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喜歡的人一起幹這件事,更容易度過寒冬

這個聖誕,你的 to do list 裡有沒有觀看《真愛至上》這個選項?
不知不覺間,這部電影已經上映 20 多年了。但就像百看不厭的《老友記》和《請回答1988》一樣,每到冬天來臨,我們似乎總會不自覺地,想要重溫起那些專屬於「舊日的老故事」。
這絕不是錯覺。心理學曾有研究證明了:越是處於低溫環境中,人的懷舊情緒越強烈[1]
為什麼寒冷會刺激人懷舊?除了溫度,年齡越大越容易懷舊嗎?懷舊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來看今天的分享吧~
在寒冷的日子裡
懷舊是一種主觀上的「供暖」
在一項實驗中,1070名來自荷蘭的志願者聆聽了4首不同流派的歌,這些歌有共同的主題——「愛與失去」。
每首歌之後,參與者被問及在聽這首歌時激起了多少懷舊情緒(按1-5分來打分),以及這首歌是否讓身體感受到了溫暖的感覺。
結果顯示,那些激起人更高懷舊情緒的歌曲,同時也給予收聽者更溫暖的身體感受。
之後的另一組實驗,招募了 64 名中國學生,坐在一個 16°C 恆溫的房間裡(但 ta 們並不知道室內溫度)。
學生們分成兩組,一組被要求回憶「有感情的往事」,比如第一次約會。另一組被要求回憶「普通往事」,像一週前在地鐵上見到了什麼奇怪的人之類的。
然後,兩組人一起猜這個房間的溫度。結果你可能也猜到了,回憶「有感情的往事」的人,所猜測的溫度,比回憶「普通往事」的人更高。
換句話說,某種程度上不是寒冷帶來了懷舊,而是我們主動選擇了用懷舊的方式來抵禦寒冷。
容易懷舊
是代表「老了」嗎?
很多人說起懷舊,第一反應是「我老了」,彷彿年齡是懷舊的來源。
這個感覺並不準確。有研究表明,7 歲的孩童就已經有懷舊的感覺了(他們喜愛懷念生日與假期)。
在這項研究中,80%的被調查者每週都至少經歷一次懷舊,而將近一半的人每週會有三至四次懷舊體驗[7]
英國心理學家 Erica Hepper 進一步釐清了懷舊情感與年齡之間的關係,他透過研究發現:
年輕人有更高的懷舊傾向,進入中年時期後這一感受會下降,最後又在年老時重新升高。
所以,懷舊情緒和年齡並非絕對正相關。
不管在哪個階段,勾起懷舊情緒的,都是特定的故事內容與敘事方式。比如與舊友的重逢,嚐到或聞到熟悉的味道,或是故地重遊。
這些體驗,會讓我們產生一種迫切想要回到過去的情緒和願望[3]。
而這種感覺所帶來的更積極、更向上的情緒,才是人們熱衷於的懷舊的主要原因。
我們常靠懷舊
度過生活的「動盪期」
並獲得「歸屬感」的補償
人類天然追求確定性和掌控感,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成年人逐漸走向獨立的階段裡,動盪常常增加。
懷舊能在我們脆弱時,在心理上給予我們一些支援。
心理學家 Hepper 博士在他的研究中說:「懷舊能幫助我們處理人生中的轉折。
年輕人剛剛搬離家鄉或者剛開始他們的第一份工作,熟悉事物帶來的懷舊情緒,能夠提供確定性與掌控感,幫助他們度過這種動盪的過渡期。」
面對不熟悉的一切,我們所花費的心理消耗會變高,而過往熟悉的經驗和感受,則帶來更少的心理消耗,讓人可以休息和放鬆下來,恢復能量後,再繼續前進。
此外,當心理效能不足時,我們也會下意識地採取一些「短暫的逃離」。懷舊,就是這種逃離中最簡單易得的一種。
研究發現,負面情緒會更容易使人產生懷舊情緒[7]
一旦現在的生活讓我們感到恐懼、不滿和焦慮時,我們會希望回到那個確定而美好的過去,這是由於懷舊有一些補償性的作用,能夠使我們平靜和鎮定下來。
在另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 Sedikides 等人指出,當你沉浸在懷舊情緒中,它會抵消你的孤獨感、無聊感以及焦慮感,讓我們感受到與他人、世界的聯絡,並滿足一種歸屬感的需要[5]
懷舊甚至能幫助我們感受到更多生活、生命的意義和自我價值感,以對抗絕望或死亡的恐懼,擺脫「存在無意義」的虛無感受[3]
懷舊時這樣做
會讓你感到更滿足
2020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儘管在大多數時候,懷舊都會帶來正面、積極的情緒,但由於個體差異,仍然有一部分人會因為過分沉湎於過去,而獲得了消極的感受[9]
為了儘量減少甚至避免懷舊帶來的傷感,我們可以透過一些具體的方法,更大限度地放大懷舊的正面力量。
1.透過「拯救式」的敘事,去懷念自己曾經的經歷
Wildschut 等人的研究發現,人們懷念過去經歷的方式通常只有一種——近 80% 的人,回憶往事的方式是「拯救式」的敘事順序,即描述一個人是如何從坎坷挫折中一步步獲得最終成功的[7]
這是一種從消極到積極的敘述方式。因此,即便懷念起一些挫折、悲傷,也會懷有一種「我克服了它們」的積極深邃的情感。
在拯救式敘事中,我們不斷地透過懷舊,與過去的、年輕的自己建立情感上的聯結、認可自己的付出與成長,從而進行自我肯定,逐漸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
正如 SusanWhitbourne所說:「在記憶裡塑造和重塑自己生命的故事的過程,才讓我們更加明白自己是誰」[6]
2.將懷舊畫面復刻出來
在你最常想起的時光裡,你所懷念的是什麼?有哪些是封存在回憶裡的,又有哪些是當下能夠再次體驗的?
把後者提煉並復刻,會給我們帶來更加正面的心理感受。
比如,我懷念五歲那年走在爸爸媽媽中間,被幸福和安全感包裹的那些傍晚。
於是幾天前,我拉上父母,重新走上那條路,一如既往地在他們之間,那種感覺彷彿五歲那年的風穿越時間,重新吹在了我的身上。
3.和親近的人一起懷舊
如果「復刻」比較困難,那麼一項心理學研究結論,讓積極懷舊這件事變得更簡單了——
只是和親近的人共同討論、回憶往昔的美好時光,都能給人帶來更加積極的情緒,而且年齡越大,收穫的積極情緒越強烈[8]
經常忍不住懷念過去,不要獨自陷在回憶的漩渦裡,拉上好朋友,一起聊聊過往吧~
寫在最後:
當我們想起值得紀念的往事時,總會說那是「溫暖的回憶」。看來,即使是在全然不知懷舊和溫度的關係時,人類已經會本能地相信,美好的回憶,可以取暖。
這不免讓人想到,許多人事物,出現過、發生了,然後會結束、會消失,天下沒有不散之筵席。
但或許,那些被永遠收進回憶裡的光陰,那些再也無法觸及的人,會在你冷的時候,用另一種方式給你擁抱。
每當你把 ta 們記起,你們就會相逢,茫茫人海取暖,度過最冷一天。
祝大家聖誕快樂,夜夜平安!
今日互動
最近你懷舊了嗎?
最令你感到溫暖的過去,是哪個時刻?
References:

[1] Zhou, X.,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Chen, X., & Vingerhoets, A. J. (2012). Heartwarming memories: Nostalgia maintains physiological comfort. Emotion, 12(4), 678.
[2] Batcho, K.I. & Shikh, S. (2016). Anticipatorynostalgia: Missing the present before it’s gon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Differences, 98, 75-84.
[3] Routledge, C., Juhl, J., Abeyta, A., &Roylance, C. (2014). Nostalgia proneness mitigates existential threat inducednationalistic self-sacrifice. Social Psychology, 45(5), 339-346.
[4] Sedikides, C., & Wildschut, T. (2016). Nostalgia: A bittersweet emotion that confers psychological health benefits. In A. M. Wood, & J. Johnson (Eds.). Wiley handbook of positive clinical psychology (pp. 25–136). Hoboken, NJ: Wiley.
[5] Sedikides, C., & Wildschut, T. (2018). Finding meaning in nostalgia.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2, 48–61.
[6] Whitbourne, S. K. (1985). The life-span constructas a model of adaptation in adulthood. In J. E. Birren & K.W.Schaie (Eds.),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aging (2nd ed., pp. 594-618). NewYork, NY: VanNostrand Reinhold.
[7]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Arndt, J. &Routledge, C. (2006). Nostalgia: Content, trigger, functions.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5), 975-993.
[8] Pasupathi, M., & Carstensen, L. L. (2003). Age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during mutual reminiscing. Psychology and aging, 18(3), 430.
[9] Newman, D. B., Sachs, M. E., Stone, A. A., & Schwarz, N. (2020). Nostalgia and well-being in daily life: An ecological validit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8(2), 325.

本文關鍵詞:懷舊、回憶、治癒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清茶、盧舫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點 在看,在舊日的溫暖中漫步吧~👇

相關文章