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競爭的思想,有底蘊的政治

文|張巍
讓我們沿著古典學的專業培養之路,從本科階段到研究生階段,看一看學術訓練是如何對那位有志於古典的青年施以精神規訓的,如何不知不覺地撲滅了他的古典夢。古典學專業從本科到博士長達十年的培養之路,大抵強調四個方面:古典語言、傳世典籍、古典文化和研究能力,但各個階段的側重有所不同(詳見拙著《西方古典學研究入門》第一章)。本科專業培養的核心內容是古典語言文學和古典文化,而這些都作為基礎,導向碩士和博士階段側重的研究能力。走完這段漫長的培養之路,我們的青年至少要面臨三重的精神規訓,也許我們憑著後見之明,倒是能給出一些對策,替他拾回古典夢的幾塊碎片。
從本科階段開始,語言學習構成學術訓練的重要內容。毫無疑問,兩門古典語言——古希臘語和拉丁語——佔據了他大量的時間,此外還要加上古典學術當下和曾經的國際通用語,即英語和德語。他還發現,法語和義大利語也很有必要,至少要選擇其一。兩門古典語言的學習,藉助某種西方現代語言(通常是英語)來進行,以至於他對古典語言和西方現代語言之間的轉換要遠比和漢語之間的轉換更加熟悉和自如。由於漢語並非古典學術的通用語,對古典學術的訓練無足輕重,於是他的心智終日徜徉在某種或幾種外語裡,除日常生活的交流,對母語逐漸失去感受力和親和力。可以說,隨著古典語言和西方現代語言能力的增長,他的母語能力也相應地退化,他與母語文化出現隔膜,對母語文化的感情逐步減弱。其實,他本該從一開始就厭棄語言課上那種司空見慣的“翻譯腔”(translationese),那種虛假的熟悉和自如;他本可以試著把讀到的經典文字翻譯成漢語,看看能否用漢語再現經典的精神,或者比較現有的譯本,即便是其他語言如英語或德語譯本,從中挑選出並體會最接近原文精神的譯文,細心揣摩。

古希臘語
繁重的語言學習帶來的結果,不單單是與漢語隔膜,而且更嚴重的是第一重精神規訓,即專攻西學的中國學子後天養成的“歐洲中心主義”。無論研究的是古代的希臘或羅馬,還是現代的德意志或法蘭西,他都會沉浸於研究物件的文化裡,處於一種懸空狀態,既不與研究物件的當下處境(不僅德意志或法蘭西,就連古希臘羅馬也有其當下處境),更不與中國文化的當下處境發生關聯。在這種懸空狀態裡,他意欲飛往彼處,那個他所研究的文化,竭力在彼處安頓他的心智。他好比是阿里斯托芬《雲》諷刺的蘇格拉底,這位“智術師”發現了一座精神上的“樂園”,懸空在那裡怡然自得。可是,真正的蘇格拉底並不生活在半空中,卻腳踏實地行走於雅典的大街小巷;他也絕不會在精神“樂園”裡怡然自得,反而與他當下的文化處境發生深刻的關聯,對抗它、提升它,用自己的精神改造它,甚至為此赴死。所以,要像真正的蘇格拉底那樣,不是在精神上飛往彼處,而是讓彼處來到此處,讓彼處在此處煥發生機,從而一方面更深刻地體會到彼處真正的力量所在,另一方面也改變此處,為此處帶來新的力量。因為,彼處唯有經受此處的檢驗,方能證成自己。
當然,學習古典語言,旨在閱讀古代典籍,典籍博覽貫穿本科和碩士階段的專業培養。我們的青年被一次又一次地教導,典籍和典籍的作者意味著一切,典籍的閱讀者微不足道,而要儘量保持客觀和中立。為了客觀中立地閱讀典籍,還需大量學習古典文化,包括歷史和社會、宗教和哲學、藝術和考古等。只有把典籍置放於所屬的大大小小的文化情境裡,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本己意圖”。這種訓練雖不無可取之處,卻往往走向一個極端,即始終與典籍保持歷史的距離,被動地接受,將典籍奉為聖物,把閱讀者自己架空、掏空,從而導致歷史主義的規訓。針對這第二重精神規訓,我們的青年只要還不時回想起古典夢降臨的那神奇的一刻,那種令他心馳神往的神秘力量,就一定會在閱讀中再次展開與作者的對話。要從既有的人生體驗出發,透過閱讀典籍喚醒它,促進它。個人經歷和人生體驗非但不是閱讀典籍時需要排除的障礙,恰恰是真正讀懂典籍的原動力和生命源泉。因此,一方面,要回到個人經歷和人生體驗,從中尋找閱讀典籍的立足點;另一方面,也要從接受的學術訓練那裡,推進自己與作者的對話,從其他學者那裡學習他們何時及如何與作者對話,何時又只是在與其他學者對話。

筐中的蘇格拉底,16世紀版畫,作為《雲》的插圖
最後一個階段即博士階段的專業訓練被第三重也是最嚴苛的精神規訓牢牢主宰。這個階段又可分為前後兩個半段。前半段修習課程,圍繞不同專題的研討課(seminar)構成學術訓練的核心。研討課的產物是基於系統研究而有個人心得的單篇學術論文,只有完成相當數量的單篇論文,才能為博士論文的撰寫打下基礎。此外,還要閱讀幾份規模龐大的“閱讀書目”(reading list),研讀古典文獻及相關的前沿研究,再通過幾門“綜合考試”,作為前一階段課程學習的總結。後半段則專門致力於博士論文的研究和寫作,博士論文標誌著專業培養的最後完成。總體而言,博士階段集中於學術論文的寫作訓練,而這帶來的是專精化和技術化的精神規訓。歸根究底,學術論文的寫作以及由此展現的學術研究技能意味著一切,相比之下,研究物件無足輕重,可以任意更換;但又切記不要更換,因為只有株守在一個很小的專業領域裡,對研究技能的展示才會比其他研究者更勝一籌。面對此種專精化和技術化的精神規訓,掙脫之策只有反其道而行,也就是既要入乎其內,又要出乎其外。我們的青年不妨為他專門研究的每一位古希臘人找到一位與之對話且旗鼓相當的今人,用古今對比的眼光把他所鍾愛的古希臘文學和哲學置入整個西方文學和哲學傳統;既要用古人的最高成就來衡量今人,也要用今人的最高成就來衡量古人,逐漸貫通西方文化的古今傳統。
精神規訓絕非古典學術專屬,受到現代西方學院派的主導,如今各種人文學科的專業培養莫不如此。可是,古典學的獨特之處,正如文學和哲學的獨特之處,甚至還有過於現代西方的文學和哲學的獨特之處,是其中不可磨滅的古典精神,而古典學術的精神規訓恰恰是對古典精神的規訓,要用現代精神還有後現代精神來取代古典精神。
韋伯嘗言:“以學術為志業。”此處不論這句名言的本義,但據我的觀察,在“志業”之下,還有以學術為職業和以學術為專業兩個層次。以學術為“職業”者,視學術為謀生之具,此外別無他求,其內心深處則對所謂“學術”不以為然,甚至鄙夷不屑;以學術為“專業”者,將學術劃定於某一專門領域之內,心不旁騖於其間,以純粹知識之增長和研究技能之精湛為滿足,但這仍然稱不上以學術為志業。那麼,究竟什麼是以學術為“志業”? 是將學術與某種志向緊密聯絡起來,不再滿足於從純粹的學術活動當中獲得純粹之知識(遑論展示自己的研究技能),而力求從中汲取活潑潑的精神,以此實現心中的志向。那個志向,對於古典學而言,就深深地埋藏於古典夢之中——堅持不懈地回到古典夢綻放的那個瞬間,從中汲取源頭活水,不讓那道活水枯竭,卻讓它在潛流一長段時間以後,更加豐沛地湧現。
甲辰年十月十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責編:彭珊珊。
本期微信編輯:朱凡。
本文為思想市場原創內容,點選“閱讀原文”進入澎湃新聞網站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關鍵詞
文化
漢語
古希臘
古典學術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