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傳越玄乎,進口藥退出公立醫院?真實情況到底是什麼

1545個字 閱讀時長:5分鐘
中產先生 | 洞見時代 發現價值 講述生活
把事情搞清楚。
– 1 –
釐清幾個關鍵問題。

從去年醫保採集結果公佈之後,關於進口藥退出市場的討論就爭議不斷,不乏宣洩情緒甚至猜測的結論,這裡先要釐清幾個關鍵問題。

1、進口藥和原研藥
網上熱傳的進口藥其實是原研藥,絕大多數都是在國內生產的,並不需要透過海關進口。
之所以價格貴,是因為裡面包含藥品研發費用,加上製備工藝和用料等原因,治療效果比較好,所以價格比較貴。
比如拜耳的阿司匹林促銷也要6-7毛一片,而這次集採的仿製阿司匹林只要3分錢一片。
2、進口藥退出市場

這個表述是不嚴謹的。

藥品市場分為院內市場和院外市場。
院內市場主要就是指醫院用藥,目前國家規定70%的集採佔比,醫院還有30%的自主採購的空間。
當然,現實情況是:
隨著醫療行業整頓加上醫院控費,醫院也傾向於多集採國產仿製藥。
進口藥和器械因為利潤大,一直存在醫藥代表回扣等亂象,這個大家應該都知道,醫院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另外,這次所謂的退出公立醫院,指的是:

某些原研藥因為達不到集採的價格要求,所以沒有報名參加,所以這個批次的集採也就無法進入。

總的來說:

進口藥或者說原研藥退出院內市場,是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結果,沒有那麼玄乎。

但大家需要了解背後的邏輯。

– 2 –

算一算兩筆賬。

1、第一筆是大賬:
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和醫保資金不足。

按照現有的資料來看:

2025年中國60歲以上老人將超過3億,10年之後中國60歲以上老人將超過4億。
老齡化加劇多出了一億多老人,人到老年慢性病都是需要長期用藥的,而且目前不但面臨醫保資金吃緊,還有少子化對現收現付的醫保機制的衝擊
一增一減,醫保更吃緊。

這還是整體情況,再來看老年人結構的話:

農村老人佔比更多, 他們的基礎醫保更少,醫療負擔更大,所以大規模的集採仿製藥入院:
其實起到的是一個兜底全民的作用
這是政策必須要做一個取捨。
2、第二筆是小賬:

居民具體的醫療支出。

目前也是爭議比較大的部分,就是正在起作用的是低價的仿製藥,而花費最大的是輔助治療的中成藥。

我現身說法:

嗓子痛去醫院,驗了小血顯示上呼吸道細菌感染,醫生給開了3塊錢的頭孢,40塊的蒲地藍,還有一堆60塊的鮮竹瀝。

但是,我其實只要頭孢就夠了。

這100塊我寧願去買幾十塊的原研頭孢,對我來說花錢更少,治療效果還好。

我相信這不是政策的初衷,中成藥更像是以前以藥養醫的存在,所以說成本從來不會消失,只是在不斷轉移。

兩筆賬算下來,其實是有衝突的,希望有關部門在以後可以關注和改善。

– 3 –

總結一下:

在現有醫療體系下,院內市場越來越傾向於兜底和保障作用,這是應對老齡化社會加劇的一個政策取捨。
但同時希望院外市場不要受影響

,讓願意自費的人可以多花一些錢去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現在藥店可以用醫保刷的原研藥也不少,以後希望可以再擴大一些。

居民怎麼應對這種變化呢?以我個人為例:
現在感冒發燒去醫院,基本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檢查。醫生開個單子,查一查到底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然後醫生開的藥我也不付錢,直接去藥店刷醫保買原研藥。
以前我還照顧醫生的情緒,覺得都不容易,開點中成藥也就算了,後來越開越多,直到開完蒲地藍又加了鮮竹瀝,可能是為了完成指標吧,我也不忍了。
當然,大病住院還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商業醫療險能改善用藥嗎?不清楚,人士業內可以底下留言。

總之:

希望能多一些選擇,不要一刀切才好。
就這樣。

推薦閱讀:

大的要來了。
最近都在避險某人上任,加上政策空窗期,市場比較低迷。
不過央媽和財爸都沒有歇著,連發幾個重大利好。
特別是財爸,大家翹首企盼了一年的政策,今天終於透了點口風,太不容易了。
可以繼續閱讀:大的來了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大的來了

10個朋友讀過   趨勢

事出反常必有妖

500個點贊局勢
不一樣的風向

閱讀10萬+   深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