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交易,微信不想捲了

⭐️星標一下新榜,及時瞭解關於新媒體的一切
編者按:微信小店接棒影片號,成為微信的“原子化元件”。2025年,微信小店的戰爭正式打響。關於微信小店的產品運營思路,以及從業者有多少機會,本文詳細探討。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雷鋒網”(ID:leiphone-sz),作者董子博、成妍菁,編輯林覺民。文章所述觀點不代表新榜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在今天的電商江湖,微信小店甚至殺不進前五。
2025微信公開課PRO資料顯示,2024年微信小店GMV規模是2023年的1.92倍、訂單數量是2.25倍,雖然保持著高速發展,但仍大幅落後於淘天、拼多多、抖音、京東、快手等平臺,GMV差距將近萬億之多。
而微信自己什麼時候能達到萬億 GMV,在人們看來都是個未知數。
早先有預測,2025 年,是微信小店 GMV 破萬億的關鍵之年。匯正財經預測,如果 25 年,微信小店能實現 3-5 倍的高速增長,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平臺或許真的能邁上一個大臺階。
“但以微信做事的方式,弄不好 2026 年底,他們也破不了萬億。”二級分析師雷宇如此向雷峰網評價道。
可稱匱乏的運營服務、一絲不苟的平臺規則、慢條斯理的做事風格、保守剋制的平臺戰略……微信小店的一切,都似乎與增長和盈利南轅北轍。
“很多人說,微信都快成仙了。”談起他心中的微信,雷宇眼裡多少有幾分無奈。
在外界看來,微信的確有“成仙”的資本——今天的中國,微信已經成為了中國體量最大的 App 沒有之一,憑藉近 14 億(今天甚至仍在增長)的日活躍量獨孤求敗,一切尚未到來的成功,在外人看來,都只不過是微信的“添頭”。
2025年,微信小店的戰爭卻仍在繼續,微信逐步擴張的生意和落後的平臺支援犬牙交錯,夾縫中,是在平臺上謀求生存的商家們。
面對世界,微信似乎總有一種獨特的“鬆弛感”,他們執拗地相信自己的路徑,並且不緊不慢地執行,不管別人指點,巋然不動,如同武功秘籍裡寫的:“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
回顧往昔,抖音如洪水猛獸席捲短影片市場,影片號入局晚、動作慢,幾經起落,似乎天時、地利、人和盡失,最終不靠投流、不靠砸錢,以一貫的產品思維為抓手,高速追趕抖音,從難望其項背,直至今天可以與之分庭抗禮——這也是微信“鬆弛感”的體現。
說回小店,微信的“鬆弛感”從何而來?又會把微信小店帶向何處?
這兩個問題,亟待一個回答。

輕運營,能做好電商嗎?

微信“鬆弛感”的一個體現,是在團隊裡,似乎沒有 KPI 這個概念。
電商的增量幾乎已經見底,各個平臺之間難有共同繁榮,只有此消彼長。相比要把 GMV 數字增長焊死在員工腦門上的競對們,微信的態度,鬆弛得甚至令人恐懼。
“一次和微信小店的人開會,發現相比之前的某個運營資料,一個多月裡漲了30%。我問對方,資料怎麼漲的?對方不清楚,老闆也沒讓人做歸因。”
“他們不著急,我在旁邊乾著急也沒用。”雷宇說起這事來,也是一臉蒙圈。
“相比抖音,狠狠收割尾部和中部創作者的‘韭菜’;微信小店目前的商業化程度相對較低,平臺也沒有急於複製抖音的套路,比如捧起一個超級頭部主播來帶動繁榮,好去給平臺帶來更多收益。”雷宇評價道。
而另一邊,微信上的商家,錢賺得卻“苦哈哈的”,聚在一起,嘴裡總是對微信的抱怨和吐槽。
而往往聊到最後,商家們的怨氣,都集中在了微信小店“基礎設施太差”這一點上。
1. 溫水煮“商家”
在字節跳動的系統裡,廣告商提交一個素材可能30分鐘就能完成稽核;但在影片號裡,稽核一個素材可能需要一天甚至兩天,這種效率差異很明顯。
而相比在抖音,一個商家配一個“小二”(平臺方運營)的待遇,在微信小店,商家幾乎很難見到平臺方的“活人”。
“在抖音,抖店註冊到一半,平臺馬上就有人打電話來,詢問開店的意向,分享優惠的政策,總之十分細緻;
“而到了微信,你的店被封了,想找人求助,都不知道打誰的電話。”商家田青對雷峰網如此分享道。
商家炳趵就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他僱來負責直播的達人,在沒有和他商量的情況下,自作主張地進行了違規的操作,微信小店不僅光速封殺了他的店鋪,甚至把他的公司主體也一起加入了黑名單,永久不能在微信開店。
“即使提前說得再多,達人自己也想紅,所以很多時候都會私自搞一點擦邊,”聊到這件事時,炳趵甚至也能理解讓他被封殺的始作俑者,“這事在抖音上,和小二好好聊聊其實不難解決,畢竟是達人的個人行為;但在微信,找人找不到,申訴也沒用,我們只能換個主體重新開店。”
平臺反應慢,找不到對接人——和朋友,炳趵常常開玩笑,說微信小店是在“溫水煮商家”,商家很容易被“煮死”。
微信小店的體系,運營屈指可數,早就不是什麼新聞。雷峰網進行了一圈調研之後,發現答案版本不少,有人說微信小店運營有幾十個人,甚至有版本說,只有十幾個人在管理著平臺上龐大數量的商家。
無論如何,至少能確定,微信小店的運營團隊,體量遠小於同類的其他平臺。
而運營缺乏的空子用什麼填補?微信小店則希望給使用者一個產品,讓使用者自己用好,而平臺則不過多介入生態的形成。
之前我接觸過影片稽核組的同事,他們制定的規則劃分非常細緻——例如,對於低俗類內容的稽核,會明確規定女性裙子的長短,嚴格地劃分、更嚴格地執行。”吳麥,一位微信前員工對雷峰網表示道。
一次,吳麥負責的直播間出了問題,她親自去找了微信的產品部,可得到的回覆仍然是沒法解決。
誠然,做中國最大的 App,微信承擔的責任更重,所以審查必須更嚴格,也要盡力擠壓暗箱操作的空間。
近期,微信小店仍在推出“送禮物”“推客帶貨”等新工具、新能力新動能,正給商家帶來更多的便利;近期推出一攬子品牌入駐權益,也替一些商家解決了不少入駐平臺最直接的問題。儘管如此,微信當下的基礎設施,仍然難以望及抖音快手等其他平臺的項背。
本質上,這樣的安排,與張小龍篤信“輕運營,重產品”的底色脫不開關係。
2. 微信小店的“底色”
在微信產品設計方方面面,人們總能看到張小龍鮮明的個人烙印——微信的思路通常是提供多種工具,讓使用者和商家自行選擇適合的產品來使用。如果某個功能人們用得好,入口就會上移,更容易被使用者看到。
微信的產品設計,就如同一個精巧的玩具箱,一切井井有條、卻又不死板,有一套微妙的內生邏輯。
這幾年微信的核心目標,便是如何打造一個全新的交易生態,包括從產品功能到團隊架構都進行系統性升級,為商家、創作者等參與者創造更穩定的經營環境。
去年五月,微信內部正式公告,平臺決定將分散在多個部門的交易相關業務統一整合至開放平臺部。這意味著商家和使用者的交易環境更加安全,以及買賣流程、雙方的使用體驗都再比過去有所提升。
微信的開放平臺部是負責小程式和公眾號的團隊。其內部設有三級管理結構:第一級為中心負責人,主要負責整體管理和決策;第二級負責處理具體事務;第三級是小組組長,主要負責具體的執行和日常管理。
這個獨特的組織規劃方式,背後既有張小龍本人對產品的執念,也有微信團隊遵循“小而美”管理風格的原因。“現在開放平臺部只有那麼幾百人,數量還沒有抖音電商的小二多,要他們精耕細作,幾乎不太可能。”殷天說道。
精簡的團隊、粗線條的運營,相比抖音遜色不少——相當數量的商家都對微信小店意見不少,雷宇就聽到過不少這樣的抱怨。線上下講課的時候,他對學員們這樣講道:
“你不要交到了現女友,心裡還想著前女友的好。兩個平臺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戰略,各有各的優勢,也各有各的缺點。”
能在不斷的意見中“逆行”,不怕丟掉商家,微信小店自然有自己的底氣。
3. “在非洲賺錢”
在微信小店,商家的生存狀態,在商家蕭予看來,很像是“在非洲賺錢”——錢能賺到,但基礎設施太差,免不了辛苦。
“但相對的,在其他平臺,甚至很難能賺到真錢。”
最早,蕭予就是最早一批直播帶貨的嘗試者,最多的時候做了幾十個直播間,從外部尋找 KOL 幫自己帶貨。
而他做的珠寶品類,在抖音上退貨率最高時達到了70-80%;而快手的主播又多少帶點“土味”,不符合珠寶的調性。所以當微信小店可以直播帶貨的時候,蕭予也沒有猶豫。
早期的影片號小店,百廢待興之下,有使用者,但沒商家、沒供應鏈,所以要透過影片號形成大體量的出貨,似乎也並不簡單。
但隨後,隨著影片號小店升級成微信小店,有贊、微盟等一系列第三方服務商的加入,如蕭予一樣第一批入駐的商家,就吃到了平臺的先發紅利。
“相比抖音七八成的退貨率,”蕭予說道,“在微信小店上,賣出100單,只有5-10單退貨,不光省心,還省了不少運費險。”
最早期還是影片號小店的時候,平臺邏輯是希望商家用私域流量啟用直播間,透過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傳播直播連結,來給自己的直播間引流。
於是,商家就會想出一個又一個的“鉤子”——比如“關注送福利”等等簡單直接的手段——來留住使用者,商家引導使用者的方式方法其實不少。
同時,微信還會根據預約人數來匹配流量,最早的比例或曾達到 1:1,即如果有5 萬人預約了直播間,微信會額外推 5 萬人進來,直播間的人數就可能達到 10 萬人,如果這個人數衝破了平臺預先設定的流量線,甚至會有更多人被吸引進來。
這也導致了,當時商家對於投流的積極性整體不高,投流佔比甚至一度不到兩位數,而抖音商家的投流佔比則佔到了60-70%,甚至可能更高。
退貨率更低,流量成本更低,商家在微信的客單價卻相比更高。在影片號上賣珠寶的蕭予,單價幾萬的到十幾萬的珠寶都時有售出。而在董楓的觀察中,當抖音剛開始做直播時,客單價在 39 元左右,幾年之後逐漸做到了 100-150 元;而影片號小店的客單價,在剛開始時就做到了 200 元。
“但凡在直播行業做了半年以上的人,沒人關注流量——大家關注的只有利潤。”蕭予說道,“從抖音跳到影片號,同樣的品,影片號的利潤明顯更高,無論是付費投流還是自然流量,10 個點以上的利潤很好做。”
從這個角度,微信的“輕運營、重產品”策略,的確充分調動了商家自己的積極性和活力,以很小的人力撬動了商家和服務商自發建設生態,這是不少同類內容電商平臺所難以想象的。
幾年過去,微信小店在成長,商家在成長,使用者也在成長。
騰訊曾在2024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中表示,影片號使用者時長當時就已超過朋友圈的兩倍。在交易額和訂單量方面,2025微信公開課PRO資料顯示,2024年微信小店GMV規模是2023年的1.92倍、訂單數量是2.25倍。
現在,不少商家和達人已經開始認為,微信小店已經具備了打“持久戰”的潛質,這也促成了當下平臺最大的變化——達人和商家開始賺錢了。
賺錢,不如做生態
憑什麼,微信小店可以在電商上能維持如此定力?微信不是沒有夢想,而是“徐徐圖之”。
不做激進戰略和 KPI 導向,微信不要特別快速的增長——不要增長,那微信想做什麼?分析師鄔筠對雷峰網分享了她的看法:
“微信的願景,是做一個能再活 10 年的平臺。”
今天,生活在中國的人們,或許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微信的生活。我們在微信上交流、工作、交易、娛樂、獲取知識、記錄生活——微信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全域生態,而這個生態,正是今天微信成為現代“賽博基礎設施”的重要原因。
微信要再活 10 年,只要能持續發揮自己的生態優勢,就能安全無虞。體現在電商領域也是如此,微信最想要的,是做好生態,增長與否、賺錢與否,或許都在其次。
1. “廣積糧,緩稱王”

這種觀點,放到位元組、快手、拼多多等等的平臺,或許都難以想象。電商是金礦,只有挖得早、挖得深,才能站住場子——不要增長,還做什麼電商?

最早,部分在抖音賺不到錢的商家才會去影片號,大商家還是不願轉移陣地——他們對 ROI 穩定的要求更高,就更傾向於在更大的平臺完成曝光。
而影片號對商家的激勵,主要還是流量扶持。一個抖音的主播來到影片號,只要粉絲整體超過一個基準線,達人交易額達到某個標準,影片號就會提供一些流量券的激勵。乍一看有點小氣,但也能看出,微信正在有目的性地放慢自己商業化的步伐。
而在微信的“商業真空”之外,抖音、快手等平臺的商業化做得就相當激進,幾乎所有商家都在付費投流,而不少平臺早已深諳廣告投放的ROI規律,有能力調配流量,讓商家的盈利從成本線上“低空飛過”,平臺則雁過拔毛。在這種高度商業化的環境下,使用者對直播套路和電商文案已經麻木,沒法激起購買慾,流量也過於向頭部集中,普通商家很難脫穎而出。
“在影片號上,仍然以白牌玩家為主,品牌只佔 15%,而投流最狠的白牌,一個月只投 1000 多萬,但到了抖音,肯定得是億級以上的投放。”雷宇對雷峰網說道。
張一鳴和張小龍,兩個王者各有一派自成體系的武功,自然各有千秋,不能武斷孰對孰錯。張一鳴信奉大力出奇跡的快攻重拳,張小龍則信仰產品和生態的力量。
2024 Q2 業績會上,騰訊總裁劉熾平表示,希望以非常耐心但系統的方式建立一個生態系統,與僅有直播的電商區分開來,建立更大、更有意義、天花板更高的電商生態系統。
而這套電商生態,也是同樣包在前面提到的“全域生態”當中的,只是全域生態中,一個重要的部分,而非全部。
有全域生態,微信無論如何都能賺錢;但如果急著發展電商,傷害了自己最珍貴的使用者,無疑是捨本逐末、飲鴆止渴。
在使用者和商家利益的平衡上,微信明顯向用戶傾斜更多。今天,在微信小店,商品會要求強制上運費險,由商家承擔一單5塊錢的成本,退貨率也被推高不少;而抖音的運費險商家可以關掉,服裝品類為了控制退貨,不少商家都關閉運費險。
而過去,平臺退貨率更低,很大原因是使用者找不到退貨的入口。到了現在,微信裡面,使用者能直接找到自己的訂單,退貨流程被大大縮短,退貨率也就上去了。在服裝商家朵芸這裡,反而現在的微信小店退貨率比抖音還高。
“在微信,張小龍只是把底層價值想明白了,”談起微信的生態觀,鄔筠說道,“在他眼裡,一個均衡的生態應該是透過產品引領業務自然增長。而平臺並不需要刻意設計,只需要做好基礎設施和產品就好。”
生態是統合的整體,在微信也並不例外,而如何統合生態內部的諸多業務和要素,自然是電商生態的重中之重。
2. 微信小店的統合“戰爭”
據網際網路資訊,2024年,抖音憑著3.5萬億的電商收入,成功超越京東,殺進中國主要電商平臺 GMV 前三,而微信小店卻與之相差數萬億GMV數量級。
要理順電商的生態,微信首先要做的,是理順內部業務條線,讓使用者的體驗可以儘量清晰、形成閉環,同時釋放自己作為一個整體的潛力。
過去,不少在影片號上售賣的商品,最終會回到小程式上完成購買和付款。而影片號和小程式,也一度分屬兩個領域,考核重心也有所不同。
當時,一些商家透過這種方式將使用者引入小程式,實現私域流量的轉化。現在,微信小店和小程式兵合一處,全部交由開放平臺部統籌。之後,微信將交易流程整合到小黃車(微信官方提供的電商功能),在影片號上的購買,都要透過微信小店買單,要求資料和變現都透過微信的官方渠道完成。
名義上,是為了改善使用者體驗;但實際上,這使得流量和交易更加集中於微信小店的官方渠道,對於平臺來說也更好把控。
微商的部分,也正在向著微信小店的體系併攏,微信透過管控的方式向商家施壓,而商家要從微信群轉向微信小店,本身也面臨著客戶流失的風險,只能在夾縫中掙扎。
這場仗,打的不是微商,打的是質量低下,分佈分散的交易生態——微信打的很堅決,即使得罪商家也在所不惜。2024 年 12 月,微信小店釋出了一則公告,整頓賣低價課引流的教育類商家。而今年,傳平臺還有計劃清退一批評分特別低的小店,同時,逼單式的直播也會被整治。
商家-平臺-使用者的三角關係,只有統合,才能給微信小店創造一個更完整的生態。這個統合的“戰爭”到了今天仍在持續,以微信的風格,或許在外面的人們很難聽到連天的炮聲,但在暗流湧動處,戰火卻從未停息。如同影片號高速穿越抖快的圍堵,微信小店的崛起,或許也差一朝一夕。

結語

“尊重微信的現狀。”聊到最後,董楓如此總結今天的對話。
誠然,微信有落後、有固執、有投鼠忌器,匱乏的基建的確阻滯了商家的盈利和擴張。但微信同樣,提供了一個新的交易場所,服務費佔1%-5%,讓利相當大方;抖音收費更高,服務更好也是合理現象。
如果微信小店能成為未來電商世界的頭把交椅,最終依靠的,必然是微信底層的競爭優勢,充分挖掘和發揮社交鏈路的價值,這是微信在電商領域的“王道”。
而到了實際操作上,電商的邏輯無非是:流量、供給、使用者教育和服務。微信當下想要突圍,首先得擱下面子,往電商的池子裡多放量。
“除此之外,豐富商品種類、培養使用者習慣、最佳化稽核、物流、支付等各個環節體驗,也都是微信小店當下仍然有空間做好的地方。”商家炳趵如此說道。
如果微信小店必然崛起,淘寶、京東、拼多多,誰受衝擊最大?
分析師殷天認為,微信小店越做越大,拼多多或許反而收益——當微信把內容市場和 DAU 一併做起來,吸引抖音的內容創作者溢位來到影片號和微信小店,就成了事實上的圍魏救趙,抖音要回家守住內容市場,電商方向的精力會受到牽制,多多或許就有了機會,趁機擴大領先身位。
2025年,要做到萬億 GMV,吳麥說,微信小店路子還在找,只有“不停嘗試”一條路可以走。
今年,推客帶貨也是微信小店一個很大的看點。淘客帶來的群內成交,佔到了淘寶、京東GMV的20%,兩家分別都是萬億規模。
“如果能把這個量全部洗到微信小店來,平臺就直接起飛了。”吳麥說道。
注:文中雷宇、田青、炳趵、吳麥、殷天、董楓、蕭予等均為化名。

  關於新榜
• 作為資料驅動的網際網路內容科技公司,新榜提供新媒體內容營銷和企業服務系列產品,助力中國企業數字化內容資產獲取與管理,服務於內容產業,以內容服務產業。
• 我們的客戶既包括騰訊、字節跳動、阿里巴巴、中國平安、比亞迪、京東、通威、貝殼、寶潔、歐萊雅、聯合利華、雅詩蘭黛、迪士尼等頭部品牌,也包括正在蓬勃成長的中小企業、新興品牌和MCN機構。面向企業的內容化組織建設,新榜提供從公域流量募集分發到私域內容運營建設的各項所需。
• “新媒體,找新榜”是我們的使命。憑藉全面穩定的新媒體內容資料產品和企業服務能力,新榜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上海數字廣告領軍企業,曾榮獲“全國內容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 、“上海文化企業十佳”、“中國廣告新媒體貢獻年度大獎”等稱號,擁有多個傳播評估監測專利。瀏覽器搜尋新榜官網,獲取更多新媒體動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