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本文字數:3228,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杜川
隨著跨季資金需求逐步消退,央行於7月1日迅速調整公開市場操作策略,精準調控流動性。當天,央行開展131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操作利率維持1.40%不變,同日有4065億元逆回購到期,最終實現淨回籠275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7月首周,公開市場流動性面臨較大回籠壓力,逆回購到期規模超2萬億元,其中7月4日到期量高達5259億元 。
市場普遍預期,央行後續將根據資金面變化靈活調整操作,透過加大投放力度或啟用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確保市場流動性維持合理充裕。與此同時,國債買賣操作重啟話題持續引發市場熱議。
在季末資金季節性收緊背景下,市場對央行重啟國債買賣操作以緩解流動性壓力充滿期待。然而,6月30日,央行未按慣例釋出當月國債買賣操作公告,打破市場預期。結合央行此前將買斷式逆回購公告時間從月末調整至月中的變化,市場推測國債買賣操作資訊披露規則或已同步調整為“隨做隨公佈”,並據此判斷6月國債買賣操作大機率並未重啟。

跨季資金壓力消退
7月1日,央行公開市場操作開啟新一月的資金調控序幕,當日開展131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操作利率維持1.40%不變,因當日有4065億元逆回購到期,最終實現淨回籠2755億元,跨季資金壓力消退。
覆盤6月23日至27日,央行呵護力度接連提升。其中,6月30日,央行開展3315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實現淨投放1110億元;6月23日~27日期間,公開市場淨投放規模達10672億元,創今年單週淨投放次高水平。其中,逆回購投放20275億元、到期9603億元。
與此同時,6月中長期資金同樣超額投放,央行6月24日公告超額續作3000億元MLF(中期借貸便利),淨投放1180億元,疊加此前3個月、6個月買斷式回購續作,6月中長期淨投放合計規模為3180億元。央行透過短期與中長期資金同步加碼,有效緩解跨季資金壓力。
利率市場同步反映了調控效果。6月30日跨季當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短端品種全線上行,隔夜Shibor報1.4220%,上漲5.10個基點;7天Shibor報1.7630%,上漲9.50個基點。7月1日跨季結束後,Shibor短期品種大幅回落,隔夜Shibor下跌5.5BP至1.3670%,7天Shibor下跌23.30BP至1.5300%。
展望7月,市場預期資金面將維持寬鬆態勢,但也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一方面,6月末,財政資金支出或將助力流動性自發轉松,7月存單到期規模回落至2.8萬億元,對銀行負債端擾動邊際減小,且財政支出進度提速有望補充流動性;但另一方面,跨季大額投放的逆回購到期形成較大資金缺口,7月又是繳稅大月,稅期資金面壓力增加。
本週(6月30日-7月4日),公開市場逆回購到期規模上升至20275億,週一至週五分別到期2205億元、4065億元、3653億元、5093億元、5259億元。
政策面來看,央行2025年二季度貨幣政策例會釋放訊號,雖未直接提及“適時降準降息”,但強調加大調控強度、靈活把握政策節奏。
市場普遍預期7月流動性將維持寬鬆態勢。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跨季結束後資金面料將平穩,預計7月流動性缺口可能非常小。短期來看,央行維持流動性充裕的操作態度可能不會有太大變化,但降息降準等總量工具或延續政策觀察期,資金利率中樞可能穩定在政策利率附近。從政策面看,OMO(公開市場操作)、MLF以及買斷式逆回購維持淨投放的模式或在7月延續。往後看,7月流動性環境相較於6月可能更好,穩健偏松基調下預計央行可能會維持資金淨投放,但結合買斷式逆回購1.2萬億元到期,資金淨投放規模可能或難有太大抬升。

國債買賣操作“打破慣例”
由於季末月份資金會出現季節性收斂,大量存單到期以及銀行負債端壓力較大,政府債供給壓力也不小,6月市場對於央行是否將重啟國債買賣操作的討論逐漸熱烈。
值得注意的是,6月30日,央行未如期公告6月買賣國債情況,同時也沒有在月末公告公開市場買斷式逆回購業務。
6月,央行改變了買斷式逆回購的公告方式,從月末公佈調整為月中公佈。基於此,市場猜測國債買賣的公告規則或也發生變化,由之前的月末公佈改為“隨做隨公佈”,而未釋出公告也使得市場認為6月國債買賣操作大機率未重啟。
但在光大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旭看來,銀行體系流動性需求增長並非央行重啟國債買賣的充分條件。貨幣當局在流動性管理領域早已到了遊刃有餘的境界,即便當前有意不使用個別工具,依然能夠靈活自如地對各期限流動性進行有效調控。具體而言,使用OMO逆回購可以熨平短期資金波動,買斷式逆回購和MLF可以供給更長期限的基礎貨幣,今年5月15日實施的降準已向金融市場釋放了約1萬億元的長期流動性,事實證明,上述這些工具的合理搭配使用完全可以保持短期、中期、長期流動性的充裕。
“當然,國債買賣的重啟勢在必行,無非是時間早一點或晚一些。預計貨幣當局會合理把握操作時機、最佳化操作機制,弱化國債買賣對市場收益率的下行壓力,強化其基礎貨幣投放和流動性管理功能。我們認為,今年國債買賣對債券收益率的影響會明顯低於去年。”張旭稱。
實際上,“人民銀行何時重啟國債買賣?”是過去幾個月裡投資者一直熱議的話題。
回顧來看,國債買賣工具於2024年8月啟用,定位於基礎貨幣投放和流動性管理工具,啟用當月,國債淨買入1000億元,隨後在2024年9月至12月期間,隨著政府債供給提速,國債淨買入規模分別達2000億元、2000億元、2000億元、3000億元,為市場流動性提供了有效支援。此後,央行在今年1月暫停該操作。
對於央行何時重啟國債買賣操作,市場各方觀點不一。“投資者盼望央行買入國債,無非是想這能推高債券市場價格。”在張旭看來,這是部分投資者對央行重啟國債買賣操作抱有較高期待的原因。實踐表明,即便央行買入的是短債,直接影響短債收益率,但經市場傳導後,最終也會促使長債收益率下行。現階段該工具的使用會對國債收益率產生顯性或隱性影響,而這種對債券收益率形成的下行壓力,是貨幣當局盡力避免的“副作用”。
天風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譚逸鳴表示,2025上半年,債市資金面如同“過山車”,貨幣政策在多重目標間動態均衡、相機決策的特徵愈發顯著,政策目標優先順序從“防風險”到“穩增長”的切換,使得央行投放從“剋制”轉向“呵護”,資金狀態也由緊轉松。儘管7月流動性或維持偏寬狀態,但從配合財政以及市場預期管理角度出發,國債買賣操作不一定會在7月出現。
今年年初,人民銀行暫停了國債買入,著手引導貨幣市場利率平穩抬升。春節後,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由1.6%上行至1.9%。4月上旬,在外部不確定性加大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回落至1.65%左右,自此皆基本穩定運行於該水平。
張旭認為,年初人民銀行打出的利率調控“組合拳”既立竿見影又影響長遠。一方面,“組合拳”不僅迅速遏制住了債券收益率過快下行的勢頭,而且成功推動收益率曲線中長端的穩健上行,有效緩釋了債市中的利率風險。另一方面,儘管當前資金利率已顯著回落,但10年期國債收益率依然穩穩地運行於1.65%附近,體現出市場中單邊做多的衝動已被打散,投資者對於債券的定價已重歸理性。
長江證券研究報告從央行暫停國債買賣操作的原因進行分析,認為央行暫停該操作主要基於兩點考慮:一是財政的發力和供給情況,當國債供給相對較少時,央行傾向於不進行國債買賣;二是國債收益率是否達到央行的合意水平。從財政供給節奏判斷,預計央行國債買賣操作重啟最早要等到8月左右,8月和11月或成為今年下半年流動性擾動的關鍵時點。
為儘量減小或避免國債買賣操作對債券收益率的“副作用”,張旭提出可從三個方面進行最佳化。在時機把握上,應選擇在債券市場供給或市場對供給預期明顯加大,市場擔憂債券供過於求時進行買入操作;發行方式方面,可借鑑歷史經驗,面向個別國債承銷團成員以市場利率定向發行,再由金融機構轉至央行,如2007年1.5萬多億元特別國債中1.35萬億元的發行方式,如此既能維持債券市場供需平衡,又可避免引發投資者對收益率快速下行的不合理預期;機制安排上,國債發行的時點、規模以及期限應由財政部和央行共同協商確定,這有助於維護債券市場平穩發展,並有效控制政府債券的發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