球社會和經濟付出高昂代價。
據估計,僅在 2024 年,極端天氣事件就給全球造成 3,200 億美元的總體損失。
在此背景下,全球綠色轉型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儘管某些方面對氣候持懷疑態度,但我們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年,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將受到更多重視。
單靠政府是無法成功實現綠色轉型的。私營部門和人民的參與至關重要。
對於私營部門來說,隨著投資者、消費者和利益相關者更加重視可持續發展,擁抱可持續發展可以增強復原力,管理聲譽風險。
如果這是非做不可的,那麼我們不僅要設法解決這個問題,還要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的新來源。
事實上,這也是未來經濟諮詢小組的主要工作領域之一,我是該小組的主席,Bicky也是其成員之一。
新加坡2030綠色計劃的主要支柱之一是建設綠色經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改造現有產業,利用可持續發展作為競爭優勢。
這包括發展新的增長領域,如綠色金融、低碳技術、碳服務和碳交易。
與此同時,我們還與企業合作,透過創新的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來綠化其運營。
從去年開始,我們的碳稅(目前的價格為每噸二氧化碳當量 25 新元)收入也將用於支援去碳化工作和向綠色經濟過渡。
要實現新加坡的綠色藍圖,包括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私營部門可以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每家公司,無論規模大小,都可以為我們的國家、經濟和地球建設一個更加綠色的未來做出貢獻。
然而,無論是在基礎設施升級、部署新技術方面,還是在滿足新的監管要求方面,向綠色轉型都可能會給企業帶來更高的成本。
那麼,如何支援企業利用可持續發展作為競爭優勢呢?
方法之一是建設企業能力。
這意味著既要部署新的基礎設施和技術解決方案,又要讓企業和員工掌握新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以利用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優勢。
在新加坡,政府設立了未來能源基金,支援對清潔能源技術的投資,首期注資 50 億新元。
該基金支援的基礎設施將使企業能夠利用低碳能源供應,實現其長期可持續發展目標。
我們還推出了一系列支援計劃,以加快企業綠化運營和建立新專業知識的努力。
例如,“節能津貼計劃”(EEG)為本地企業提供支援,幫助它們在製造、食品服務和零售行業採用節能裝置。
自今年年初以來,節能津貼計劃已擴大到建築和海事部門以及資料中心使用者。
透過企業可持續發展計劃,新加坡企業發展局還支援企業發展相關能力,加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價值鏈,並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可持續發展環境。
這包括提高意識的補貼課程,以及對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戰略、資源最佳化、可持續發展標準和可持續產品開發方面能力建設的資助。
新加坡企業發展局還與星展銀行和大華銀行等銀行合作,幫助企業採用可持續做法和獲得可持續融資。
支援企業實現綠色轉型的另一個方法是建立可靠的監管制度,明確規定企業實現更強大、更負責任的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例如,自2022年起,新加坡交易所逐步對所有上市公司引入氣候披露要求。
從2025財年開始,所有上市公司都必須將國際可持續發展標準委員會(ISSB)的標準納入其氣候相關資訊披露中。
透過對與氣候相關的風險和機遇進行適當的核算,投資者可以獲得必要的資訊,從而有效地分配資本,實現可持續發展。例如,據我所知,許多資產管理公司也在關注公司是否正在採取步驟實現更高的可持續性。
適當的資訊披露將使我們的公司能夠展示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領先地位,並保持全球競爭力。
例如,“可持續發展報告補助金 ”為上市公司和大型非上市公司提供部分費用補助,幫助它們編寫第一份包含 ISSB 標準的可持續發展報告。
鑑於大型跨國公司對其供應鏈和價值鏈的可持續性進行評估的趨勢日益明顯,可持續性報告也成為中小企業的一項重要能力。
為了更好地支援這項工作,新加坡企業發展局與服務供應商合作開展了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計劃。
該計劃將幫助非上市中小型企業編制符合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和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Task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標準的首份可持續發展報告。
因此,我鼓勵所有符合條件的 GCNS 成員和公司充分利用這些計劃。
綠色轉型並非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利益相關者的集體行動和想法。正如 Bicky 提到的,這是一項全社會的努力,我還要補充一點,這是一項全地球的努力。
因此,在這方面,跨領域、跨國界的合作伙伴關係可以擴大整體影響,取得更好的成果。
透過合作,我們可以建設更強大的能力,開發突破性的新解決方案和技術,並相互支援,加強我們在綠色轉型中的責任。
例如,新加坡科技研究院(A*STAR)和我們的大學正在與行業領導者合作,以實現綠色轉型。
新加坡科技研究院還與新加坡環境局和其他合作伙伴合作,成立了新加坡碳排放係數註冊處。
這使企業能夠訪問根據新加坡國情定製的排放係數資料庫,使他們能夠計算範圍1和範圍2的排放量,從而提高碳報告的準確性。
國立研究基金會在城市解決方案和可持續性方面開展了非常積極的研究計劃。去年7月,國立研究基金會透過卓越研究與技術企業園區(CREATE)啟動了一項新的 “去碳化專題計劃”。
該計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研究夥伴,共同研究新能源和與工業相關的綠色解決方案。
新加坡企業發展局也發起了第六屆可持續發展開放式創新挑戰賽,讓新加坡和世界各地的中小型企業和初創企業與行業領導者一起,推動有益的創新。
令我感到鼓舞的是,聯合國全球契約新加坡網路(UN GCNS)也為這一日益壯大的合作與夥伴關係生態系統做出了貢獻,加速了新加坡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努力。
例如,自2021年以來,聯合國全球碳排放與可持續發展網路組織了為期18個月的能力建設專案 “低碳新加坡”(LowCarbonSG),為企業提供工具、資源和指導,以採用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實現業務運營的低碳化。
其中包括碳與排放量記錄工具(CERT)等工具,幫助企業更方便、更準確地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我很高興地從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那裡得知,許多中小企業已經從這一計劃中受益。
聯合國全球契約新加坡網路也為可持續發展聯盟(由18個貿易協會和商會組成)舉辦了碳研討會,為其成員企業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專業知識。
我在前面提到了由新加坡環境局和新加坡科技研究院(A*STAR)共同成立的新加坡排放係數註冊處。
該註冊處設在新加坡環境局的 NetZeroHub.SG 平臺下,該平臺還設有一個資源入口網站。
聯合國全球契約新加坡網路(UN GCNS)和各行業協會及商會為該資源入口網站做出了貢獻。它提供了一個指南、工具包、案例研究以及培訓計劃和解決方案提供商目錄的資源庫,以支援企業在去碳化的過程中獲得幫助。
除了這些貢獻之外,另一種能力建設方式是為企業之間分享經驗和專業知識提供平臺。
因此,我很高興我們推出了這份聯合國全球契約新加坡網路(GCNS)的新出版物《更好的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驅動的成功案例集》。
正如Bicky剛才提到的,這本刊物彙集了新加坡中小型企業的故事,這些企業透過創新來推動可持續發展,並努力將可持續發展融入其業務運營中。
其中一些企業長期致力於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些則不得不調整業務,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法規和客戶需求。
這本冊子介紹的這些企業在實現綠色轉型的過程中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和堅定的決心。透過倡導可持續發展,這些中小企業正在為整個行業和社群帶來積極的變化。
我希望透過閱讀他們的文章,能激勵更多的人追隨他們的腳步,規劃自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最後,請允許我結束髮言。
再次祝賀聯合國全球契約新加坡網路以及你們的合作伙伴和成員在過去二十年裡所做的出色工作。
在2025年的最初幾周,我們將紀念你們成立20週年,與此同時,我們也在籌備為期一年的 SG60 慶祝活動——新加坡獨立 60 週年。
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總結作為一個國家所走過的歷程,並反思我們在未來幾年和幾十年應該為之奮鬥的共同目標。
作為 “新加坡攜手前進”議程的一部分,政府致力於與企業、行業和社會各界合作,在低碳經濟中實現更大的可持續性並抓住機遇。
以負責任和可持續的方式管理我們的資源,是加強我們代際社會契約的一個重要方面。
它有助於我們應對當今的挑戰,併為後來者奠定堅實的基礎。
因此,我期待聯合國全球契約新加坡網路繼續保持你們的進取勢頭,與生態系統合作並不斷髮展壯大,加快我們實現更可持續未來的步伐。
謝謝你們!祝你們在 2025 年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CF丨翻譯
HQ丨編審
PMO丨來源
王瑞傑臉書丨圖源

免責宣告:
1.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原創”的所有作品,版權屬於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註明:“文章來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轉載”、“編譯”的所有作品,均轉載或編譯自其他媒體,目的在於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閱讀

-
李顯龍:新加坡高度依賴新移民,堅決反對本土主義和排外情緒


影片直播

新加坡眼旗下影片號你關注了嗎?
點選下面影片,檢視更豐富的內容!

想第一時間瞭解新加坡的熱點/突發新聞,可關注新加坡眼旗下“看南洋”微信公眾號,同步下載新加坡眼APP,不失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