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文”,這個話題的熱度在後臺居高不下,經常有讀者會問到。其實我有這個想法也很久了,之前發文章討論過大語文、古詩詞、國學啟蒙等,它們或多或少都和古文有關聯。
不過,這一次,我邀請了編輯小夥伴刀媽來填這個坑,直面“小學生如何學習古文”的話題,把它說清楚、說透徹——
雖然她有輔導兩個娃的古文經驗,但為了文章更嚴謹更有參考性,我“壓榨”她又買了一大堆書,開啟了新一輪瘋狂讀書之旅。

我們計劃寫兩篇文章,今天發出的是第一篇,偏理論;後面還有一篇,偏實操。兩篇內容互為表裡,資訊量比較大,可不要跳過今天的等下一篇哈。
01

我們在提到“古文”的時候,一般指文言文,第一反應往往是皺眉+感嘆:唉喲,這東西太難了!
並且很容易就代入進去:想當年我做學生時如何如何英武不凡,卻都如何如何逃不過它的魔爪!
而一般印象裡的“學習古文”,往往就相當於“背古文”,先把古文當敵人,然後千方百計、苦不堪言地把它一字一字拆解、一句一句誦讀、一段一段塞到腦子裡,征服完畢,考試去!
背誦,當然是學習古文的一大辦法,不管願不願意,背就完了。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拐個彎,這麼想:
既然孩子是張白紙,那為什麼不能把古文畫成“朋友”,讓孩子愉快地和它玩耍,進而得到更大的好處?
特別是對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有大把的時間和機會去認識、結交、喜歡古文,實在沒有必要把我們固有的思維,傳承給他們。
所以我在談小學古文學習的時候,目標不是“背古文”,而是“讀古文”,包括但不限於:
2. 訓練古文閱讀語感,為高年級的專業學習打基礎;
3. 受古文的薰陶,直接從經典中受益。
在這一點上,我們號的讀者,其實是有經驗的,因為我們一直在培養孩子的“現代文閱讀”,現在只是多加一樣“古文閱讀”。
這樣一想,我們已經提前起步,領先於同一屆家長,是不是立刻沒那麼慌了?
02

既然要帶孩子交朋友,那肯定得先知道,古文到底有哪些?哪些能讀?哪些不建議讀?
在我們普通人的印象裡,古文大概有《論語》《莊子》《出師表》《愛蓮說》……不是先賢聖人的之乎者也,就是脫離生活的高談闊論,選擇範圍很小。
但其實,古人的生活沒有那麼高精尖,流行在古代的文章,同樣五花八門,能從不同的角度鑿挖出趣味來。
為了方便理解,我想對應現代閱讀的各種讀物體裁,來介紹古文。
不論現代文還是文言文,最有意思的還得是小說。在中國,小說那叫一個源遠流長——

◆ 先秦兩漢時期開始萌芽:
在先民神話、諸子寓言、史傳文學中就出現小說因素。
這裡必須提《莊子》,我一直覺得它太可愛了,先不說他浩瀚深奧的哲思,單憑“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的瑰麗想象,就大大得到了孩子們的歡心。

▲《莊子》
◆ 魏晉南北朝初具雛形:
出現大量“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前者如干寶的《搜神記》,後者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
它們最大的特點是短小精悍,按理說比較適合入門來讀。不過因為年代久遠,文句語法和生活背景都和現在差別大,所以反而要慎讀。
◆ 唐宋步入發展成熟:
文人正式參與創作,從“唐傳奇”演變為真正的文言文小說,如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李朝威的《柳毅傳》等,這些後來都收錄到《唐宋傳奇集》裡。
《唐宋傳奇集》
▼



《柳毅傳》
▼

《鶯鶯傳》
▼

《李娃傳》
▼

◆ 元明清大放異彩:
到了這時,中國人愛寫小說、愛看小說這事再瞞不住了,《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大量名作一個個往外蹦。



▲《三國演義》部分內頁
前面說到的這些小說,大部分都描寫現實或基於現實,哪怕有鬼怪精靈的成分,也是為現實服務。
還有一種更天馬行空的文字,構建出相對獨立的世界觀,我把它們歸類到幻想文學,如《西遊記》《山海經》《鏡花緣》《太平廣記》等。

▲《鏡花緣》
前面三本大家比較熟悉,《太平廣記》相對沒那麼普及。
下面圖片二選一


▲《太平廣記》
其實很有意思,它是“宋代前的故事總集”,上到神仙、下到花草,分門別類洋洋灑灑五百卷,讓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腦洞真夠大。
古時候沒有百科全書的概念,類似的書大概叫博物筆記。最有名的當是《夜航船》,收錄了四千多個詞條,天文、地理、政事、禮樂、文學、植物、物理、方術……
從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從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簡直無所不包。




▲《夜航船》
前半部分多為文化典故,後半部分類似於生活小妙招,實乃古代文人居家旅行必備之良書。透過它,能大大滿足我們對古人生活的好奇心。
卷一 天文部
▼

卷十九 物理部
▼

當然,古代百科書不止《夜航船》,還有《事林廣記》《廣群芳譜》等,如果有精力、有興趣,也是可以一看的。
散文,實在是太“散”了,雖然腦子裡閃現過很多名家名篇、雖然早就有“唐宋散文八大家”的稱號,但真說起來,並沒有普及流行的版本。
我覺得比較接近於散文選集的書,應該是《古文觀止》,從周朝開始,一直到明朝,選文跨度很大,經典也多。



可惜裡面沒有收錄《上林賦》《子虛賦》等漢賦,它們雖是駢文,但當成散文看也挺好,那種極盡鋪排的誇張文風,其實很契合少年意氣。
還想說下張岱的《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就是寫《湖心亭看雪》的那個張岱,我覺得他很多文章接近於現代散文的概念,舒緩優美。

▲《陶庵夢憶》
好在中小學的語文教材中,也收錄了多篇美文,像《陋室銘》《桃花源記》《愛蓮說》等,都選得很高明。
我一直覺得,中國最美的文字,被頂級文人們用到了詩詞曲賦中。這個經過千錘百煉的寫作系統,簡直是孩子們閱讀的起點、寫作的終點。
連三歲小孩都能毫無壓力背出的“床前明月光”,可能直到三十歲才突然明白它究竟在說什麼。淺顯又深邃,高雅卻通俗,堪稱中國人的文化基因。
我們小時候學詩首推《唐詩三百首》,不過它選詩時主要考慮已經長大成人的應試學子,有一部分詩不適合小孩。
如這首《宮詞》,不論表面還是裡面的意思,都離孩子很遠。

反而是現在很多學校要求背的《小學古詩必背XX首》,選的詩最大程度考慮孩子的閱讀特點,滿足基本需求。
進一步,可以讀《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相對古詩來說,它們的語法更接近文言文。再進一步,就是辭賦,比如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等。
當然,詩詞曲賦的範圍實在太廣大,這裡只能稍微說一點點,把它當作學習古文的“引子”。
我覺得戲曲就是古代的“電影”,只是被技術所限,無法輕易複製傳播,所以它們的劇本就成了被傳播的一環,甚至比舞臺上的表演更有生命力。
由於要人“演”出來,戲曲在保留文人特色的同時,會更接地氣、更鮮活,大悲大喜、大起大落,能強烈地震撼人心。
▼《牡丹亭》劇照

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四大古典戲曲:王實甫的《西廂記》、湯顯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長生殿》。
前面提到的,是我認為比較容易讓孩子喜歡的古文,接下來就該輪到我們印象中的“大部頭”了:經書和史書。
梁啟超曾經編寫過一本《國學入門要目及其讀法》,裡面列舉了這兩類書的書目,我直接當個搬運工——

1

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係書類





2

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書類



滑動檢視更多>>
這些書不好讀,一般來說,初中小學或者接觸不到、或者稍微瞭解一下即可,所以不用太擔心要和它們硬槓。
真正讀懂它們,我樂觀估計得中年以後,畢竟閱歷、思想比語法知識更重要啊。
03

在瞭解了古文有哪些後,是不是覺得它親切多了?好像和我們現代人的閱讀相差不遠嘛。
當我們用現代閱讀的思維,來看待古文閱讀的問題,也就有了思路——同樣是語音薰陶、閱讀理解、文化認同三步走。
1. 語音薰陶(2-6歲)
閱讀的基礎是聽說,學漢語、英語是這樣,學古文也是這樣。
古人有各種專用的幼兒教材,從音律啟蒙入手,《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笠翁對韻》最常用。
這些啟蒙教材都是韻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小朋友很容易接受。我覺得這個階段不用太在意理解文義或背誦,迴圈聽、大膽讀,無形中就在鍛鍊古文語感。
還有古詩詞,現在也是我們的古文啟蒙法寶,等同於最高水平的韻文,不是教材,勝似教材。
另外,古人有一套很專業的讀書法,叫“吟誦”,聽起來像唱歌,賈島說“一吟雙淚流”,便是指用吟誦的方式讀詩,和我們現在的“朗讀”不一樣。
葉嘉瑩女士晚年花了很大力氣推廣吟誦讀書法,她說:

▲騰訊影片《葉嘉瑩 經典吟誦》
朗讀貼近日常生活,吟誦能夠深入古文,兩種方法各有好處。而對孩子來說,不管是什麼方法,只要能從小受到古詩文的語音薰陶,就等於用最小的力氣,開了最好的頭。
2. 閱讀理解 (6-9歲)
在語音薰陶的基礎上,接下來慢慢開始嘗試理解古文的意思。這部分我有如下幾個建議:
1
從易入難
一是從成語開始熟悉古文的語法,可以說,成語保留了古文語法最原汁原味的部分,能夠熟練使用成語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多種古文句式。
二是用好學校推薦的教輔,如《小學生小古文100課》,選文符合小學孩子的喜好和能力,容易理解,不會把人拒之千里外。

類似作用的書挺多,不過,孩子的時間、精力不多呀,所以緊跟學校推薦走就好,不用太糾結具體是什麼作者、什麼出版社。
2
貼合興趣
和現代文閱讀一樣,古文也一樣離不開“連蒙帶猜”,遇到不理解的字詞句,趕緊上下文聯絡起來看。
這個法子用在什麼書上最有效呢?
我猜還得是《唐宋傳奇集》《西遊記》這種好玩的,要是一開始就搬出《論語》《道德經》什麼的,孩子估計扭頭就走。
3
大量閱讀
到底要多少字的閱讀量,才真正具備古文閱讀能力呢?在《國學梯級公開課》這套書中,編者給出一個54萬字的資料:

▲《國學梯級公開課》
從現代文閱讀的經驗來看,我覺得這個資料是比較靠譜的,讀幾篇、背幾篇古文,都遠遠達不到自主閱讀的要求。
讀古文這件事,泛讀為主、精讀為輔,至少達到50萬字再說。
3. 文化認同(9-12歲)
我們讀古文,除了“讀懂”它,更重要的是從古人描述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等方面瞭解當時的文化和社會價值體系。
雖然大部分能夠流傳下來的古文屬於大浪淘沙、彌足珍貴,但難免有高下之分、落後之憂,還是要注意選文的標準。
1
貼合主流價值觀
如在《唐宋傳奇集》中有一則《楊娼傳》的故事,女主連名字都沒有,是個妓女,於是叫“楊娼”。這個身份且不說它,主要有兩點讓我不願贊同:
一是女主作為小三出現在男主的家庭中,作者從有情有義的角度來寫,顯得很支援這種行為;二是為了報答男主,女主最後選擇自殺殉情。

▲《唐宋傳奇集》
時代不同、立場不同,價值觀也可能不同,遇到這種情況,需和孩子發散討論,而不是全盤接受。
2
大格局大情懷
少年立志,正當昂揚,在有可能的情況下,我希望孩子接觸有大格局、大情懷的作品。
舉個例子,王勃的《騰王閣序》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同是千古名篇,但看它們的精神核心,《騰王閣序》限於“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的個人際遇感嘆——

▲《古文觀止》
《岳陽樓記》卻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奇言——

▲《古文觀止》
對比之下,我會優先讀《岳陽樓記》,汲取寶貴的人格力量。
這可能也是孩子讀古文與大人讀古文的不同之處,大人顧慮少,孩子則需要力所能及的過濾和保護。

封面插畫:萱離祭玉

點選 閱讀原文 加入好書福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